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酒辞》第120章


酒如见那两个男人也望过来,脸皮再厚也挂不住了,连忙捂住瑾娘的嘴:“你说什么呢!”
瑾娘费力地将酒如的手掰开:“都老夫老妻的了,有什么好害羞的。行行行,我不问了。”看了一眼那折子,“那这个你准备怎么批?”
酒如望向式微:“怎么批?”
式微沉默了一瞬,道:“若是按照世子的意思,是绝对不会再纳妃的。”
酒如点点头:“但他现在不在,我也不能直接和许梿交流,这折子要怎么批呢?”
式微道:“属下现在便去给世子飞鸽传书,等世子的答复罢。”
酒如点头,然后看向抱着小白的肖沛,道:“你也出去。”
肖沛怒:“凭什么啊?”
酒如无视抗议的小白,道:“这里就你一个是男人,不方便。出去出去。”
肖沛看了一眼瑾娘,再看了一眼酒如,瘪着嘴拎着小白出去了。
瑾娘扬了扬柳眉,凑过来道:“你们不会真的还没圆房吧?”
酒如趴下来:“你和四叔成亲才这么点儿时间都有喜了,我和他怎么可能还清清白白。”
“那怎么……?”
酒如将脸埋进胳膊里,闷闷地道:“他说,我还太小了,想先让我多玩几年。”
瑾娘怔了怔,叹道:“他对你可真是用足了心。”
酒如点点头:“晏溪对我一直都很好。”说着抬起头来瞄了一眼那封奏折,嘴角又耷拉下来,“许梿既然会呈上这样一封奏疏,必然已经是忍了很久了,怕就怕这只是第一封,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官员上疏要求晏溪纳妃。”
“赵国王室一向后宫不够充盈,因此历代赵王都子嗣凋零,这已是传统,但像你家那位只要一个的,当真是前所未见。”瑾娘叹道,“底下的臣子也是担心日后无人继承王位,动摇了赵室根基。”
酒如点点头:“我待会儿将这奏疏给父王看看,看他怎么处理。若是父王能在晏溪回来之前将此事暂时压下,便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瑾娘颔首:“回头我让你四叔给你出出主意,顺便打听打听朝中有多少人有这种想法,给你个底儿。”
酒如笑道:“那多谢了。”
“对了,你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去的地方?”
酒如看了一眼桌上的奏折,道:“我就是想去也去不了啊。”
“赶明儿你求求王上给你放个假,我带你出去透透气儿,成日里闷在宫中批折子,都成男人了。”
酒如道:“不是变成男人,是变成肥猪了。”
瑾娘笑着捏了捏她的脸,打趣道:“你这样的刚好,要是再胖一些也不打紧,太瘦了生孩子不方便。”
酒如:“……”
瑾娘笑了笑:“好了好了,你真没什么地方想去的?”
“唔,封州城内好玩的地方基本上我都去过了,要有吃有玩的地方才好。”酒如想了想,道,“要不……青楼?”
“……”瑾娘嘴角抽搐,“要是把你带进那种地方,还没等你家那口子回来,我就已经被那冰块脸的侍卫长乱刀砍死了。”
作者有话要说: 俺是勤奋加更的好作者!求评论!请让我看到你们的存在感!
☆、边关战事再起波澜
逛青楼的要求被瑾娘严辞拒绝了,酒如看得出来虽然瑾娘嘴上说得非常肯定,但实际上心里也还是蠢蠢欲动的,于是暂时压下这个念头,准备找一个好时机再引诱她一块儿去。
眼下,她要担心的事情,还是那一封奏疏。
她当日下午便将许梿的上疏给赵王看了,赵王看过之后说,他在晏溪对自己提出要娶酒如为妻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对酒如真的是宠得没边了,晏溪真的是一心一意地爱着这位女子,才会跪在他面前许下终生不二娶的誓言。而他既然答应了,便不会再允许其他人插手他们赵室的家事。
“你先将这折子压下,若是明日早朝许梿提起,我便告诉他世子还在考虑。”赵王道,“不过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许梿上疏,接下来必然会有不少人提起这件事。”
赵王让酒如去询问晏溪的意思,说若是晏溪能够尽快回来表态,也许事情会更好解决。
“然而,若是你能够早些诞下王嗣,此事自然也迎刃而解。”赵王如是说。
酒如无奈:“父王啊,这事情可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得到的。”
赵王也只是随口一说,打趣道:“看来是王儿还不够努力啊。”
酒如:“……”您一把年纪了还跟我开这样的玩笑真的合适么!
正如赵王所说,在酒如将折子压下来的同时,又有几位大臣上书了,但由于始终没有得到回应,甚至有大臣要求世子出面表态,却被赵王强压下去。毕竟晏溪不在朝堂的消息决计不能让这些人知道。
而远在边关的晏溪对此也做出了答复。
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矢志不渝。
晏溪说,他来不及回来处理这件事情,而这件事实际上也没什么好解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和那些老臣死犟,看谁最终犟得过谁,谁就赢了。只要让那些臣子知道,不论他们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他的意愿,那么他们便会自行消停。
在这件事情上,酒如根本没有半点发言权。毕竟娶妻纳妾的是晏溪,她若是表现出半点不乐意的意思,便给了那些臣子将矛头对准她的理由。因此,她只能借由晏溪的名义在奏章上批红,剩下朝堂之上的事,都必须交给赵王。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边关的战事愈发地如火如荼。战场范围从雁荡山周围各县扩大至以赵国逐州、姜国桥岭、齐国宁邑为支点的巨大战圈,军队分散布置,每一场战役都极为惨烈,三大国和四小国都开始动荡起来。
而夏日中的一战,却打破了这种三国僵持势均力敌的局面。
齐军一万两千人与姜军一万五千人正面对抗时,赵国三千精骑从姜军尾翼包抄,一切行动皆未曾被姜军知晓,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一役中姜军损失八千人,而赵国精骑仅仅十余人丧命。
姜军自此士气萎靡不振。
酒如不愿意看到姜国或是赵国任何一方出现损伤,甚至奢望晏溪也许会对姜国手下留情,但她也知道战场上的生死存亡没有那么简单,便只能每日看着那一张张的战报,任由心中情绪浮浮沉沉。
僵局被打破,齐军抓住机会趁虚而入,姜军奋起反击,却仍旧是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了最原始的防守线。
而就在此时,酒如收到了晏溪离开边境的消息。
只可惜,他并非返回封州。
晏溪在信中只说了他暂时离开了边关,让酒如不要担心,却并未交代究竟去向何处,说是回来之后再同她细说。
酒如也不去猜测晏溪在外面究竟做了些什么,只是心疼他劳碌奔波,实在辛苦。
晏溪已经将近五个月未曾上朝,朝中大臣多有不满。纵然以往晏溪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出现在朝堂上的,但毕竟此时时局混乱,仅有多病的赵王一人主持大局,还是让不少臣子感到不郁。许多臣子上疏要求世子上朝议事,说是每日都有奏折批下来,世子却不见踪影,未免让诸位大臣焦心。赵王和酒如都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晏溪只是来信说自己一时半刻无法回来,让他们顶住压力,赵王便只好同朝臣们说世子身体不爽,不宜上朝,而酒如照旧学着晏溪的笔迹批阅奏章,就当做晏溪真的只是带病卧床,诓一众朝臣让他们暂且安静下来。
然而,边关战事再起波澜。
除了三大国之外,和银、大柔、南疆和北朝受到战争波及之后,终于也坐不住了。
大柔率先与齐国结盟,骁勇善战的马背上的民族加入齐军,成为盟军中前所未有的一大助力。大柔与齐国结盟后,齐国派使臣前往和银交涉,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使得和银答应结盟之事,并迅速派出了军队支持盟军。
而南疆与姜国地域相近,两国亦缔结盟约,而那大宇王室衰败后北迁的北朝,则义无反顾和赵国结盟,形成军事合作。
四小国中军队实力最强的当属大柔,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朝之力在四国之中亦算是佼佼者,几乎能与大柔分庭抗礼。而剩下南疆与和银,其综合国力与前二者相差得并不大,但在军事上却不如前二者强悍。但每一位统治者都知道,打仗之时,兵马未至,粮草先行,若是有足够的金银物资,此战胜负仍是难以定论。
齐国将大部分的兵力抽出来对准赵国,后者首战失利。
晏溪不在边关,只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