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明天下》第97章


苏荣面子够大的,虽然他不在乎。
……
一路舟车劳顿,苏荣却兴奋不已。京城,顺天府,我来了。大明权利中枢,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接近权利中心!才有可能为父平冤,救母、弟于边关。
————
安排完军队休整后,苏荣简单的吃了点晚饭,叫上雷仲海,便迫不及待的进城,夜晚逛逛顺天府。
顺天府,明设于京师之府属建制。掌京畿之刑名钱谷,并司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奉天子耕猎、监临乡试、供应考试用具等事。
同时,顺天府由于是京师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并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
另外,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京师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京师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
两人走在大街上,苏荣欣赏顺天府繁华夜景。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比起黄岩、台州,更加繁荣。
商铺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药门诊,车行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铺子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苏荣的眼前
接下来,苏荣注意开始京师的行政布局。
明朝北京师城中央官署的全面设置,起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几乎全部照搬南直隶南京皇城官署的布局制度,在承天门前“T”字型宫廷广场外两侧建造,以适应宫里大朝会和祭祀的需要。
到了宣德元年,京师最先建成东侧的鸿胪寺,掌管朝仪,以适应群臣上朝举行朝会之需要。接着建礼部于鸿胪寺西南,紧邻大明门,为的是便于负责祭祀南郊和接待万国朝觐使臣。
……
第113章 此地有银一百两() 
到了英宗正统年间,陆续建宗人府、吏部、户部、兵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于大明门之东,再东与玉河之间安排翰林院、上林苑监、会同南馆。大明门以西,从南向北依次安置前、右、左、中军都督府,其西依次为锦衣卫、通政使司、太常寺和后军都督府,再西是旗守卫公署。
这种在皇城前安排在京中央官署的作法与唐、宋时代京城布局的礼制一脉相承,但是明朝有个特殊的变更,即位于广场东侧配置中央官署的六部只有吏、户、礼、兵、工五部,惟缺刑部。
究其原因,在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专掌侍卫,兼管缉捕、刑狱,后又有下设诏狱之权,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不能过问。在南京时锦衣卫就与五军都督府同置皇城中街洪武门以西,而将三法司移至皇城外的玄武湖岸边。所以,明英宗正统七年北京也如南京之制,将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设置在皇城外宣武门内街西单牌楼以西……
……
苏荣不知不觉来到十王府街。这里虽不及后世王府井街繁华,但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初现繁荣商业街雏形。
临近此街中段小巷,路不宽,但商贩聚集,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苏荣毫不犹豫的转到此巷。
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忽然闻前方争吵声。
苏荣好奇心重,快步向前探个究竟。外面被人群层层包围,苏荣左推又挤,顺便带着嚷嚷:“借光,借光了哈……”
好不容易挤到人群中间,发现两个人在争吵。一名是衣着华丽的纨绔子弟,另一个是布衣书生模样。通过俩人脸红脖子粗的争辩,苏荣对俩人争吵,有了大致判断。
这名老实巴交的布衣书生,在此捡的钱袋一包,发现里面有纹银五十两。他正直善良,担心失物者用急而站立于此,等待来认领。
谁知失物者来到后,接过钱袋,硬生生的说里面原有一百两纹银,定是这个书生昧着良心私自收了起来,便要求书生归还五十两纹银后,再要求对方赔偿五十两。于是,两人为此争吵起来。
是人心里都会明白,是纨绔子弟以怨报德,敲诈勒索老实巴交的书生。要是他有私心截留,何必在此等失物人来认领?
苏荣想起后世,扶老人跌倒反遭敲诈勒索的事情,气不打一处来好人做好事,反而被诬陷,岂有此理。
苏荣甩甩袖袍,走向前去帮助书生,去和纨绔子弟理论。
“一看你就知道不是个好人!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以怨报德,天子脚下,岂容你胡来!”
咦,没等自己开口,一个清秀的少年,领先自己一步,对那衣着华丽的纨绔子弟怒斥道。
苏荣抬头观望。
此少年年纪身高与自己无异,清秀轩逸,一表人才。身后还跟着一中年男人和另一个蓝衣少年男子两人。
中年男人,四旬左右。睿智,目光有神,一副淡然从容状。此人不语,在后面目视这个白衣少年为书生打抱不平。
“你?你是哪里冒出来的小子,多管闲事!一边去!”纨绔子弟见有人为书生出头,恶言恶语道。
“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之。做事要有良心!”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毫无畏惧,不依不饶的与他理论。
但那纨绔子弟,毫无顾忌,更无悔改之意。他依仗自己身子比少年强壮,步步紧逼,意欲对他施压让他自己退去。
纨绔子弟的恶性,引起围观群众的公愤,声讨一片。
苏荣见状不由得怒火中烧,向前一把推开纨绔子弟,怒喝道:
“岂有此理!堂堂京师街巷,天子脚下,岂容你颠倒是非,胡作非为?”
白衣少年见苏荣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朝苏荣面带微笑的点点头。
……
“你又是那根葱?,赶快滚开,否则让你难堪!”纨绔子弟见又有一人出头,竟毫无悔意,更是嚣张跋扈。
苏荣冷笑一声,道:
“好,今天我就让你见识见识我是那根葱!”
说罢,苏荣从容的挥挥手。
那纨绔子弟嗤之以鼻,不过还没等高兴多久,自己就被多么给推搡了一下,胸口一阵疼痛。他抬头一看,一抹黑影当在自己前面,揉揉眼睛才发现,一个高自己一头的壮汉站在自己面前,两人距离不足两公分……
雷仲海低头用凶神恶煞的眼睛盯着他,目光中的霸气让他不寒而栗,要是被他的大拳头打了一下,脑袋会不会被打裂?
他知趣的往回退几部,见苏荣跟着这么个高大威猛的保镖,心里还是有忌惮的。
虽心里已经胆怯,没再那么嚣张跋扈,但他依旧顽固,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有理,要求布衣书生还钱。他似乎需要一个台阶下,哪怕是一个并不光彩的台阶。另外,他左顾右看,更像是等待着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
“让开让开!不许当众闹事,不许聚集扰事,让开,让开!”
有十几个大汉嚷嚷着朝这边走过来。
众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五城兵马司的人。
“啊!巴副指挥史,您来了!他们……”纨绔子弟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一样,立即笑逐颜开,神气了起来。
“哦哦,原来是万公子!发生什么事?”他们好像认识。他在那个指挥史耳朵私语一阵,还对这边指指点点,然后小人得志般的冷笑。
“聚众闹事,都给我拷起来!”巴副指挥史居然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下令抓人。
围观群众也看得出,纨绔子弟与巴副指挥史是熟人,他们假公济私,徇私舞弊。议论纷纷、指指点点。而叫做万公子的纨绔子弟,毫不再乎别人的非议,认为自己有了援军和靠山,幸灾乐祸的奸笑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