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亚开始转变政策,从依靠和追随英国到依靠和追随美国。
至此,丘吉尔知道缅甸是守不住,也就无心防守,悄悄的分批把主力撤往印度。日军八月下旬开始进攻缅甸,英军失败的干净利落——这次可没有中国远征军垫背了,九月29日,仰光即被攻陷。英军全无斗志,一触即溃,十月中旬,缅甸南部全部沦陷。缅北形势也不容乐观,预计日军在十一月份就会结束缅甸战役——澳大利亚总理柯廷暗暗松了口气,幸亏没有听丘吉尔的忽悠。
没有中国远征军,也没有澳军垫背,英军溜的再快,也没跑过日本人,被俘虏了一万一千多。
美国购买的物资从中国南疆经印度阿萨姆省,源源不断流入印度,英军在印度广泛征兵,新编了十八个英印步兵师,使英军印度的部队超过三十个师。英印军队,就是以英军为军官,印度人为士兵组建的混编部队,比较有名的有廓尔廓山地旅。大批飞机、坦克、大炮和枪支弹药,大大增强了盟军的战斗力。
日本对此也提出了抗议,唐绍仪直接就给顶了回去——“国会正酝酿通过《武器禁运法案》,到时候,就一并终止(武器贸易)了,请不必担心”,日本更担心了。
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等军火交易,都不惜代价,要求现货供应。很快就在八九月份完成了主要交易,其余的估计在十月份也会完成。《武器禁运法案》对美国的影响不大,美国人乐见其成,暗中推波助澜,说这是个好法令——“可以避免中国卷入战争”。
日本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军火需求更多是在于长远利益,而美国则是一锤子买卖,很快就会结束。美国人并不认为,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就可以守住菲律宾。可以说,驻菲美军不会再得到更多的支持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东南亚,没有更多的利益了。对于印度和澳大利亚,英国海军还控制着印度洋,美国海军也控制着西太平洋,补给不成问题。
因此,《武器禁运法案》利于美国,却不利于日本。
此外,美国还有意把从中国购买的军火,运往苏联——这被中国拒绝了。中国在此的态度十分明确,中国不会提供任何武器装备给苏联。
美国在反复磋商无果后,明确了中国的态度。中国不会参与欧洲的战事,却仍以苏联为主要敌国。不论苏联形势如何,中国绝对不会支持苏联,如果有可能,迟早还会加入对苏联的战斗。现在的中国,只是在等候一个更为有利的时机。
美国人没有把这个消息通知苏联,既然如此,苏联的形势可不乐观,迟早是要完担的,美国也要为自己预先做好准备——罗斯福否决了“削减对苏援助”的提议,但增加了援助物资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组建更多的部队,以应对今后的战斗。罗斯福放缓了陆军和空军的扩军。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的谈话中,有些忧心忡忡,丘吉尔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奋战到底的决心——“我们(指英国)将在天空中战斗,在海洋上战斗……”
《武器禁运法案》没有通过,美国人表示了遗憾,却也知道,责是题中之意。中国准备进攻苏联,自会支持日本与美国作战,以免在对苏联作战时,还要戒备日本。
9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局部动员令,准备国防军再新编十二到十八个陆军师,其中桩甲师为四到五个,其余均为步兵师或轻步兵师。局部动员将会在十一月初完成,到时候,中国军队会超过三百万。
美英两国均对此表示了“强烈关注”,日本也是如此。
德国表示欢迎。
苏联提出抗议。
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儿反战游行,规模不是很大。
国务院发言人指出,“邻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几倍,这极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要避免卷入战争,也需要有客观的武力存在。世界局势变化莫测,中国需要为之预作准备……”
发言人的发言没有指明是哪一个邻国,并再次宣称,“中国无意卷入战争”——各国的评论一致认为,这话可信度很低,称“中国人已经为参与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
正文 第127章[全]
41年八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艘美军巡洋舰上会晤,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在《宪章》中宣布:不扩张领土、民族自决、公海自由通航、机会均等、裁减军备等八条原则,后来成为联合国宪章的一部分。
对于《大西洋宪章》,各国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第三条的民族自决权,美国认为适用于全世界,英国则以为只限于欧洲。但这不妨碍英国人以此为借口,欺骗殖民地民众——“战后恢复其独立自治”,从而取得广泛的支持。
在美国和英国先后对日本宣战后,两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盟国。但是,在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问题——美国没有对德国宣战。美德两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尽管美国海军护航舰队正在大西洋上,与德国的潜艇部队“狼群”打的不可开交。
与另一个世界不同,德国与日本之间没有盟约。在日美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自不会对美国宣战。
罗斯福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说服美国民众,对德国宣战。对美国人而言,前文曾经说过,美德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许多人认为,欧战后德国经济复兴,希特勒的武力复兴,都有美国财团的大力支持。欧美人士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尽管在我看来,有些好笑。然剔除犹太人的屠杀,希特勒还是很像英雄的。在当时的美国,有很多他的崇拜者。
日本则大不相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人一直是以美国的敌人,而出现在美国人的印象里。在二十世纪初期及二十年代,美日太平洋战争都是美国的主要战争威胁。对这样一个老对手,相当可观的美国人觉得:日本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的真正利益是在太平洋,把兵力从太平洋调走将是错误的。
罗斯福花了一点儿时间,来说服美国民众,使其认识到,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8月28日,美国对德国宣战。29日德国对美国宣战。30日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同日,美国对意大利宣战。美国与英联邦国家为主的协约国,才正式形成。
在整个八月里,英国人是忐忑不安、度日如年的。用丘吉尔的话说,那“真是个漫长的夏天”。英国人担心两点:一是美国可能会中断对盟国的供应,以便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二是美国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大部分或全部转过去对付日本。
这两点无论发生哪一点,都意味着提供给英国的援助物资将会大幅减少。对英国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好在有罗斯福的坚持,这些都没有发生。
对美国宣战与否,希特勒并不放在心上,不宣战更好,宣战也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对苏联的战争,那才是德国胜负的关键所在。
德国进攻苏联,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考虑。德军无法进攻英国,或者说,不能在短期内消灭西方的抵抗力量;那就只好进攻苏联,在几个月内解决东部的威胁,以避免两面作战。
希特勒判断,如果勉强进攻英国,必然会受到挫折,战争会长期化。在德国战斗失利的时候,苏联红军一定会加入其中——对德宣战。果然不出所料,德军进攻苏联的战斗证明了这一点。苏联红军在战争中一溃千里,,不仅仅是由于斯大林战略失误,苏联红军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进攻作准备的。斯大林为了防止引起希特勒的警惕,甚至限制苏联红军进入前线筑垒地域。
希特勒在制订“芭芭罗萨”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战力。希特勒知道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错,但也仅此而已,他并不认为中国军队可以与德国军队相媲美。
而且,《中德密约》把中国军队放在一个辅助性地位,要求德军打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才肯出兵配合德国。希特勒觉得这全无意义,足以用‘鸡肋’来形容。
莫斯科是苏联的腹地不说,斯大林格勒更与中国近在咫尺。如果德军的攻势已经进展至此,那基本胜负已定,中国出不出兵,影响不大。
不过,希特勒也没有对中国寄托太高期望,中国答应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也就令他满意了。
希特勒对德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四周之内法国投降,那苏联最多多费两个星期时间,也就足矣。
于是,“芭芭罗萨”计划没有什么不同。德军还是兵分三路,南部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北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中国近代史
- 蒋廷黻(﹏(﹏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九六五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在故乡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七岁时负芨远游,先后肆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返国,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年后始到国民政府供职,还政后又
- 最新章:第19章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一部分 序章第2节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具有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三国的人民作为近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争斗和战争。在19世纪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以前,三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
- 最新章:第14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第38章
- 5890-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发表,比较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第38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
- 《历史的坏脾气》堪称去年畅销书市场上的“黑马,作者张鸣继续“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写就《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即从帝制崩溃到现代中国初立这一段,是中国历史上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岁月。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和清理,是今日知识分子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风趣,把晚清到民国有争议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挨个
- 最新章:历史的坏脾气-第41章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编著 内容简介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
- 最新章:第219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