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稳定各条防线。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婶信,希特勒必败无疑。”
是的,斯大林在朱可夫的建议下,调集苏联红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 以疲惫敌人,将其阻止在某一防御地区,然后集中必需的兵力组织反攻。
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是被大清洗削弱了,但在保家卫国上,苏联人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多数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尽管也有着种种不满。在国家兴亡关头,那些不满就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霍普金斯相信了斯大林的话,不如说,是霍普金斯相信苏联会坚持抵抗下去,不会轻易投降。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支援的物资,会取得实效,不会浪费,可以削弱德国。
这样一来,美国对苏联的态度,才逐步好转。此前,美国今解冻了俄罗斯在美国的资产,并将少量非作战物资,运往苏联。虽然在霍普金斯访苏之前不久,罗斯福下令,为苏联提供大批援助物资。但那只是个姿态,第一批物资在一个多月以后才开始落实。
中国的反应很迅速,5月15日,德苏战争开始。16日,中国就宣布中立。
自然,各国都不会当真的。人人都知道,如果苏联坚持不住,中国就会立即对苏宣战。
根据唐绍仪与里宾特洛甫的约定,中国要牵制苏联东南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
中国与苏联的边境,非常漫长,从伏尔加河到北海,有四五千公里。
相对而言,北海、蒙古一线,中国移民众多,人烟稠密。中国是内线作战,驻军直接部署在边境上。苏联则人烟稀少,采取的是纵深防御。
我没有调动这里的驻军。如果斯大林把远东方面军调到西线,那就再好不过了。按照约定,德国拥有欧洲部分,中国占领亚洲部分,苏军防御的兵力越少越好,方便我浑水摸鱼。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除非德国大胜特胜,苏联实在挺不住了,决心放弃东西伯利亚地区,否则,苏联远东方面军是不会调走的。
哈萨克一线的形势又不相同。
在大批移民以后,哈萨克的汉族人已经占据了半边天。有了人力和资金,哈萨克的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纺织、钢铁、煤炭和有色金属行业,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在哈萨克发展不错,很是重视;苏联那边则是斯大林格勒和乌拉尔工业区,距离苏联腹地很近的,更是紧张的不得了。
故而,中苏在这里的驻军都比较多,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在北哈萨克地区,地形为多为山地、河流,地势显要,有利于防御,中国采取的是边境防御——以勒石城(即彼得罗巴甫斯克)为中心的筑垒地域。
在西哈萨克地区,一马平川,利攻不利守,中国就采用了纵深防御。仅在离边境不远的地区建立了3个筑垒地域,既便于防守,也可以用于进攻准备。但驻军主力并不部署在三个筑垒地域里,主力部队部署在拥军城(即切尔卡尔),距离边境有四五百公里远。可以迅速增援,也可以作为第二防线的核心。
此次牵制苏军,中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但为了维护好中德关系,我也不能做的太过分了。
5月下旬,国防部下令,调集了四个师的部队前往哈萨克地区,增加了当地的驻军。
增加的驻军,都驻扎在拥军城等二线,可以在一周内抵达边境地区,并对苏联发起攻击,却也没有超出《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度。
此次增兵,并没有刻意强调保密。但军事行动总是要保密。一般来说,苏联会很快知道,中国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兵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唐绍仪与里宾的约定,只是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如此足以,我自然不会做多余的事情。
但是,配合国防部的扩编计划,怎么看也是不坏好意。
40年初下半年,国防部宣布为了“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周边国家扩军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中国决定新组建十个机械化装甲师、十个摩步师和五个炮兵旅,并决定装备更多的飞机。这次扩军,中国没有提到海军,而以扩编陆军为主,几乎把陆军扩大了一倍,针对对象一目了然。扩军后,中国的国防军总兵力会超过二百一十万。
说起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联扩军后达到4百多万,日本也扩军到3百多万,中国军队装备训练再好,也会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至此,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压力大增,调动到西线,估计是没指望了。要不然,苏军在哈萨克边境防御空虚,我可不敢保证,不会一时眼红心跳,就打过去。
中国是与德国约好了,欧洲部分归德国,但我要是打下来的地方,总不能让我空手而归吧!我一定会让占领地区,天高三尺的。如果占领了喀山,想想苏联的国家金库,我就对自己抗拒优惠的能力没有信心。
在世界大战中,最挣钱的生意不是军火交易,而是普普通通的民用物资。
这事说破了一点儿也不希奇。
战争开始以后,各国都转入战时经济,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只有自己生产不了的,才会向外购买。因此,军火交易的利润率再高,总的利润也是有限的。
而民用产品则不一样了,战时经济以生产军需品为主,自然是牺牲了民用产品的生产。但居民的日常消费,是不会消失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供应缺口。此类物资的需求量巨大,数量多,价格好,还很容易做。
要知道,军火交易总是很敏感的,代表了某种倾向性。上一次,把战机卖给英国,就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加起来也没有多少钱,还麻烦不少。若不是需要在实战中检验武器的性能,这些交易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在不列颠空战中,中国飞机在实战中发现不少问题,做了进一步修改,又搞出了几种新型号——改进都不算大。国防部年初又订购了各种飞机三千五百架,并对现有战机进行了改装,以适应实战需要。闲话一句,说了就算。
现在,中苏之间的贸易频繁,德国也说不出来什么。中苏贸易,不卖军火,不卖军需,但我卖军民两用的东西。比如说,罐头、帐篷、药物、被服等等,这是正常交易。德国最多只能要求,不要销售战略物资给苏联,很难提出更多的要求。
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国产品遍及全世界。
中国产品在美国和日本之都享受最惠国待遇,这毋须多说。40年3月,唐绍仪又与里宾特洛甫正式签署了《中德贸易协定》。从此以后,中国产品在德国同样享受优待。而且在不是德国本土(即奥地利、德国和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区,中国产品还与德国产品享受同等待遇的。
只有英法殖民地,中国产品还不能享受优惠。不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世界主要工业国,欧洲国家在为德国干活,美洲国家在为英国服务,日本也全心全意准备战争,苏联被德国打的找不着北……这么说吧,全世界就中国在大力生产民用产品,以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这个需求量可是很大的。
我看着财政部的报告,是心花怒放。谁看到全世界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自家的金库,都会如此喜悦。就算财政部的报告指出,黄金流入中国的速度,不如流入美国的速度,也不能影响我的好心情——‘不要着急,等美国与日本打起来,黄金自会流入中国来的’。
7月末8月初,美国大使专程拜访了唐绍仪,协商如何通过中国境内,向苏联运送美援物资。光依靠北冰洋的航线,实在满足不了苏联的需要。美国护航舰队表现出色,德国的“狼群”更是厉害。
唐绍仪对物资种类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并征收了高昂的过境费用,才高唱着“中美亲善”,答应这一请求。不过,一切物资仅限于民用产品,中国可以随时抽查。
至于其间的种种费用,是由美国出,还是苏联出,就与我无干了。
PS: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晚了一点儿,但俺总算补全鸟...
正文 第123章[全]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日本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仍披着了民主政治的外衣,海军却获得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从斋藤内阁,到冈田内阁,都是海军组阁。就算是后来的近卫内阁,海军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抛弃外相松冈以后,首相近卫就选择海军丰田大将担任外相,进一步扩大了海军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日本面临的形势,与另一个世界有着巨大差异。
日本的军需资源大部分由中国提供,即便开战,资源补给也不会受阻。日本的生产力远不及美国,约为其的六分之一,但有中国的支持就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中国近代史
- 蒋廷黻(﹏(﹏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九六五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在故乡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七岁时负芨远游,先后肆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返国,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年后始到国民政府供职,还政后又
- 最新章:第19章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一部分 序章第2节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具有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三国的人民作为近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争斗和战争。在19世纪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以前,三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
- 最新章:第14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第38章
- 5890-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发表,比较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第38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
- 《历史的坏脾气》堪称去年畅销书市场上的“黑马,作者张鸣继续“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写就《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即从帝制崩溃到现代中国初立这一段,是中国历史上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岁月。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和清理,是今日知识分子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风趣,把晚清到民国有争议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挨个
- 最新章:历史的坏脾气-第41章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编著 内容简介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
- 最新章:第219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