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魔李斯》第26章


打开那有史以来最不规则的奏疏,嬴政看了几眼就看不下去了。那天下无双的字迹陪伴了他九年,想到李斯现在的处境,嬴政实在不忍心再看下去。
他一边坐下来一边喊着王绾:“念。”
王绾接过奏疏,高声读道:
“臣李斯上书:尝闻人议逐客,王下逐客令,此举治国之大过矣!秦之富强,实由用才而兴。穆公称霸而统西戎,在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人。孝公强秦,在用商鞅。惠王拔三川并巴蜀破合纵,在用张仪、司马错。昭王强公室杜私门大战六国,在先用穰侯,再用范雎。孝文、庄襄两王,安度危机稳定大局,使秦国于守势之时不衰颓,在于任用吕不韦蔡泽也。秦自孝公以来,历经六世蒸蒸日上,何也?用客之功也。山东之才源源入秦,食秦之禄,忠秦之事,建秦之功,客何负于秦?而秦竟逐出国门哉!向使六世秦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秦国岂有变法之功,强大之实也!
“依臣入秦所见,秦国取财纳宝不问敌我,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秦不生一物而秦取之者,何也?物为所用也。秦国之乐,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长歌呜呼而已,而今秦宫弃粗朴之乐而就山东雅乐者,何也?快意当前,雅乐适观而已矣!财货如此,声乐如此,何秦国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之,为客者逐之,岂非所重者财货,所轻者人民也!果然如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气象也。
“臣尝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弃才以资敌国,驱商退宾以富山东,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敢入秦,何异于借兵于寇,资粮于敌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秦今逐客以资敌国,内空虚而外积怨,损民而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慎之思之,莫为人言所惑也。”
这就是李斯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
偌大的一个书房,寂静无声,所有人都直直的盯着嬴政。
嬴政用手点指赵高:“快!快把李斯给我追回来!”
赵高点头称是,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书房中又是安静得可怕。
蒙恬的心情好了很多,他凑上前去,表情负责的问嬴政:“大王,这逐客令,要废除吗?”
嬴政别开头不看他,也不言语。
蒙恬又转了过去,继续把脸凑近:“大王?”
嬴政本来不好意思说废除,堂堂一个秦王,说话出尔反尔,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他又拿蒙恬没办法,憋着的脸终于“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废除?我如何向王室交代?等李斯回来给我想办法!”
蒙恬有点不爱听:“一国之王,何须向王室交待?!王室应该考虑怎样向大王交待才是!”
嬴政心中一动。
第三章 柳暗花明
李斯的《谏逐客书》一下子打动了嬴政。
如果你说这是李斯的文采好,笔下功夫了得,我只能说,你只说对了一小半。
屈原的文采如何?被楚怀王猜忌疏远而作《离骚》,却仍然免不了葬身汨罗江;李白的诗才怎样?《与韩荆州朝宗书》气势超绝,还不是对牛弹琴;曹植的《求自试表》读来泫然出涕,结果泥牛入海,终生不被录用;韩愈的《论佛骨表》,激昂慷慨,却差点把命搭上。
所以,文章再好,看文章的人不喜欢,也是白搭。
李斯高就高在,他不说自己的委屈,不说被逐的六国之人的委屈,只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嬴政的立场上,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你大秦国不要六国的人给你效命,那你听不听六国的歌?看不看六国的古玩?玩不玩六国的女人(没这么直接)?最终,你要不要六国的土地?还说要做什么万王之王,要统一六国,你把大家都赶回六国,你这样不是把士兵都分发给六国,把金银钱财都分给六国吗?这样下去,还会有哪位能人志士愿意来秦国效力?岂不是失尽天下之心?
嬴政后悔没有在逐客令发出以前和李斯商量一下,可是自己那时候就像疯了一样…。。看来自己的确要学会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二十三年了,自己还是不成熟,以为自己的自制能力很好,还常常为此暗暗得意,没想到,还是在仓促之中做下了傻事。
嬴政这样自责着,他却不知道,母亲带给自己的影响居然是一生也抹不掉的。
任他怎样修炼都抹不掉的。
李斯终于回到了嬴政的面前。
嬴政上前拉住李斯的手,说道:“卿家,受苦了!”
李斯感动得热泪盈眶,本来心里还有太多的狐疑和猜测,嬴政一句话就让他释然了。他不敢回握嬴政的手,只是那样幸福而紧张的被嬴政握着。
嬴政拉着李斯坐下,说道:“卿家的奏疏中有一句话,是‘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寡人总觉的卿家其中有未尽之言,能否说明?”
李斯暗暗佩服嬴政的洞察力。
李斯知道,这样的逐客风波,定然不是嬴政自己的主意,定然是宗室所为。李斯暗暗心寒:当初成蟜之乱时,如不是自己求情,还不知有没有你们的命在,现在时过境迁,竟然以德报怨?!
这些,让李斯坚定了信心,把自己要说的都说出来。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到现在了,还怕什么呢?
李斯说道:“李斯想,驱逐外客,得利之人无外乎六国和王室宗亲。六国做不到逐客,只有宗室能做到了。”
嬴政没有反应。
李斯也没想等嬴政的反应,继续说道:“宗室以为,自己是主人,而外客是外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责去。但是大王可曾想过,外客回到六国,一旦被六国所用,一定会与秦国为敌。到时候,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为敌,合纵之法成,秦国必然处于危险之地。”
嬴政终于点头。
‘奇‘李斯还没有说完:“到时候,大王必然要依赖宗室的力量与六国抗衡。但是,大王依赖宗室,宗室可不一定依赖大王。”
‘书‘嬴政疑惑的看着李斯。
李斯说:“对于外客来说,他们来到秦国,大王带给他们富贵,他们只效忠大王。但是对于宗室来说,他们的富贵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大王,照样还有他们同样的富贵,甚至更好的富贵。”
嬴政一下子明白了李斯的意思,也立刻有了同感。在宗室之中,自己年轻,辈分也低。他们看着嬴政,都是把自己当作小孩儿,要自己服从,而不是听从自己。
但是,现在他也不想对宗室怎么样。他觉得,有宗室和外客这样互相抗衡,互相制约,没有谁一枝独大,却是一件好事。
嬴政说道:“好。我马上宣布废除逐客令,请回所有被驱逐出秦的外客。客卿官复原职。”
按理说,李斯现在已经赢了。自己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一劫,应该庆幸才对。但是李斯有李斯的想法。
李斯跪在地上,给嬴政叩头:“臣请辞客卿之职。”
嬴政诧异道:“为什么?”
“一个客字,终显内外之分,主客有别。经此一事,李斯不愿再为客卿。”
嬴政略一沉吟:“也好,准先生之辞。”
蒙恬和王绾早就瞪大了眼睛,听嬴政这样一说,更加在心里责怪李斯:你看,你看!非要节外生枝,请什么辞!本来挺好的结局,现在看你怎么收场?!
李斯却毫不可惜,一脸平静的磕头谢恩。
嬴政此时又说道:“今任李斯为廷尉,固国安邦!”
廷尉,是秦国的最高司法长官。秦国历来以法治国,因此廷尉之职格外显赫,权势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首。李斯从客卿到廷尉,当然算升迁了。
不要以为嬴政是胡乱任命,在秦国的当朝政坛里,李斯不但书法第一,对大秦法律的熟知程度更是第一,要不然,审判醪毐一案,赢政也不会交给他来处理。
赢政转身又对蒙恬说道:“蒙将军,军中可知逐客之事?”赢政现在最大的担心,是军中的六国人士流失,如果这个时候被他国进攻,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蒙恬跪在赢政的脚下,大声说:“大王恕罪!”
赢政心中一惊,以为自己的猜想成了现实,马上问道:“到底怎么了?!”
蒙恬低下了头,说道:“逐客令下,军中大将多有疑虑。臣深恐动摇军心,与桓龁老将军、王翦将军密商,做了两个秘密部署:一,以大战期间不宜多事为名,暂且封冻逐客令;二,派人带领一千飞骑,驰骋巡视出秦的三条主路,专一拦阻离秦的官吏士子。目下在函谷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