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妃重生上位史》第418章


秋时生产更好些,是吗?不能守着朱轩姝生产、坐月子的熊廷弼有几分安心了。
“驸马,先用一碗祛湿汤再走吧。”吴赞女端着汤盅进来,“江南多水汽,不比京中干燥,稍稍用些,免得显出水土不服之症。”
现下这时候,熊廷弼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身子垮下来。旁的都有法子,可身体却不能。他将吴赞女端来的绿豆薏米汤一饮而尽,抹了嘴,谢过吴赞女。“嬷嬷可曾给京师同来的官员备着?”
“都有。”吴赞女笑眯眯地道,“李阁老年纪最大,他是头一份送过去的。”
这便好。除了担心自己,熊廷弼还担心着李廷机。这位是力挺自己出兵抢回被俘的大明官兵,若是李阁老现下倒了,怕是就再难出兵了。
熊廷弼将碗放上吴赞女手里的托盘,将下摆别在腰间,大步走了回去。他还要回兵营去继续操练,许多新兵尚不知火器如何使用呢。
作者有话要说: 赵士祯是宋朝赵匡胤的后人,今天写到他才想起来这位是我三次元一个机油的祖先。虽然我俩感情好,但我依然不会给他祖先加戏的,就是这么无情,哼【傲娇脸。jpg】
第201章
熊廷弼心里清楚; 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将一群乌合之众训练为精兵是不可能的。为了尽可能地加快速度; 他大大增加了训练的时间。他忙着练兵,没空时时向上峰汇报,可自有人盯着他; 备着一有风吹草动就去寻了李廷机。
李廷机也不是个无事生非的性子; 只是久不见熊廷弼; 心里担忧是否能胜。也怕熊廷弼这回跟着自己出来; 再回不去。
当初李廷机是特地点了熊廷弼的。虽然熊廷弼已是皇亲国戚,可却仍然是官身; 性子是暴躁了些; 但允文允武之辈在朝上极少。将他带来浙江,乃是有意为其铺路; 身上有了政绩; 往后才好谈提拔的事。
最要命的是海寇等不来赎金,再次将信送了过来。这次还带上了个人头。
李廷机见了首级和要求给钱的信; 心中又悲又怒; 实在按捺不住性子,又寻上了熊廷弼。“而今新募得的兵如何了?”
熊廷弼累了一日,口干得都能冒烟了,先灌了自己三大碗凉水。这才喘气道:“寻常练兵,一日两个时辰,而今下官已是用六个时辰在练了。”
李廷机并不是很通此道,不过乍一听,也不免咋舌。这是翻了三倍啊!不免担心; “兵士们可吃得消?他们往常可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恐怕……”
“倒是不会。”熊廷弼笑道,“人是下官亲自过眼的,个个都是庄稼汉,一日六个时辰虽说勉强了些,却并非不能做到。”他知道李廷机不懂,便细细为他分说,“一日练兵两个时辰,乃是因为军饷被克扣,兵士吃不饱饭,并无气力去练。而今下官一日与他们五餐,腹中不饿,自然有气力了。”
李廷机点点头,“原是如此。”心里到底安了几分。又将海寇新送来的信和首级同他说了,“恐怕得尽早出海去救人了,只怕他们耐不住性子。信上已是说了,若不送银钱过去,一日一个。”
熊廷弼微微眯了眼,“下官知道了。”
第二日,他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操作船只以及火器之上。徐光启这回送来的火药量非常足,甚至超过了熊廷弼的估算。也得亏多了这些,可以让熊廷弼放开了手脚去练。
一月后,披盔戴甲的熊廷弼挥别李廷机和朱轩媖,登上战船出海去了。在此之前,他不仅日日花了时间练兵,更将海域附近最详尽的舆图讨了过来,日日研究。
海寇的老巢大抵在哪里,两军相遇后,自己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基本都有了腹稿。
不过在脑海中演练得再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今日是真正的实践。
比起李廷机的担心,朱轩媖却是看起来轻松极了,在堂上出面作证指出对自己行贿之人时,甚至没有刻意提出搬了屏风过来遮挡。这已是令人感到诧异。现在她又看起来丝毫不担心熊廷弼,不得不叫人觉着天家是不是就是个冷清性子。
久跟在朱轩媖身边的孙元化却是心里明白,自家师娘这是对自己妹妹的眼光信得过。以他的眼光看来,熊廷弼早已胸有成竹,绝非轻易夸下海口。
不过孙元化却无法为朱轩媖在众人面前说项,因为他已经跟着熊廷弼一同出海去了。
这也是徐光启安排了他过来的意思。原本想让张焘也一起来,只张焘推说自己年轻,尚经不得事,怕拖累了,这才只让孙元化一人前来。
徐光启是觉着,这两个学生迟早是要参加文举或武举步入朝堂。正式入朝前,能有所作为,日后授官也可以让人作为考量之用。不过张焘不愿,徐光启也不勉强。
孙元化觉着自己年长些,的确也该到了为以后考虑的年纪了。家里头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的小师妹越来越亭亭玉立,心里开始痒痒着要提亲。既要娶了小师妹,没有功名哪里能成。便是徐光启不提,他自己都会要求。
熊廷弼对于孙元化的加入也并不反对,精通火器,又师从徐子先于军事上很有自己的见地,这样的人乃是个帮手。
这回熊廷弼带了五艘大船,另有十来艘能急行的小船——乃是备着的,以防要是真的打不过,也救不出人,可以将此行的损失降低到最少。
此乃下下之策。
熊廷弼与孙元化一行出海后一路畅通顺遂,还遇着不少大明朝的海商。熊廷弼一旁看着孙元化熟稔地对这些海商打交道,心知这些人大都乃福建商帮的。
离开大明朝的疆域越远,海上的船只也就越发遇见少了。放眼望去,除了微微泛起的海浪外,唯有从海面之下跃出的鱼儿们。丝毫不见海寇的踪迹。
熊廷弼眯了眼,转头去看孙元化,“初阳,你觉得,会不会是有人通风报信?”
孙元化笑道:“我早疑上了有内贼。”在朱轩媖的货物被海寇截了之后,徐光启就同学生们讨论过这些事。“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只是不叫他们同师娘说罢了。”
“那浙江丝商给的价极低,虽然也有量大的缘故在里头。可后来寻了人打听,旁的就没有这样低的。”孙元化微微仰起头,仍由海风吹拂着自己的发丝,“漳州织户买了丝后,在浙江境内直到温州都是安全的。为何偏偏出事在浙江、福建两个行省的交界之处?”
孙元化意味深长地朝熊廷弼笑了,“熊御史是明白的,往往越是两省交界处,就越是不好处理。海寇大都出身贫穷人家,不通此道,唯有常与官家衙门打交道的商户才知道,不是吗?”
熊廷弼默不作声,只眸色越发深沉。放在栏杆上的手紧握成拳,叫人明白了他此时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若是可能,熊廷弼非常希望此行可以将海寇一网打尽。最后是能将几个头目给俘虏了,回浙江后由他们指认出内贼。
有一便有二,那位丝商绝不会只同这一股海寇有勾结。大明朝现在还无法将海上所以的海寇一网打尽,从国内入手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佳之策。
一直远眺的孙元化突然面色很不好,大喊道:“速速掉头!”
“怎么了?”熊廷弼抓住要离开的孙元化,他举目四望,见不远处有船队的模样。不过看起来并非是海寇。
孙元化是跟着方永丰出过海的,所以认得那船。他咬牙切齿地压低了声音,“那是马六甲一带的佛郎机人,也是同海寇有牵连的。我们现在可不能暴露了。”他指着旗杆上挂着的大明朝的旗帜,“赶紧将旗帜放下来,离得越远越好。”
熊廷弼立刻就叫人一一照办。
两人一直盯着那船队,见没有追过来,才松了口气。
“咦。”孙元化却是又有了新发现,“熊御史,你看海上。”
平静的海面上陆续漂着许多看似布料的东西。熊廷弼令人将这些东西打捞上来,只觉得眼熟,再细细一看,竟是浙江水师官兵身上所穿着的衣衫料子。
这些衣料乃是特制的,以前是做不到。前几年有了徐光启的织机模板,明州水师为了区别于漳州水师,所特地定制的。
“跟着这些走。”熊廷弼不再叫人打捞,而是让船只调转了方向,跟着这些漂浮于海面上的衣料而去。
随着海面衣料越来越多,熊廷弼心下一沉,暗骂一句,“狡兔三窟。”
这本非那些海寇送信来的地方——原本李廷机和熊廷弼都认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