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魔李斯》第25章


他忙上又想到了自己。他想起自己楚回咸阳,六岁的弟弟成蟜还对着他喊过:“赵国来的小野种!”
他为此还和成蟜打过一架,成蟜说:“是我娘告诉我的!我的祖母也说过!”
赢政一想到这些,就心如刀绞。
他忽然想到了李斯。李斯是楚国人,但是多年来对自己忠心耿耿,岂不是也要一并赶走?但是自己是秦王,诏书都发下去了,难道还能收回吗?
赢政有点后悔。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只要一提到醪毐和吕不韦就非常不理智,不正常,以前李斯也侧面的提醒过他,他却终不能释怀。现在怎么办呢?
赢政在那里呆坐了很久,才又想起面前跪着嘤嘤哭泣的赵高。他扶起赵高,喊来侍卫,令他们挑几匹好马,十斤黄金,给李斯的客卿府送过去。
虽然不愿意,但是令出如山,只能看看再说。
侍卫一会儿就回来回报:“李斯全家已经离开咸阳,出城了。”
赢政的心立刻像被掏空般难受。
此刻的李斯全家,正赶着一辆马车,走在城外的旷野里。
妻子方芳轻轻的把手放在李斯的后背上,对着紧缩眉头,低头不语的李斯说:“离开这里,回到咱们的上蔡老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你不用日日夜夜的繁忙,咱们一家人就在一起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李斯低着头,一直没有说话。十七年前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李斯想不通,自己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对秦国做过一件过分的事情,反而把秦国当成了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对秦王嬴政,从他是个毛头小子就开始支持他,到如今,也有八九年的交情!为什么,赢政刚刚亲政一年多,就要把自己赶走呢?!
他知道,是因为韩国人郑国。即使郑国是韩国的奸细,他所做的一切,对秦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啊!虽然耗资巨大,但是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把关中变成了一片沃野良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啊!
而那郑国,李斯在相国府的时候和这个人也有过交往,他相信,不论韩国的初衷如何,郑国是一个不闻窗外事,一心研究水利的人啊!
秦王嬴政,你这是怎么了?
就算你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也不必作出如此没有大脑的事情吧?!
李斯正在想着,抱怨着,儿子李由忽然从后面钻过来,说道:
“爹!您为什么不向秦王奏疏呢?”
李斯摇摇头:“奏疏易写,使者难求。现在全国上下的六国人士都被驱逐,自顾不暇,咱们就算是写了奏疏,恐怕还没送到秦王的手里,已经被王室贵族撕得粉碎了!”
李由想了想,又说:“那您说,蒙毅一家,会不会被驱逐呢?”
蒙毅,蒙恬的胞弟,只比李由大几岁,两个年轻人平时关系很好。
李斯想了想,蒙恬的祖父蒙骜来自齐国,但是蒙恬的父亲,现在的大将军蒙武,还有蒙恬蒙毅,都是在秦国出生,应该不会再驱逐之列吧?
李斯摇了摇头:“应该不会。”
李由笑道:“那不就得了?您写了奏疏,我偷偷跑回去,交给蒙毅,他一定有办法交到秦王的手上。”
方芳马上摆手:“不行!不行!你现在跑回去,太危险了!要是被官兵抓住,还有你的命吗?”
李由笑着说:“娘!您以为我还是三岁小孩子吗?我可以化妆啊?而且,以儿子的身手,还能让那些菜鸟抓住?”
“菜鸟?”
“唉呀,您别咬文嚼字啦!我昨晚做梦,梦到两千多年以后,大家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学艺不精之人的!”
李斯不管李由和方芳在那里闲扯,他想,这倒的确是个办法。自己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赶出咸阳,实在心有不甘!
李斯叫停了马车,叫小儿子李瞻准备笔墨,自己拿出一件白色的睡衣,撕下背那一块,四处寻找平坦的地方好能写字。
聪明的李由马上走过来,弓下身子,两只手按在膝盖上,回头说:“爹,别找了!这里!”
李斯马上明白了,一边暗赞李由,一边把布片铺在李由的后背上,沉吟了一下,奋笔疾书。
谁也不会想到,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竟然写在了睡衣上,更是在李由的后背上完成的。
第二章 谏逐客书
李斯在儿子李由的背上写完了奏疏,找出一个铜制封套,把奏疏卷好,塞进了封套里,还用泥把口封好。然后正色嘱咐李由:“记住,一定要亲手交到蒙毅的手里,请蒙恬将军交给秦王!”
李由本来一直都在嘻嘻哈哈,看着父亲的脸色,也不再嬉闹,郑重地点点头,把封套放进怀里,双手握了握母亲的手,不管母亲仆仆落落掉下来的眼泪,骑上一批快马,向城里奔去。
李斯把妻子和李瞻揽在怀里,望向李由远去的方向,坚毅的眼神也有些潮湿。
嬴政一直心情很不好。早朝上的官员少了一大半。
昌平君上奏,要求重新安排人手。嬴政摇了摇头,退朝了。
回到上书房,嬴政百无聊赖,要处理公务,可是却没有几案旁边,却没有一捆奏疏。嬴政喊来王绾询问,王绾答道:
“启奏大王,现在没有任何奏章,眼下的公务只有一件,就是补齐官吏空缺,尽快使各个官署恢复运转。”
嬴政大惊失色:“怎么?难道各个官署已经瘫痪了不成?”
王绾回禀道:“秦国官员,三四成来自六国;秦国吏员,七八成是六国人士;逐客令下,六国人士全部被驱逐出秦国,咸阳各官署都成了瘸子瞎子,公务大多瘫痪,许多事乱得连个头绪都没处打问了。”
嬴政不敢相信,秦国之内有这么多的六国人士吗?
仔细一想,可不是。百年以来,秦国从来都是设法吸引六国人士入秦。山东六国的士农工商官,只要入秦,定居也好,客居也好,一律当做上宾对待。除了商旅,进入秦国的士农工官,绝大部分都成了定居秦国各地的新秦人。除了农夫,入秦的山东人士大都是能事能文,他们大多来自已经灭亡了的昔日的文明风华之邦,譬如鲁国、宋国、卫国、越国、吴国、薛国、唐国、陈国等。这些人进入秦国,大才名士虽少,能事干员却极多,他们奋发事功,不入军旅便入仕途,多年来大多已经成为秦国官署的主事大吏。老秦人耕战为本,不是农夫工匠,便是军旅士卒,识文断字而能成为精干吏员者很少,而新秦人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王绾又说道:“臣大体统计了一番:百年以来,入秦的山东人士已经超过两百三十多万,几乎占秦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如蒙氏家族已经繁衍三代以上者,便有一万余户;秦国官署的全部官吏,共有一万六千余人,若再算上军中头目,大体是两万三五千人,其中山东人士占了一大半,仅仅是客卿李斯这般当世入秦者,至少也在五七千人……”
嬴政被这样的数字惊呆了。联想到逐客令逐走这些人给秦国带来的影响,嬴政觉得有点后怕……
正在这时,将军蒙恬求见。
蒙恬和嬴政年纪相仿,两人互相看着对方长大,接触的机会也很多,即使君臣,又是朋友,有时候,蒙恬还会幽默一把,逗得嬴政哈哈大笑。
但是现在,蒙恬面色沉冷,凝结成冰。他默默地从衣袖里拿出了李斯的奏疏,说道:“这是李斯紧急送到我府的密件,说明要我亲交秦王;当时我不在咸阳,我弟蒙毅连夜送到河东军营;我没有打开,兼程赶回咸阳,做一回信使而已。”
嬴政听着蒙恬冷冷的语气十分不舒服,问道:“既是送到了你的府上,你为什么不先打开?”
蒙恬重重的吐了一口气:“要是往常,我会打开。现在不会。”
“为什么?”
“现在举国上下人人自危,个个猜疑,蒙恬也不能幸免。因为,蒙氏来自齐国!”
嬴政眼前一黑,差点没有栽倒在地上。
蒙恬连忙双手扶住嬴政,嬴政抬眼看着他,眼底晶莹,但隐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
蒙恬!我的好兄弟!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所有人都是间谍,你也不可能是!
蒙恬虽然与嬴政同龄,却因为天长日久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粗糙,但眼睛还是和嬴政一样的清澈透明,泪水也一样晶莹。蒙恬仿佛读懂了嬴政心里的话,也在心底大声地说:你不怀疑?现在所有人都在互相怀疑!都在害怕被人怀疑!
嬴政在蒙恬的注视下闪开了眼神,打开泥封,取出的居然是一片写满字的白布。从那白布的形状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从衣服上撕下来的。嬴政又是一阵心酸,他仿佛看到了李斯撕裂衣服的情形,仿佛看到李斯眼含热泪,给他写奏疏的情形。
打开那有史以来最不规则的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