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公传奇》第43章


,我承衣钵,不可谓不呕心沥血,更有先生你鼎力相助,不可谓不披肝沥胆。然而狂澜不挽,何也?先生之言极是,《偃师表》至今犹朗朗在耳矣。
安乐公沉默片刻,接着说,遥想当年,赤壁一战,曹魏元气大伤,然笑到最后者何以非蜀非吴?盖蜀吴居安而不思危,曹魏置于死地而后生也。
纵观历史,夏商周,秦汉晋,依序而替。序者何也?仁替暴而贤替愚也。民为国本,远暴近仁,弃愚求贤是本能也。民可以择君而君不可以择民。贤能执政,国富民殷,何在乎赵钱孙李?九州之内而独有刘汉乎?选能荐贤人之德也。武帝年轻有为,堪当大任。立晋代魏,民之幸也。先生应与时俱进,摒弃旧念,辅佐武帝,无论汉晋,民幸我幸也。
就这样,忠武公原本是打算下山来找故主安乐公叙叙旧就重上太白山的,没想到却留在洛阳当起太子少师来。太白山上的总经理得到消息自然十分高兴,当即就把忠武公的出仕情况填写在“太白山隐士出仕情况一览表”上。
正文三十
在大晋朝太子的身边有六个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太师少师负责教授太子文化、礼仪和经史。太傅少傅负责教授太子骑射和武术。太保少保负责太子的安全。太子少师的具体工作就是根据太子太师给太子安排的课程表组织一些博士给太子上课。同时,自己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亲自教授太子文化、礼仪和经史。
经过晋武帝的一席长谈,再加上后主的说服,忠武公接受了晋武帝的任命,又在大晋朝做起太子少师来。
读过晋史的人都知道,晋武帝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位统一全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皇帝。在他任职期间,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精兵简政,倡导仁俭,劝课农桑,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可见,在中国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是,这位伟大的皇帝也有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的通病,一是爱娶漂亮的女人,最好是双飞姊妹花;二是志得意满之时总要附庸风雅,把酒临风。而且,魏晋时期的男人们都以善饮来展示自己落拓与豪爽的阳刚之美。所以就有阮籍成天醉倒酒乡,甚至于长醉六十天不醒。陶渊明也是一样,干脆就叫酒店的老板直接去领他的工资,喝醉了就躺在青石板上睡大觉,根本就不管单位上的事。生了几个儿子,是一个比一个糊涂。刘伶更是酒坛子不离怀抱,还命仆人提把锄头跟在身后,总是反反复复地交代仆人,我醉死在哪里就在哪里挖个坑埋了算球!发起酒疯来还把自己脱得精光,说天地是宅舍,屋室为衣裤。还讥诮那些不待见的访客说,你钻我裤裆里来做什么?真是气得对方要吐血。
晋武帝年轻的时候喝起酒来也是不要命。回到家里又有美女杨艳缠绵。这杨艳好生了得,生于权贵之家,天生丽质,但性情好妒。那时候,晋武帝二十郎当岁,才华横溢,倜傥风流,又是晋王骄子,每天酩酊大醉而回。杨艳总是想,这家伙不知道又是在哪里喝花酒消遣。妒意丛生却又不敢发作,于是对他更是百般缠绵,非要做事不可。武帝年轻力壮,又有酒兴,上马拉弓自不回避,只是他缺乏医学常识,酒后也不避孕,七弄八弄,便弄出一个“酒精儿”太子。他就是忠武公的学生,后来的惠帝司马衷。
忠武公答应晋武帝做太子司马衷的老师,便择日来到太子府上班。那时,太子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因为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白白净净,肥肥胖胖。从外表上看,眉清目秀的根本就没有一点弱智的表象。因为他的哥哥早夭,按照祖制,他将以嫡长的身份成为储君。晋武帝代魏立晋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到底还没有那么睿智,面对九州一统,万方来朝的浮华,便有些飘然,一时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立储工作自然也是遵章守制按步就班,结果一不小心就立了个白痴太子。
开始几年,弱智太子的白痴本质也偶有显露。比喻说,忠武公在给他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把“关关雎鸠”念成关关“瞧”鸠,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关起门来逗斑鸠玩”。十几岁的人了,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还要依靠掰手指头和筹算法。忠武公总是一边摇头一边在心里说,比我十岁的时候还不如。忠武公也曾把这些情况向武帝和杨皇后作过汇报。武帝也深感忧虑,但杨皇后总是说,年纪小顽性强,脑子不在书上,大了自然会变。
太子究竟白痴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回,太子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路过一个池塘,听见池塘里传来蛤蟆咕咕的叫声,太子沉思良久,严肃地问左右随从,这些咕咕乱叫的东西,是为公家叫呀还是为私家叫呢?把忠武公惊得目瞪口呆。这件事汇报到武帝和皇后那里,武帝眉头紧锁,杨皇后却喜形于色,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很睿智呀,太子这是对大家都要大公无私的警示呀。这更是让忠武公大跌眼镜。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了不少人。太子听说后不假思索的问道:没有饭吃,怎么不知道吃肉呢?差一点没把忠武公吓死。这些事情并非张三杜撰,而是正史有载。武帝为此无比焦虑,担心这个白痴太子将来必定要败祖宗开创的基业。思虑再三,便亲自出了几道论述题来考太子,并限他三天内交卷。太子一看试卷自然是一筹莫展。太子妃和杨皇后便又请来忠武公和其他的老师一起问卷,共同作答。三天后,试卷交上去,武帝一看,除了字写得歪歪扭扭外,太子的回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慎密。十分欣慰。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忠武公整天是心惊肉跳,心想,自己犯的可是欺君之罪呀。这要是让武帝知道了,自己断头丢命事小,误国殃民事大呀。于是,便主动找到晋武帝要求调动工作,武帝一听,十分高兴。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关键时刻,尤其是“占田制”的推行举步维艰。忠武公曾协助光武帝成功开展改“度田”为“抽地”的土地革命,堪称土地改革的鼻祖。武帝心想,你不找我,我还打算找你呢。于是,即刻颁诏,封忠武公为大晋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组长自然是由武帝亲自兼任。为强力推进,六部尚书均兼任副组长,各负其责。“占田制”比“抽地”更便于操作,就是按品阶的高低来规定占田的数量,一品大员上限占田五十顷,品阶每降一级占田数量减五顷,九品官员,占田最多十顷。剩余田地统统充公。统一再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和退伍士卒。这项工作对于忠武公来说自然是举重若轻,成效十分显著。因此,那几年在大晋朝,忠武公上受武帝器重,下有百姓爱戴,他又一次声名鹊起,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个第一副组长当的是十分惬意。
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各【‘文】项改【‘人】革在【‘书】大晋【‘屋】朝全面铺开,当然都是由忠武公全面主持。没几年,大晋朝便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普通百姓不但能够吃饱穿暖,逢年过节还能吃鱼吃肉。官宦富商之家的生活自不待说,一顿便饭吃个几千上万毫不稀奇。国库里的钱自然是多的用不完。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技水平而言,那远不是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水平可比,而是大大的康。所以在忠武公的建议下,武帝诏告天下,改年号为“太康”。
就因为这个年号,忠武公先后犯了两次错误。一次是在一千九百六十年,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中最困苦的一年,大yue进浮夸风刚刚刮过。伟大领袖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头年在庐山开会就因为有人说了几句实话而大发雷霆。此后,中原大地万马齐喑,各处都饿死了不少人,老大哥又要做逼债的黄世仁。政府为了坚定老百姓活下去的决心,常常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大搞精神会餐。有一次,忠武公端着一碗菜糊糊,用筷子敲着碗边说,这算什么苦?封建社会,想当皇帝的好佬你打我杀,老百姓颗粒无收,易子相食,那才叫苦。本来说得很好,但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当然,太康年间,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那一年忠武公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结果第二天就被削职为民。还有一次是一千九百八十三年,政府提出要“奔小康”,忠武公手捧报纸说,奔什么“小康”,要奔就要奔“太康”。结果又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在大会上做了几次书面检讨才过关。此后,连续几年提拔考察,评先评优,调资晋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