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拖油瓶》第166章


“万万不会,万万不会。还请岳母放心。二姐儿能给我生个大胖儿子,便是我们梁家的大功臣。自此以后,我对她只有更好的,再不敢有半点儿不好。”梁凤饶一面说着,一面请二人进门。
天寒地冻,屋内笼着炭火倒是温暖如春。陈氏、三姐儿并梁凤饶在熏笼前驱散了寒气,方才踏入里间。
彼时尤二姐儿正在炕上逗弄哥儿。哥儿被一张红绫子底儿绣百子千孙图的小襁褓包着,正睡的香甜。瞧见陈氏三人站在门口儿往里看,尤二姐儿不免笑道:“妈和妹妹也来了。快来看看我们家哥儿,长得可好了。”
众人依言向前,悄悄打量着襁褓内的哥儿。端详良久,尤三姐儿悄笑道:“姐夫说我大侄子向他,我瞧着倒不像。这眉眼像极了姐姐。看他皮肤红红的,将来长大了一定粉白可爱。”
尤二姐儿闻言就是一笑。因着刚刚生产过,脸上还有些浮肿,又未曾涂抹脂粉,看上去自然不如往日的肤白如雪,冰肌玉骨,但她此时是有子万事足,看向哥儿的眉眼尽是温柔慈爱,浑身散发着初为人母的柔和魅力,险些叫梁凤饶看住了拔不出来。
转眼就是洗三。同梁家、尤家、陈家有旧的世交官宦家的女眷们得知此事,自然都来庆贺。便是不能亲至的诸如义忠亲王府,并其他几位郡王、皇子、公主、郡主府也都打发了家下人来送礼。就连宫中圣人并太上皇得知喜讯,亦打发了人来庆贺。
这一日梁府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其喧嚣热闹,自然不必细说。
因梁家哥儿乃是生在大年初一的好日子。诸多女眷少不得称赞这日子好,哥儿托生在这日子里,将来必定有大造化。
也不知道是哪个促狭性子的,说话间便提到了荣国府的大姑娘。盖因贾元春也是大年初一的生辰。有人便笑道:“便是哥儿托生的日子好,也得梁大人梁夫人疼爱儿子,为了儿子的前程好生打算才是。要不然的话,便是托生在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的生辰上,也不过是蹉跎岁月,空耗时光罢了。比如那荣国府的大姑娘,还是公侯小姐出身呢,好端端地却被亲生父母送到宫中做起伺候人的事情来。心里打的什么盘算还以为旁人不知道不成?只可惜到了最后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如今都二十来岁的年纪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还是没嫁出去。也不知道要被家人留到多早晚才是个头儿。”
世人皆知荣宁二府同气连枝,宁国府的当家夫人便是尤家大姑娘,同梁夫人却是姊妹。今日尤二姐儿给哥儿办洗三,尤氏并凤姐儿也过来了。闻听这一番话,少不得依言看过去。却见说话那人却是忠顺王妃。
忠顺王妃眼见尤氏打量她,不免笑道:“珍大奶奶可别怪我说话直率。你也知道我不是冲着你。实在是你们荣国府的凤凰宝二爷欺人太甚。按说他一介富贵公子,平日与什么人来往,原不是我们这些妇道人家能议论的。可他什么人不好结交,偏偏要来勾搭我们府里的琪官儿。那琪官儿虽然为人卑贱,但因唱腔好,颇得我们王爷喜欢。原还想着等他年纪大了,便抬举他留在王府戏班里作个先生。也是顾他终身的意思。谁知道你们家宝二爷不知怎么说的他竟然偷偷跑了,急的我们王爷什么似的,只好派人到了你们那府上,亲自问了宝二爷才罢。话说回来,我倒恍惚记着这位宝二爷当年衔玉而生,你们家老太太乐得什么似的。又是斋僧又是布道,非得说你们家哥儿有大造化,折腾的满京城沸沸扬扬。这么一想,你们家有大造化的人也多……”
忠顺王妃一壁笑着一壁说着,因她说的都是实话,纵使尤氏凤姐儿又羞又臊,倒也说不出什么。其余人家的女眷们听见了,虽心下好奇,面儿上却都心照不宣的粉饰太平,都赞其梁家哥儿的玉雪可爱来。
一时筵宴散了,众人各自家去。王熙凤回到荣国府,也少不得向老太太太太们请安。贾母便提起今日梁府洗三之事。凤姐儿思虑再三,终究没有提起忠顺王妃之事。凤姐儿这样伶俐之人都不敢提,尤氏更不会自讨没趣。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忠顺王妃在两家洗三宴上嘲讽荣国府之事终归不胫而走。
王夫人听到流言纷纷时,险些气了个倒仰。气过之后,又搂着贾元春痛哭,只叹自家没有福气,连累女儿也跟着受人耻笑。
贾元春心下更苦。早年被父母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苦熬了那么些年,好容易能出宫还家,虽说多年辛苦白白蹉跎。但要是贾家肯在她刚刚出宫的时候就替她张罗婚事,而不是抱着什么“奇货可居”的心思,她也不至于又空耗了这么些年。倒成了京中仕宦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话。
现如今连宝玉在外头惹了事,也叫人拿出来说嘴。贾元春倒是也想哭,可惜泪干了尽了倒是哭不出来。
王夫人抱着女儿哭了一会子,便听门外丫鬟通传说“宝姑娘三姑娘来了”。
王夫人闻言,立刻拿着手帕子擦了擦眼泪。未等同贾元春说些什么,只见门口帘拢响动,宝钗探春早已进来了。
第134章
眼见王夫人抱着贾元春哭的泪人儿一般,宝钗与探春面面相觑,忙的上前劝慰。
王夫人眼见如此,忙拿出手帕子擦了擦眼泪,开口问道:“这早晚的,你们姊妹怎么过来了?”
宝钗闻言,少不得笑道:“我们刚从宝玉那处来,且过来瞧一瞧姨妈和大姐姐。”
纵使没有元春封妃建大观园诸事,但宝玉生性风流,喜欢在内帏厮混的毛病儿始终不改。因此同原著中一般发生了结交戏子,金钏投井,忠顺王府派人来兴师问罪之事。贾政果然也将宝玉打了个半死。至于原书中宝钗送药一节自然也有。只不过并非是从蘅芜苑到怡红院,而是从梨香院到贾母院儿中宝玉的卧房。
因着宝玉仍旧跟着贾母住,贾母素来又不喜欢宝钗,自打黛玉被林如海接回家去,贾母又接了湘云来时,便将湘云安置在碧纱橱内。寝食起居皆同黛玉在时一般。一双小儿女原本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如今日则同起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言谈亲密处,更比黛玉同宝玉亲近了十倍。
更何况同黛玉当初只身上京来贾家不同,贾母从史家接来湘云,史家上下却都知道的。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养在叔叔婶婶身边。其叔继承了湘云之父的爵位,自然要好生抚养史湘云。且要替她寻一门四角俱全的好亲事。
然而史湘云的为人,说是心直口快,某些时候言谈举止却很叫人尴尬。至少背地里编排史家婶婶对她不好的话,史家夫人虽碍于童言无忌,难免伤心。
如今贾母有意将湘云同宝玉配成一对儿,史家夫妇自然是愿意的。毕竟湘云是老太太的侄孙女儿,宝玉又是老太太的眼珠子,这两个人配成一对儿,便是亲上加亲。纵使稍有不如意处,外人也无法排揎史家不好。届时史家夫妇只需替史湘云操持一副嫁妆,便再无不妥了。比不得将湘云嫁给旁人,史家夫妇还得操一辈子的心。按照史湘云的性子,只怕嫁过去稍有不如意时,还会抱怨他们夫妇如何如何。
而在贾母看来,史家虽然不如林家有前程权势,但史湘云好歹是功勋大家出身的闺秀,又是自己的侄外孙女儿。平日来往的自然也都是仕宦人家的女眷。这一门亲事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既然两家都有意,这回贾母将史湘云接了过来,便不容她轻易离开。而保龄侯府在京中虽名声不显,但功勋之族,便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史家一门双侯,纵使后继无人,在京中的权势富贵,也不是薛家这等商贾之户能够攀比的。
因而史湘云在荣国府的待遇也同当年遭受流言蜚语的黛玉不同。至少贾母在得知林家因和悔婚之后,对府内流言一事管得异常严谨。虽不禁止金玉之说,却也不容人编排湘云。且湘云素性爽利,快言快语,又知道奉承荣国府当权得脸之人,如今住在荣国府上,自是越发的如鱼得水。
薛家母女看在眼中急在心上,偏偏从前最主张“金玉良缘”的王夫人,如今待她们母女却是不冷不热的。现如今“金玉之说”早已尘嚣甚上,薛家母女便是想要抽身,此刻却也来不及了。因而只能硬着头皮每日来给王夫人请安。只盼着王夫人能念在素日旧情的份儿上,别忘了自己的承诺。
宝钗来此原是为了请安说话儿,偏偏王夫人与贾元春有心病,闻听此言,误以为宝钗和探春必定是知道了外头忠顺王妃议论贾家姑娘的话,过来劝慰的。王夫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