《昏君来救国》第140章


黄浩低着头,只能看到皇上的脚尖,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皇上要拿那件事情对他开刀。
他回想了一下自己做过的事情,作为一个地方官,免不了有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但天下官员有几个不是如此呢?
房间里面安静了好一会儿,高伟才开口问道:“黄浩,有人状告薛延之事,你知道吗?”
黄浩又是一惊,这事他自然知道,昨天告御状的女子就是为了这件事,没想到被皇上知道了。
不过这件事他有很多苦衷。
黄浩点头道:“臣知道这件事。”
高伟顿时大吼道:“你知道这件事,为甚不为百姓做主?几条人命,只因为是普通百姓,在你眼里就算不了什么?”
黄浩很是惶恐,辩解道:“皇上,这背后有隐情”
高伟更加怒了,“几个百姓,死于非命,这么明显的事情,还能有什么隐情?你不去抓捕凶犯,却把告状的人当做麻烦,扫地出门。官是你这么当的吗?来人”
门口立刻进来两个御林军侍卫,几步就站在黄浩的身后,伸手要去捉住他的胳膊。
黄浩知道再不说,就免不了刀斧加身了,就喊道:“皇上,薛延的薛家堡非臣能攻破的,臣没有办法拿去薛延,若是派人去缉拿他,反而逼反了他。”
这话让高伟听了有些疑惑,不是说破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吗?
你堂堂一个邯郸太守,手下可以动用的兵力不下千人,如何无奈一个豪强?
高伟就挥挥手,“慢着,你们退出去吧,朕先问问话。”
侍卫就放开黄浩,拱手退出门。
“你起来吧,把话说清楚。”高伟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黄浩道。
黄浩就爬起来,给高伟汇报:“薛家聚居在城西三十里外的白石山,建筑了一座薛家堡,地势险要,坚固无比。此堡修建至今已经快一百年了,从未被外人攻破。薛家有家兵千余人,占地极广,同宗同族之人怕是有数万之多,以薛延的父亲薛深为族长。所以薛家势力极大,倨傲无比,常常做些欺男霸女的事情,太守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这次宇文邕兵败路路过邯郸,听说薛家出粮五万石”
高伟两只眼睛快要喷火了,这种吃里扒外的家伙竟然还有,自己拼死拼活把宇文邕耗得没脾气了,他薛家倒好,还接济宇文邕粮食,让宇文邕起死回生,此贼不除,大齐难安。
“来人,传段将军来见朕。”
高伟怒气难平,立刻要召见段德举,让他举兵进攻薛家堡,灭了他薛家。
敢勾结外寇,残害百姓,你们薛家不死光光,那真是天理何在?
黄浩急了,劝阻道:“皇上,不可啊。”
高伟一愣:“朕有数万雄师,难道还怕了他薛家不成?倒是你,好好反省,念在你禀报了实情,暂且饶了你,下次再有人告状,你不受理,小心朕摘了你的脑袋。”
黄浩快吓死了,幸好皇上这次没有要他的脑袋,吃饭的家伙保住了。
不一会儿,段德举就来了。
“皇上找臣,有何事情要吩咐?”段德举拱手道。
“你派人去把城西的薛家堡给夷为平地,把薛延的脑袋给朕带回来。”
第189章 薛家堡() 
段德举听到任务只是去端掉一个坞堡,也没有在意,拱手道:“臣这就去城外大营调派兵马。”
高伟目送段德举离去,转身就出门去找薛娥,要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薛娥待在房间里面暗自发愁,皇上派人守住门口,不让她出去,她也不知道皇上到底是怎么审问她的案子。
就在心里盼着这个案子早点有一个结果,让坏人得到惩罚,让冤死的家人得到一个公道。
高伟走到门口,侍卫们就喊道:“见过皇上。”
薛娥听到了,也迎到门口,见果然是皇上来了,而且皇上的脸色很好,还带着笑意。
看来应该是好消息了,薛娥的心情也变得好了一些。
高伟笑着对薛娥道:“薛姑娘,你的事情朕已经给你办好了,你就等着好消息吧,不过几日,朕必定拿薛延的人头还你家人一个公道。”
薛娥大喜,躬身谢恩:“谢皇上,民女感激不尽。”
高伟接着就安慰一番,让薛娥稍微等几天,就会有好消息。
自己则是每天喝酒,接见官员。
难道日子过得这么腐败,算是补偿一下在军营里面的苦日子吧。
第二天,段德举没有给高伟带来好消息,第三天段德举来跟高伟汇报:“臣是来向皇上请罪的。”
高伟一愣,“好端端的,段将军向朕请什么罪啊?”
段德举低着头说:“臣大意了,派了三千军队前去薛家堡,没有攻下,反而损失了好几百人。半夜薛家堡的人出来偷营,我军损失惨重,只有数百人逃回营中。”
高伟也皱起了眉头,“这么说来,薛家堡还是一块硬骨头呢。”
段德举道:“臣也去看了,非有数万大军,攻打半年以上,此堡不可攻克。”
这让高伟又怒又惊,薛家负隅顽抗,王师来了,还不投降;另外就是这堡垒太坚固了,让他有心去看一下,到底怎么一个坚固法。
高伟思索了一下,对段德举道:“段将军不要灰心,你亲自率兵一万前去,朕也微服跟你一起去看看。”
之所以要微服,高伟的考虑是天子亲征都是针对外敌,于今只是大齐的一个豪强而已,不能打这样的旗号,所以要悄悄的去,不暴露身份。
段德举劝高伟留在城中,他亲自去攻打薛家堡,但高伟执意要去看看,段德举无奈只好答应下来。
第二天,高伟伪装成段德举的亲兵,蒙着脸,跟着一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城西三十里外的薛家堡而去。
邯郸这边还是平原地形,走了二十里之后,就是山区了,山势越来越陡峭,道路越来越崎岖。
这里的山都很贫瘠,树都没有几颗,光是土疙瘩和石头了。
高伟看了,轻声的在段德举耳边说道:“这里真是穷山恶水啊,难怪出了这么多刁民。”
段德举回答道:“皇上,原因不是这,而是战乱。”
“战乱?”高伟有些不解。
段德举就给高伟解释:“先前中原大乱,到处都是乱兵、土匪,这些宗族为了自保,多选择在地势险要之处,修筑坞堡,化同族为家兵。本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不愿意住在平坦的地方呢,住在这种山沟沟里面,做什么都不方便。”
高伟继续问道:“那他们为何在王师来了之后,还要负隅顽抗呢?不怕朝廷下了决心,一定要攻破他们的坞堡吗?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段德举苦笑道:“那是因为,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他们以前聚族自保,不理外面的纷争。过了几代人之后,这些人只知道宗族,不知道朝廷官府,所以才会对抗王师。”
高伟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同姓宗族到处都是,那自己去统治谁啊?
朕要纳粮没人理会,朕要征兵无人理会,那朕当个什么皇帝?
不行,不管这大齐的土地上面有多少坞堡,只要不服从朝廷的调遣,统统只有一个下场,毁灭。
跋涉到中午的时候,已经望得见远处的薛家堡了。
高伟看了,倒吸一口冷气,这堡垒修的也太险要了吧。
薛家堡在山谷里的一处突然耸起的高地上,两边是近乎光秃秃峭壁,中间留一条小路供人通行。这就意味着,你再多的兵马,没有办法展开,只能一个一个的去进攻,而薛家堡的大门正好卡在通道之上,你去进攻,得注意头顶,别被人扔下来的石头砸死了。
这种地形让人绝望,任何大型攻城器械都没有办法使用,就是云梯,也只能架起一部,人家的防守及容易多了。
再说了,爬云梯要多好的心里素质啊,两边是悬崖,上百米的落差,只要掉下云梯,那就是肉泥的命运。
段德举吩咐大军在堡垒前面几里远的空旷谷底扎营,构建防御工事,防备薛家堡的人故技重施,仗着地形熟悉,又来个深夜偷营。
高伟让段德举陪着自己带着一些人马往前走,近距离观察。
越看越心凉,高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
于是,高伟就问段德举:“段将军,可有办法攻破此堡垒?”
段德举道:“堡垒本身不大,里面大概有个两三千人的样子。上策是围而不攻,只要时间久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