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昭词》第94章


“好,一言为定!”李光弼抚掌笑道,“要把官军大旗插上范阳城楼,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办到的,还须从长计议。眼下我倒想问问你,有没有办法把我军的旗帜,插上饶阳城楼?”
菡玉道:“师弟这题出得太难了,饶阳我没有把握,不如先就常山?”
李光弼来了兴致:“常山?这题也不算容易啊。常山经前太守颜杲卿多次修葺加持,城坚池固;安思义率胡军驻守其间,另有团练兵三千余人,合起来有五千之众。我军要攻常山,一时半刻难以攻克,而史思明离此地不过二百里,援军一日可达,届时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菡玉反问道:“史思明若来救常山,不正好解了饶阳之围?”
李光弼挑眉问道:“听你语气,似乎拿下常山已是成竹在胸。我倒想听听,你有什么妙计能速克常山?”
菡玉笑道:“说不上妙计,借花献佛而已……”
话未说完,帐外报说有常山来使求见。
李光弼略感诧异,看了一眼菡玉,她向外挥手一指:“这不,办法就来了。”
来使被侍卫引入帐中,竟是一名身着唐军战袍的武将,进帐便对李光弼下拜,全是下属礼节。
原来常山的五千驻军中,三千多团练兵都是太守颜杲卿旧部,此次听说官军东出井陉,不等李光弼率军前去攻打,便自发起义杀死胡兵,将叛军将领安思义绑缚,开城出降。
官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常山,李光弼自然喜出望外,连忙扶起常山来使,抚慰一番,问道:“安思义现在何处?”
来使道:“末将已将他绑至行营外,等候大夫发落!”
李光弼命他将安思义带进营来,一面密令下属前往常山打探究竟,回头对菡玉道:“你真是神通,怎会料到常山必会出降?”
菡玉道:“颜太守忠节不屈,其部下都是忠勇之辈,因城破不得不投降叛军,但都心向朝廷。颜太守被缚东京,死于安禄山之手,常山将士更是恨叛军入骨,若非孤立无援、力量悬殊,早为颜太守报仇了。这次见朝廷大军抵达,自然更无归顺叛军之心。”
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心中却暗想:我第一次见你就是在这里,当然料得准。
当初小玉刚被师父收容时,从长安前往衡山,经过河北,师父顺道带她见了一见这位同门,因此清楚记得常山不战而克之事。当然那个时候的李光弼是正儿八经的师兄,没被她横插一脚占辈分长幼的便宜。
常山既下,叛将安思义也向李光弼投诚,表示愿意为他献策献力对抗史思明。李光弼以礼相待,移军入城。
史思明闻说常山失守,果然立解饶阳之围来救常山。次日天还未亮,先锋已至。
菡玉一路奔波疲惫不堪,睡得迷迷糊糊被李光弼从被窝里揪出来:“史思明来了,快起来,把这个穿上。”将手里东西扔她身上。
菡玉坐起一看,是一套精细致密的精钢盔甲。“我不需要这个,还是给其他将士用吧,给我刀枪弓箭即可。”
“你是想被刺成马蜂窝还生龙活虎地站在城头上,把史思明吓跑么?”李光弼揶揄道,将手中长剑扔给她,“刀剑无眼,一会儿我不能时时顾着你,自己小心。”
菡玉叫住他:“你也多加小心。”
“放心,我决不会倒在史思明前头!”李光弼朗声应道,阔步走出门外。
菡玉匆忙起身,持剑而出,一边跑一边穿上盔甲。
街上都是赴战的士兵,□□手去城楼,步骑往城门,步声隆隆疾而不乱。不到一刻钟,一万多人便尽数各就各位,准备迎战。
菡玉赶往城头,正碰上士兵带着安思义也向城楼去。安思义仍穿着昨日的胡服便装,无甲遮身,脚步迟滞不肯上城楼。
菡玉喊道:“安将军留步!”追上安思义,把自己穿了一半的盔甲脱下来递给他,“城头露于敌人弓箭之下,将军这身胡服太过惹眼,还请穿上盔甲,以策安全。”
安思义熟知史思明底细,明白自己一上城楼,要是被史思明看见,定会首先想办法将他射死,因此逡巡犹豫不前。他接过菡玉脱下的盔甲,也看出这件质地非同一般,一时神色交杂难言:“那吉少卿你……”
菡玉道:“我再去领一件便可。”又对士兵道:“保护好将军。”
安思义低头道:“多谢少卿。”迅速穿好盔甲,和士兵一同爬上城楼。
作者有话要说: 叫你作死,女主跑啦!
☆、十八章·玉隙(4)
两军交战,安思义果然诚意归降,对李光弼倾囊相助。
李光弼所率朔方兵长途跋涉而来,难敌史思明精锐,准备避其锋芒守城不出。安思义却建议说,史思明善用骑兵当先冲锋,大军继之,胡人锋芒虽劲却不能持重,若不能速克获胜,很快就会士气沮丧人心离散,应当趁大军未至时全力击退其骑兵前锋。
第二日天未亮,史思明骑兵已至常山城下。李光弼先命裨将张奉璋带步兵五千出城迎敌,双方在城下胶着鏖战,叛军围堵城门不退。
安思义再献策,出五百弓箭手于城墙上一齐放箭,矢落如雨,叛军不得不离开城门后退。
见叛军退远,李光弼立即撤下弓箭手,换上射程较远的弩机手,一千人分为四队轮流发射,箭矢不停,令叛军无法接近城下。叛军多次以骑兵来袭,都被弩机手击退。
史思明来势汹汹,首攻受挫,果然如安思义所说气焰大跌,之后的进攻便有疲软之势。从寅时一直打到辰时,常山城墙岿然不动,叛军却死伤惨重,只得收军退于道北,等候步兵支援。
此时有乡野村民赶入城中来报,说叛军的五千步兵从饶阳出发,昼夜兼程疾行,在九门南面的逢壁停进不前,估计是要在那里休息。
李光弼抚掌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再命张奉璋领步骑各两千,偃旗息鼓,沿滹沱水悄悄行进,前去歼灭这股叛军。
张奉璋抵达逢壁时叛军正在吃饭,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五千人全数歼灭,而官军仅伤亡七百余人。”
史思明见形势不妙,率兵退入九门等待后援,伺机而动。常山郡下辖九县,原先都迫于叛军淫威而不得不降,此时纷纷弃暗投明,仅有九门、藁城仍为叛军占领。
不久饶阳剩余步兵和蔡希德援军至九门,史思明故技重施,将常山围住,断绝粮道,妄图将李光弼困死城中。史思明与蔡希德合有三万步骑,双倍于常山守军不止,双方相持四十余日,陷入胶着。李光弼估计以一己之力难克史思明,致书郭子仪请求支援。
郭子仪援兵未到,倒先迎来了长安的中使宦官,带来皇帝恩命,加封李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不过都是些空衔。
除此之外还透露了一桩朝中变数:哥舒翰在潼关截获了户部尚书安思顺送给安禄山的书信,上书告发安思顺通敌,历数七罪,安思顺与其弟皆被处以极刑,阖家流放。
安思顺原为朔方、河西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都曾是他的下属部将。安思顺曾与安禄山约为兄弟,安禄山造反后就被皇帝解除兵权,征入朝中当了个挂名的户部尚书。
李光弼对安思顺还有些旧日恩义,不由道:“安尚书虽曾与逆胡有过兄弟之约,但对陛下并无二心,否则以朔方、河西二镇兵力投了安禄山,大唐江山早已危急!况且哥舒将军早与安尚书不谐,单凭他截获的一封书信怎能轻易就将肱股之臣定罪处死?朝中竟无人相护?”
中使叹气道:“西平郡王如今位高权重,手握我大唐江山命脉。说句不敬的,有安禄山逆反在前,陛下如今都得礼让他三分哪!朝中无人敢言,唯有右相出手救安尚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陛下旨意又下得仓促,眼睁睁看着安尚书殒命。”
李光弼沉默片刻,心中已经明白过来,淡淡道:“右相有心。中使一路辛苦,请往驿馆暂歇。常山久战空虚,地方简陋,还望中使不要嫌弃。”命菡玉带中使去驿馆落脚歇息。
菡玉领中使到常山馆驿落脚,离去时中使突然道:“少卿,右相有一封信命咱家转交。”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递给她。
菡玉接过,极薄的信封,打开里面只有薄薄一张笺纸,无头无尾地题了一句诗:柳条折尽花飞尽。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归不归?然而如今,在野,山河破碎,因安禄山;在朝,满目疮痍,因他杨昭。叫她如何归?往哪里归?
她慢慢地将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