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心中本来亦贪其地,又被郭开说动,遂喜而受之。。
秦君闻赵受地,大为震怒,曰:“彼既诈降投赵,吾自取之!”遂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王闻讯,亦使大将廉颇率军西向以拒之。
夫廉颇者,目犍连转世之身也,起于行伍,以十数年战绩显赫于朝,终得为将,执赵兵柄。然其人也,狂傲疏慢,于赵国君臣多有不屑悖逆之词,实并不为赵王所喜,以其战功卓著,不得已而用之。
廉颇出战之前,与赵王言道:“秦乃虎狼之师,不可小视。且赵处北地,国力不如秦。不可久战,须当速胜。臣为大王计,赵不战则以,战则须尽全力,请以举国之兵将之!”
赵王闻言,犹疑道:“将军请举国之兵,若国中有事,如何是好?”
廉颇道:“大王,事有轻重缓急,不可不察!瞻前顾后,非智者所为。抗秦者,国家生死存亡之事也,莫此为大,安得再留余力?大王若不答应,臣不敢出战,还请另择贤能之士领兵!”
赵王无奈,乃集举国之兵四十余万,与廉颇将之。
秦闻赵兵势,亦增兵王龁,也号称四十万。
廉颇领兵出战,与王龁大军遇于长平,在丹河对阵。
那廉颇,虽是转世凡胎,前世到底是准提道人座下,身怀宿慧,数十年间,多少总修得些神通,因而想道:“如今师尊已准备妥当,正要与地仙争个胜负。我不如略施法术,困住王龁大军,引地仙出山。地仙若不出山,我便顺势将秦兵杀个片甲不留,使地仙一场谋划,化为影!”
于是筑土为台,仗剑做法,在军前布下连山大阵。又故意率军退过丹河,以为诱敌。
这连山大阵,乃是仿西方教莲花菩提大阵而做,虽是廉颇法力低微,但也颇得几分神妙,非凡夫俗子可破之。
那秦将王龁,虽是百战之将。终究只通兵事,不懂法术,见廉颇率军后退,便步步进逼。不知不觉,入了一个迷阵之中。待惊醒过来。四面打量时,只见层峦叠嶂,烟雾迷蒙,过了一山,又见一山,层层叠叠。竟不知有多少山峦阻隔。
王龁大惊道:“方才与赵军对阵,还在丹河,乃是一马平川之地,只一条河阻隔。如何顷刻之间,竟莫名其妙入了万山之中!”
左右见此事蹊跷,说道:“莫非赵国有人施了妖术,才得如此?”
王龁大怒,喝道:“休得胡言乱语,坏了军心!以后若有言及此者。皆斩!”然既不得脱困,心中亦暗暗疑惑。
困得十数rì。眼看粮草不继,军心堪虞,王龁正在烦恼,突然闻报:“辕门外有一道者求见!”
王龁思道:“我军在山中辗转数rì,一个人影未见。那道者能到辕门,必非等闲之辈!”当即大喜,说道:“快请进来!”
片刻,只见一个道人,着水合袍,腰缠丝绦,足登麻鞋,背上背一根钢鞭,一把斧头,缓步而来。
道人入了军帐,向王龁稽首道:“元帅,贫道有礼了!”
王龁问道:“不知道长在哪处仙山修行?法号如何称呼?”
道人回道:“贫道乃是九疑山朝真洞玄玉道长座下弟子杨昭是也,今知元帅伐赵,被旁门左道所阻,特来相助一臂之力!”
王龁乃是凡俗之士,并不闻得杨昭之名,闻言将信将疑道;“道长既来相助,正有一事相求!如今我大军被困于重山之中,我虽尽遣前哨四处打探路径,却不知如何出山。长此以往,粮草堪虞。不知道长可知出山之路?”
杨昭说道:“元帅,此非真山,乃是障眼法尔!贫道不才,愿为元帅破之!”
王龁闻言大喜,说道:“道长竟有此神通!还请快快做法。我三军上下,感激不尽!”
杨昭微微一笑,道:“这有何难哉!”便出辕门,至军营外,祭起赶山鞭,在空中挥了三下,风声起处,连山大阵烟消云散。
他这赶山鞭,连真山都移得开,何况是些假山?
待王龁四向看时,见仍是丹水河畔,一马平川之地,心中叹服,暗道:“神仙之说,原来确有其事,不可不信!”
廉颇见秦军破了连山阵,暗道:“王龁军中,无此能人,必是地仙门下所为!”遂至阵前,呼道:“是哪位破我大阵,请来一见!”
杨昭闻言出阵,通了名号,廉颇道:“暴秦无道,伐我中国,道长安可助之?”
杨昭道:“元帅,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如今秦有真命天子降世,当主江山,平诸侯国。贫道助之,乃是顺天应命,有何不可?”
廉颇道:“秦本西戎,国为附庸,安敢妄言一统天下?你说顺应天意,却不知天意实在赵,非在秦也!你本方外之人,六根清净,今为何卷入凡尘,逆天行事?不如即刻回山,可保道果,否则,待rì后劫难临身,悔之晚矣!”
杨昭听了,改名相唤,说道:“道友,你的根底,贫道岂有不知?如今形势,只须见个高下,才知谁顺谁逆!休要做口舌之争!你是**凡胎,领兵为将,贫道不便与你为难,且另请高明之士,前来见阵!”
廉颇听罢,哈哈大笑,说道:“既是如此,你且稍待,三rì之后,自有人来会你!”于是回到军中之后,另起一座庐蓬,静待诸教高人前来相助。
至第二rì,果有金吒、木吒联袂而来,与廉颇相见,口呼“道友”。廉颇将杨昭之事讲了,金吒、木吒怒道:“杨大郎孤身到此,竟敢如此嚣张!待明rì见阵,与他分个高下!”
至次rì,金吒、木吒至阵前,单要见杨昭。杨昭徐步出营,见礼道:“两位请了!”
金吒喝道:“杨大郎,你地仙门下,助逆为虐,不知自量,一意孤行,要以卵击石。你今可识得我二人否?”
杨昭微微一笑,说道:“贫道隐世太久,实不识得二位,但不知二位如今份属阐教?还是西方教?是忠臣孝子?还是榜上尊神?”
他这话厉害,无一个字骂人,却字字皆在骂人。金吒、木吒刚听时还没回过味来,待要回答时,突然醒悟,齐齐勃然大怒,再难遏制,喝道:“好泼道,如此欺我!”双双挥剑上前,来战杨昭。
杨昭一手斧、一手鞭,从容应敌。他修的乃是九转元功,内外一体,神魂坚固,比起杨戬**玄功来还要更胜三分。金吒兄弟与他相斗,竟不能占得半点上风。
斗到酣处,木吒不耐,祭起吴钩宝剑,来斩杨昭,杨昭只做不见,觑得空隙,挥起一鞭,打在金吒肩上,将金吒打倒在地,痛入骨髓,遁龙桩也放不出来。
那吴钩宝剑亦砍在杨昭身上,“铛”一声,如击金铁,火花四溅,杨昭只如不觉,挥鞭再打金吒。金吒大惊,走避不迭,木吒见得紧急,也急忙来救。金吒得空,急忙爬起身来,往西去了。木吒见金吒已退,也瞧个破绽,跳出战圈,随金吒去了。
杨昭见了,也不追赶,只在后面收了兵器,说道:“尔等今rì且去,看看又有甚能人前来!”
却说二吒转过山角,木吒道:“贼道猖獗,须上九天,请下父王玲珑宝塔,才能降服!”金吒道:“我尚有遁龙桩未放,未必奈何不得他!”仍有前去搦战之意。
二兄弟正在那里左右难决,突然东面来了两个道者,乃是土灵圣母与jīng卫二人,问道:“这两位道友,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她二人在天书封神时未曾下山,因此二吒并不识得,便道了名号,说了去意。土灵圣母听了,笑道:“你二人既已败于我师弟之手,侥幸逃得xìng命,就该知道好歹,就此回去清修,还可保得仙道。如今却在这里踌躇,伺机报复,正遇贫道二人,岂不是天书有意,要收你们回去?”
二吒听罢大怒,喝道:“原来都是泼道门人,可报了名号,再来见个高下!”
土灵圣母说道:“尔等听了,吾乃万寿山千年峰玄德洞玄松道人座下弟子土灵圣母是也!”又一指jīng卫,说道:“此乃王屋山清虚洞玄穹道人门下弟子jīng卫是也!”她话尚未完,突闻jīng卫高呼:“小心!”眼见得一道遁光,飞速就朝圣母罩来。
却原来金吒跟杨昭对敌,连遁龙桩都未放出便一败涂地,心中有了教训。这次先跟土灵圣母搭话,乃是计谋,待其不防,便先行下手,放了遁龙桩,来拿土灵圣母。
若换了他人,必难逃金吒法宝。但土灵圣母不同,早就见识过这件法宝厉害,因此暗将戊己元尘幡放出,挡住了遁龙桩,自己早施土遁,遁了出去。
金吒见遁龙桩套住了一团黄光,还以为土灵圣母中计,不想套的乃是一件法宝。他还未来得及查看,突见一剪袭来,躲闪不及,被拦腰剪成两段。
木吒见金吒丧命,急挥吴钩剑,来攻土灵圣母,一旁jīng卫看得真切,祭起水火珠,临空打下,正砸在木吒后脑。木吒肉身哪受得住?顿时脑浆迸裂,一命呜呼,一道yīn魂,亦与金吒一般,往九天去了。
小说推荐
- 地仙演义(春衫)
- 作者:春衫薄 问曰:何谓天人相犯?答曰: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故人道益盛,天道益损,损之又损,至于衰微。此所谓天人相犯也!复问曰:天人相犯,结论如何?答曰:天人相犯既久,乃是末法之世!又问:何谓末法之世?答曰:末法之世,无法、无天、无信、无道!第一章游青城独驴寻蹊
- 最新章:第346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地藏演义
- 《地藏演义》作者:梦入珠玑第一章;割据王庭血戮王朝已经战火交织,群雄并起。各大门阀世家割地为城,高举着兼济则达天下的旗号,各自为政。王朝的开国大帝‘枭夜’以无上神通,采天地元气,浇铸七座永恒圣塔组成通天大阵,对应苍穹北斗,有脚踏七星帝王之势,镇压群雄。随后又以分权制,采取分化安抚的手段令血戮王朝暂时
- 最新章:第341章
- 地府演义
- 作者:关庆坤第一回 韩擒虎挂帅出征 牛蛇并逊让先锋笔者小时自览《幼学琼林,有“韩擒虎、寇莱公,死后为地下阎罗王”之句,至今记忆犹新,颇有感触,因此,借韩擒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演述一番阴间统一之事。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便有阴阳之分,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有邦国。地府是管阴间鬼蜮之事,与阳间隔绝,其最高
- 最新章:第65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