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昭词》第95章


归不归?然而如今,在野,山河破碎,因安禄山;在朝,满目疮痍,因他杨昭。叫她如何归?往哪里归?
她慢慢地将那笺纸折起,塞回信封中,对中使道:“有劳大官,请好生歇息吧,下官告辞。”
中使问:“少卿不回信给右相么?咱家可以代为捎传。”
菡玉道:“不了,多谢大官。”将信收起,告辞回太守府衙。
李光弼神色郁郁,见菡玉回来,忍不住向她抱怨道:“我素来敬重哥舒翰,敬他战功彪炳、威名赫赫,谁知为人竟是如此!武人讲的是忠、勇、义、气,如此狭窄心胸,这个‘气’字,他首先当不得;为着一己之私拿别人垫脚,草菅人命,也当不得这个‘义’字;居功自傲以权慑主,更当不得这个‘忠’字!无怪乎一入朝掌权便和杨昭反目斗起来,真是物以类聚!安禄山都打到潼关脚下了,这些人还只顾着自己权势利益窝里斗得欢,难道非要把大唐江山葬送了才心甘?莫怪你不愿呆在长安,换了我也看不下去!”
他一口气讲了好半晌,出了心中郁气,也不见菡玉应声,只是愣愣地出神,疑惑道:“你怎么了?”
菡玉回过神来,扯出一抹浅笑:“师弟是三军主帅,如此愤世嫉俗、气急败坏的言辞在同门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流传出去,损坏大将威仪。”
李光弼也笑了:“你少给我顾左右而言他,皱着个眉头忧心忡忡的,还来说笑话。”
菡玉微窘,低了头不语,手触到衣袖一处尖角突起,正是袖中那封信。
柳条折尽花飞尽,微带凄凉的词句,仿佛承载的并不只是离愁别绪,堵得她心头发慌。
李光弼走近来,一手扶着她肩,轻声问:“朝中有你忧心挂怀的人?”
菡玉退开两步转过身去:“在朝这些年也有一些交游的友人,一别之后杳无音讯。安禄山虎狼在侧,单凭一道潼关未必能一直挡住胡虏铁骑,潼关不守,长安岌岌可危,届时这些故友都将陷于危难……”
李光弼笑道:“你担心得也太远了,不如先担心担心咱们自己。潼关好好的在那儿,安禄山在洛阳做他的皇帝梦,咱们可已经被困了四十多天了。”
菡玉也笑,摊摊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这句话只能正着说,反过来就做不得准了。”
李光弼看她满腹心事,偏还强作欢颜,不愿说与他听,想她在京多年必有许多际遇,一时之间难以言尽,也不勉强,一笑置之。
常山与敌军相持五十余日,终于迎来援军。四月初九,郭子仪自代州率朔方大军东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合师,共计有藩汉步骑十万。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大军东来,立即解除常山之围退回九门,转攻为守。
郭子仪年已花甲,半生戎马老当益壮。大军稍作休整,第二天便向史思明递书约战。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县城南,官军出兵八万,留二万驻守常山,叛军则倾巢出动。郭子仪用李光弼故策,避敌骑兵精锐,以□□手和枪兵为主。
此仗殊无悬念,叛军被打得大败。史思明仓皇往南逃至赵郡,蔡希德更是魂飞胆散,一直逃到九门南六百里外的钜鹿,听说官军只追史思明,并未分兵顾他,才敢停下来。
河北、朔方之民饱受叛军□□,苦不堪言,此时听说官军大败史思明,纷纷起兵反抗响应,少者几千人,最多有两万人。
安禄山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志得意满,听说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史思明在河北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大怒之下,派给蔡希德步骑两万,又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兵增援,三方合兵共五万余人,其中两成是安禄山最精锐的部队,反击郭李。
郭子仪归兵恒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以待。叛军来攻则固守,撤退则追击;白日陈兵耀威,入夜派小队人马偷袭扰乱敌营,使叛军不得安宁。
叛军杯弓蛇影,时时严阵以待,官军却又偃旗息鼓;稍有懈怠,官军便又出兵侵扰,弄得叛军无所适从疲惫不堪,自乱了阵脚。
数日之后,郭子仪觉得时机成熟,与李光弼商议出战,军中将领都被召至中军帐听命。
菡玉不在编制之下,不放心城门没个将领坐镇,自请留在城头看守。
李光弼只觉好笑:“你可真是杞人忧天,我们只是一起去商量个事,史思明就算突然来袭,这几步路难道还来不及跑过来?”
她最近有些心绪不宁患得患失,每每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来,问她却又说不上原因。李光弼嘲笑她一番,也不勉强,留她在城门守着。
菡玉登上角楼,望着脚下一马平川的广袤土地,未及延伸到天边,便被崇山峻岭阻挡。五月里山上已是树木葱茏,那山远远看去便是深浓的黛色,轮廓并不清晰,灰蒙蒙的分不清哪个是山头,哪个是云峰,仿佛天与地连在了一起,到那里便到了尽头,山那边已是另一个世界。
角楼上的哨兵看她望着远山呆立半天也不动,小声问:“少卿,那边也会有敌军来么?”
菡玉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的是西面的太行山,而史思明在东南。她摇一摇头:“没事。你们小心看守,切莫懈怠。”
她转身下楼,刚走到楼梯口,哨兵忽然喊道:“少卿,那边真的有人来了!”
菡玉立即回角楼上,顺着那哨兵所指之处看去,果然有数骑从西南面向恒阳而来,远远看去只是一队移动的小黑点。
哨兵问:“少卿,要不要禀报郭李二位大夫?”
菡玉举手制止:“先不用,不到十个人,不足为惧。且看是什么来历。”
不一会儿那几骑到了城下,领头的是名武将,带几名士兵和禁卫,中间拥着一名宦官,竟是皇帝又遣中使来旨。
菡玉忙命开城门,亲自将这一行人迎进城来。
作者有话要说: 我是不是把杨大叔写崩了,闷骚含蓄根本不是他的风格!我想你啦快回来吧说出口有这么难?
☆、十八章·玉隙(5)
武将先自报来历:“末将乃西平郡王麾下属将,王思礼将军之副。陛下遣使经潼关,事关重大,王将军担心有失,特命末将护送。”
菡玉略感疑惑。中使有禁卫保护周全,王思礼还另派副将跟随,难道是机密军情?但若真像这副将所说事关重大,为何只派这几个人?要说是怕暴露行踪被叛军截获,这些人却又都是官军装束,毫不掩饰。
她看一眼那名宦官,觉得有些面熟,应该是以前在宫里打过照面,但又想不起来究竟是哪处。
“是何要事,如此大费周章?”
副将摇了摇头,似乎很是无奈:“陛下有新的部署。”
菡玉追问:“新的部署?难道是要调兵遣将么?”
副将重重叹了口气,面带忿郁:“将军有所不知,都是朝中奸……”想细说与她听,旁边那名宦官却朝他使了个眼色。副将便改了口,正色道:“敢问大夫何在?待中使宣过旨将军便知道了。”
菡玉按下狐疑,引他入城:“二位大夫正在商讨军情,请随我来。”中使就在她近旁,因顺口对他道:“大官请。”
中使回了一礼:“有劳少卿。”
原来这宦官认识她,副将却只当她是郭李麾下将领,那句未说出口的话不知是否就是这原因。
菡玉只当不觉,领着两人到中军帐。郭子仪等刚商议完毕,将领们三三两两的走出帐来。
李光弼走在最后,只注意到她,笑着向她招手道:“吉少卿,史思明没趁我们不在城上时偷偷来袭吧?”
菡玉正要向他引见中使二人,他又接着说:“他今日不来,以后可就不一定有机会了。我们准备明日一早出战。”
一旁副将突然插话道:“大夫要出战史思明,恐怕是不行了。”
李光弼这才注意到菡玉身后两人,一人面生,一人还是宦官。
菡玉解释道:“下官刚刚在城上巡视,正见到中使从西面来。这位是王思礼将军副将,奉王将军之命护送中使。”
副将向李光弼行礼,李光弼问:“将军方才为何说我不能与史思明一战?”
副将道:“这……大夫先听过陛下旨意再定夺罢。”
中使这才取出一只锦袋来,里头装的便是皇帝的亲笔手谕,却不是正式的制书。
李光弼连忙将中使引入中军帐,与郭子仪一同跪接了手谕,拆开查看。
皇帝的旨意大大出乎二人意外,竟要他们放弃如今形势大好的河北诸县,回军援助哥舒翰攻取陕郡,进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