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荣府长房》第112章


敢擅专,报了奴婢知道,便将她领来客院,专请主子示下。”
不单凤姐困惑,连贾母都好奇:“什么刘嬷嬷?”
颜氏略想一想笑道:“说起来是两三年前的事儿了,有个上年纪的老妇带孙子在咱们家门口徘徊,我遇着问了一句,她说女婿家曾跟金陵王氏连过宗,因家中遇着灾荒,犹豫着上门暂借几两银子给孩子置办冬衣,那会子弟妹正怀着苓儿安胎,我便随手拿了几两散碎银子予她,过后再没计较,连弟妹和太太都不知情。”
众人恍然大悟,贾敏笑道:“想是公主心善结果,这才上门答报。”
贾母也说:“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又是亲戚,请了来见见?”
颜氏闻说即道:“先传一桌客饭款待远宾,瞧瞧琮儿两个如何,把他们都叫来吃螃蟹。”
凤姐打一眼色,平儿会意,急忙跟了过去。
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正在教导两个小爷如何省着力气除草,又讲哪些草是能吃的野菜,哪些是没有半分用处的芜杂,虽说金琮两个不会如司马惠帝一般问出“何不食肉糜”这等千古笑谈,有些个稚语也叫刘姥姥大费脑筋,看着冬梅两个如见救星:“姑娘!”
冬梅指着平儿说:“这是我们琏二奶奶跟前的大丫鬟平姐姐,一会儿由她伺候姥姥过前面见主子并老太太、太太。”
刘姥姥慌了神:“婆子这副嘴脸,怎么好到贵人跟前?”
冬梅笑道:“我们主子发了话,您只管去就是了。”
刘姥姥虽是乡野之人,毕竟懂得“旨意难违”的道理,弓着腰应一句:“是。”
冬梅嘱咐平儿两句,这才带着金琮二人过颜氏处吃蟹。
等祖孙二人吃了饭,下面早送了两身合体的衣服来,平儿教着他们换了,又教导一些礼数规矩,宽慰两句后就往正院而来。
孝敬对象是收拾得了太子妃的齐鲁公主,薛家岂有不上心的道理,螃蟹直如海碗大小,个顶个的肥美。
颜氏自己不忌海鲜,看着贾茂哥儿俩不让多吃。刘姥姥跟着平儿进来,低眉偷瞧四遭环境,发现早年有过一面之缘的公主娘娘带着年纪略小的那个公子居中高座,右手是位鬓发皆白的老太太,另一位稍长的小公子却与伴着老太太右手下的贵妇同坐,听得平儿提到自己赶忙拉孙子跪下:“千岁娘娘万福,老寿星安好,太太小姐少爷吉祥。”
颜氏笑吟吟地说:“快扶起来,原是亲戚,不必讲究俗礼。”
平儿逐一介绍:“我们公主大奶奶您是见过的,这是我们老太太,这是我们老太太的独女林家姑太太,这是咱们王家的薛姑太太,这是我们太太、二太太、东府大奶奶与小蓉奶奶。”
刘姥姥逐一见过,又听平儿将小字辈提了一遍,不免觉得纳罕:并未提到跟着公主娘娘的哥儿,难道是漏了不成?
颜氏笑着问金琮:“圣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并非虚言,论起农事,你这皇太孙可极得上年逾古稀的老妇人?”
金琮正色道:“姑妈教训的是,侄儿一定虚心进益。”
刘姥姥赔笑:“这位‘皇’公子跟府里少爷都是富贵的命,哪里用知道这些。”
“最该叫他学着知道的。”颜氏笑道,“也是您老有缘做了他的农学启蒙师傅,将来登基做皇帝还得记您一功。”
刘姥姥目瞪口呆,颤巍巍看向金琮:“这位小公子——”
颜氏正式介绍:“这是我的侄子,也是皇帝第一要紧的孙子,往后是他老子做皇帝,他老子后边就轮着他了。”
这番话直直吓瘫了刘姥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公主娘娘是与婆子玩笑吧?婆子便是修行十世也没福气摸到小皇帝老爷的鞋底。”
众人听她说的粗俗,均是摇头忍笑,王氏姑侄都觉脸红。
颜氏略过这茬不提,因又谢道:“刚听丫鬟说姥姥带了许多瓜果来,大远的竟劳累你辛苦,实在是生受了!”
刘姥姥见“小皇帝”宛如公主娘娘的儿子一般,心下稍稍放松:“早先公主娘娘赏了一百两银子,家里添了两亩好地,隔年收了粮食又打了一眼井,想是公主娘娘的福荫,这两年风调雨顺的竟没受灾,日子很是宽裕了许多,头半年听说公主娘娘生病,急得婆子了不得,慌忙雇了车赶进城请安,走到街头见有许多官老爷官太太乘马坐车的来探病,打听着知道您好了,这才放心回去,等地里头一茬的尖儿采下来,婆子女婿赶早装车送婆子过来,给公主娘娘并府里老太太、太太尝尝鲜,也是婆子全家的一点儿孝心。”
颜氏起身致意:“姥姥如此,实在叫我惭愧。”
两厢礼敬,刘姥姥带着孙子在下手落座,丫鬟立时奉了酒醋螃蟹上来,一面吃蟹一面与贾母等人攀谈起来。
刘姥姥是积古之人,很能讲一些乡野俗闻,颜氏便命春兰:“打发个人去姥姥家送信,就说我留老人家在府里小住两日,赶明儿自送他们祖孙回去,叫姥姥家人不必记挂。”
春兰答应一声,问了刘姥姥的籍贯名姓后自去料理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 可以在这儿坑了,正好是第100章,数字挺吉利的!
☆、太夫人设宴新宅 皇太孙移驾天牢
宁荣街是以两座国公府为核心的贾家聚居地,陵远街不同,除了金陵公主府扩建的齐鲁公主府与镇远侯府扩建的郑国府,贾茂的府邸也在节前竣工,工部与内务府又丈量了贾茗贾英的府邸,是以摆开一溜全是贾瑚夫妇的地盘。
颜氏偶尔动意,向贾母笑道:“茂儿的伯爵府建好了,正想着挑个日子给他暖灶,原本不想太过张扬的,正是应着择日不如撞日的老话,林姑太太住一日,等明儿迎着老太太去热闹一天如何?也是向二太太与薛姑太太还席的意思。”
“那可好了!”贾母欣然答应,“我是最愿意热闹的。”
贾敏向张夫人笑道:“咱们老太太不但是荣国夫人,还是郑国老太夫人,如今应当叫茂哥儿也给老太太请封一回,那就是‘襄福伯’祖太夫人了。”
“姑太太的主意好。”张夫人嘱咐身边的孙子,“可记住了?”
贾茂认真地说:“好。”
贾母大悦:“我等着穿曾孙子的霞帔。”
刘姥姥是世故人,散了席跟着春兰安置下处时一路询问:“姑娘,咱们公主娘娘与皇上老爷是什么亲戚?怎么连小皇帝老爷都听她的话呢?”
春兰想了一想,细细为她解说:“开国的taizu皇帝有三个儿子,先皇帝排名第二,排行第三的康亲王是我们主子的亲外公,您见着的皇太孙是taizu皇帝的玄孙子,所以应唤我们主子姑妈。再有我们府二房的元大姑娘现今为东宫皇太子的侧妃,若是纡尊随着元大姑娘生的皇孙论,主子勉强算他的舅妈。”
刘姥姥算一算账,猜度皇太孙必是太子正房养育,元大姑娘则是太子的偏房无疑,便也不再多问,请教了许多贾府的人际关系。
别看金琮人在宫外,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见证了齐鲁公主的报复手段另类,打着皇太后想念曾孙的幌子派了內监来公主府营救孙子,颜氏瞥着夏守忠淡淡地问:“是皇上与太子不放心把太孙留在我这儿吧!”
“您说的哪里话。”夏守忠赔笑,“主子放心的很,就怕太孙不能适应给您添乱,加上老圣人记挂,这才打发了奴才过来。”
颜氏转头问金琮:“愿意留在姑妈这儿多住两天还是现在回宫?”
皇太孙很识时务:“琮儿还不想回宫。”
夏守忠没法子:“奴才明白。”
不等六宫都太监退出门口,只听颜氏轻飘飘对金琮说:“过两日带你去天牢走一走——”
祖孙三代公侯伯,贾茂的爵位最有水分,话虽如此,干的好不如生的好,他那两个爹妈是万分不好惹,且大半预算是颜氏拨给,内务府与工部半点儿不敢应付,早年破土时就耍心眼照着伯府规制兴建,不等正式完工,果真收到升爵旨意。主事的头大,又耗费近月光阴才算告捷。
贾母一面游赏一面夸赞:“地方不是很大,却也难得精致了。”
“我倒有些悔意,郑国府与公主府已经常年空着,又建了一座伯爵府出来,实在是不该荒废了。”颜氏说的真心,却把一些阴暗人士的心窝子刺的生疼:譬如王氏。
薛王氏奉承道:“等将来几个哥儿开枝散叶,保不准现在的房子也不够住。”
凤姐却是意动:四个孩子都有了爵位,那荣国府——
贾母想的也差不多:怎么让大房把世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