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小卒》第81章


心情理会周围的情况了。但孙策却将这一变化看在眼中,连忙问道:“何故早早退席?不见陈先生于此乎?速速前来敬酒便是。”
那些下楼去的人根本就没有回应,只有左右的侍从回答道:“有于神仙者,今从楼下过,诸将欲往拜之耳。”
孙策一听立马站起身来,靠着栏杆观看着。赵牧抬起头才发现酒席上的人都快走光了,而孙策又站在栏杆处观望着什么,他只好也走到孙策的身旁一同观望。只见有一个道人,身披鹤氅,收执藜杖,站在道路中间,周围站满了老百姓,正烧香跪地礼拜着。
孙策不看不要紧,一看顿时又勃然大怒:“是何妖人?快与我擒来!”
反倒是赵牧觉得没什么,只是当作看热闹一样,毕竟这是身处在一个封建的年代,老百姓无法改变现状,而去寻求一些心理安慰也是很正常的。即使在现代,也有很多习俗涉及到这样的道人,但更多都只是为了巡游和热闹。不过也有很多装神弄鬼之人,借着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原理坑蒙拐骗,也实在是让人可恨。可眼下看到的道人,只不过是路过于此,也不见有什么骗取钱财的动作,所以赵牧觉得孙策有些小题大做了。
只听见侍从急声说道:“此人姓于,名吉,寓居东方,往来吴会,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无有不验。当世呼为神仙,未可轻渎。”
但这话说出来只是让孙策更加怒不可遏,喝令:“速速擒来,违者斩!”
侍从无奈只得下楼,而赵牧这时却问道:“主公为什么要那么生气呢?不过是一个道人罢了,还需要多注意身体,动气伤身啊!”
孙策冷冷地回答道:“妖人惑众!”
“现在的老百姓也不过是寻找一些心灵寄托而已,就随他们去吧,没有必要的。更何况,这万人拥护的神仙,你伤害的话岂不是犯了众怒?”
赵牧口直心快说出的话让孙策更是不悦,继续冷冷地瞥了赵牧一眼,咬牙切齿道:“莫非叔父亦信鬼神?”看样子孙策是一直在忍让着赵牧的。
“鬼神?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没有,你又何必纠结呢?”赵牧已经感觉到孙策对他的不爽,但话都到了嘴边又不想不说。
“哼!”孙策只是冷哼一声。
而此时侍从已经将于吉拥簇到楼上,一个是冷面若霜,一个是从容泰然。不论神鬼,在人的气势上,孙策已经输了。
第95章 吴夫人() 
孙策命人将那于吉押到跟前,两名侍从脸上挂着难为情的脸色,是因为身后拥堵着大批的老百姓,指着他们的背后大骂。赵牧看到此情此景也深觉不妙,认为孙策此举是犯了众怒,这可是作为领导者的大忌。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然现时是没有人反对孙策的威严,但长久下去,必定会官逼民反。这样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但赵牧却发现孙策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
“主公,你看底下群情激愤的样子,恐怕会做出危害你的事情啊。更何况这于吉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你干脆就放过他吧。”赵牧对于这种情况也很少见,只得说服孙策不要一意孤行,犯了众怒。
但是孙策却再一次忽略赵牧的存在,直接指着于吉斥责道:“狂道怎敢煽惑人心!”
赵牧发现孙策并不搭理自己,有些无奈,更多的还是担忧。别看老百姓手无寸铁,但若是把他们逼到死角,可能会造成惊人的效果。
只见于吉轻轻地瞥过孙策一眼,并没有及时答话,反而转头看着赵牧。愣了几十秒之后,于吉才微微一笑,对着赵牧说道:“天意弄人,实不可违也!”然后又闭上了眼睛,不再言语。
这下孙策更加的怒了,明明都被绑之人,还在跟前散布妖言,立即又骂道:“大胆妖道,于吾跟前还大放妖言,来人,斩!”
正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吉短短一句话让孙策勃然大怒,却让赵牧后背冷汗直冒。要说孙策觉得于吉是在妖言惑众,那么刚才那句话对于赵牧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又如晴天霹雳般将他的心脏震得七零八落。
天意弄人。。。。。。。
这不是摆明说赵牧的穿越是天意所为?后半句“实不可为(违)也”,不知是说上天这安排有错误,还是说他赵牧的选择不当?但无论怎么说,赵牧的身份似乎被于吉看透了,他想起之前华佗也跟他说过类似的话,看来这一切并不是偶然,更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可除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指示给赵牧,赵牧想随心所欲又不敢乱来,想抽身躲避又不能如愿。。。。。。。
要说这是天意弄人,那肯定是捉弄的弄了。
赵牧的内心阴晴不定,总之只剩下绝望,任由被安排,哪怕是随波逐流也无法改变。
闭上眼睛好一会儿的于吉听到孙策的话,再次缓缓地睁开,若有所指的表情看一眼赵牧,然后才回答孙策道:“贫道乃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上,号曰太平青灵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于吉说完再看一眼赵牧,似乎是有什么话想要对赵牧说的一样。
而赵牧也有很多疑问想要问于吉,他现在甚至怀疑于吉也是一同穿越来的,还是那种比较厉害的算命先生。赵牧还没开声,就听到孙策说道:“汝毫不取人,衣服饮食,从何而得?汝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
于是孙策便命令左右将于吉斩了。
赵牧一听,暗自咒骂孙策一声,自己还有问题想问呢,责怪孙策怎么总是沉不住气呢?他也觉得孙策说的话有道理,但老百姓心甘情愿的事,直接将罪责怪到于吉的头上,似乎也说不过去。所以赵牧准备要劝说孙策三思的时候,又听到张昭先发言了。
“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犯,不可杀害。”张昭话也比较直接,换言之就是说孙策没有杀于吉的道理,他平时也得到于吉不少的感化。
“此等妖人,君杀之,何异屠猪狗!”孙策继续怒吼道。
其他的官员也苦苦相求孙策,就连使者陈震也来劝说。但孙策依旧不为所动,非要将于吉当场斩了。
这时赵牧赶紧接下话茬,因为他感觉到孙策虽然怒气冲天,但似乎也听下别人的劝说,无奈没有台阶而下,故一直僵持着:“主公,我看可暂且将其关押起来,细细调查之后再作打算!”
其实赵牧还是想找机会问问于吉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张昭又说于吉在江东数十年,与他待的时间不相上下,难不成真有什么联系?所以连忙让孙策将于吉关押,他想要调查清楚。
果然正如赵牧所想的那样,孙策在听完赵牧的话便顺势让人将于吉暂时收监,于吉依旧神情自若,像是早就预料到的一样,走时还多看了赵牧一眼,不知道的还以为赵牧和他有什么不可描述的关系。
众官才一呼而散,陈震也先回驿馆休息,围观的老百姓也慢慢地离开。其实在孙策的心里何尝不知道不能犯众怒的道理,只是方才怒火攻心,一时下不了台,幸亏赵牧的台阶来得及时。不然他就当真骑虎难下,一来失掉民心,二来惹得百官不悦,无论怎样的结果对于孙策来说都是不好的。
赵牧心事重重地陪着孙策回府,心里想办法怎么去见于吉一面来问清楚,但又怕孙策暗自下令在狱中杀了于吉。所以他只得陪同孙策回来,不仅为了于吉的性命,也担心孙策的身体。
孙策一回到府中,就见到母亲吴夫人坐在堂前等候着。赵牧一看,这夫人是准备要教训儿子了,这种局面他应该回避的,于是便准备扭头往回走。
却听见吴夫人开声说道:“叔叔亦可留下一议。”
要说这吴夫人,赵牧从以前就见过,当时不知道她的姓氏,只管“夫人”来称呼。后来日渐和孙坚交好,夫人也真的当赵牧为叔叔对待。当年孙坚和赵牧出事的时候,吴夫人彻夜痛哭,对孙策提议供奉赵牧为叔父的建议也是第一个赞成。后来得知赵牧活了下来,更是送了很多赏赐给赵牧,时而还请赵牧到府一同吃饭。赵牧在吴夫人的身上也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唯一不好的就是吴夫人年纪渐老,而赵牧几乎没怎么变过。
赵牧听到吴夫人将自己留下,憯然一笑:“嫂嫂与伯符有事相议,我这外人留在这里实在不好。”赵牧的内心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