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灭亡。
4个星期里,波兰共有7万人死亡、13.3万人受伤、7万人被俘。德国1.3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闪电战”正式诞生,登上世界舞台。
波兰的灭亡,可以说是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合谋。波兰是东欧咽喉,位于德国与苏联之间。从“祸水东引”的角度看,英法等国不会为波兰提供保护,一切诺言都是靠不住的。
而苏联斯大林的想法又不一样。
斯大林在当时并不想要战争。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提前完成,苏联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时间是对苏联有利的。苏德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时间越晚,苏联就越强大。
而且,苏联的大清洗和肃反扩大化,已经持续了三四年。斯大林是个不错的将军,他明白,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必然有不小的伤害。
只是政治斗争,一向是你死我活,来不得半点儿软弱。斯大林打击了自己的反对派,他只打击少数人,但这样源于政治斗争的清洗,扩大几乎是必然的。
对红军战斗力伤害最大的,是图哈切夫斯基间谍案。
苏联花了三百万卢布,从德国购买的情报,只不过是个借口。要说图哈切夫斯基勾结德国,斯大林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政治不讲这些的。托洛茨基是斯大林最大的竞争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与托洛茨基关系密切。且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中威信极高,在国内声望卓著,几乎参与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一手组织了红军的正规化,许多高级将领都是由他提拔的。在托洛茨基被彻底打倒后,图哈切夫斯基又不肯主动转向,积极投靠斯大林。
对斯大林而言,图哈切夫斯基有敌意,有威胁——这就足够决定结果了。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其他7位著名将领,被判处死刑。至39年斯大林结束清洗为止,苏联红军有近70%的高级军官被杀害。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1名,85名方面军司令中的53名,195名师长中的105名、406名旅长中的223名、以及所有的军区司令。
虽然斯大林对中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也很重视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但据调查局的情报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在清洗过后,其战斗力保留不到原来的一半。
斯大林对此不是十分清楚,却也多少知道一些儿。
加之,苏联的东方是中国,两国关系不是很好,《互不侵犯条约》38年到期,中国是爽快的续了五年约。然而,中德关系很好,一旦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并不相信一纸条约,就可以苏联避免两面受敌。斯大林对苏联的安全深感忧虑。
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斯大林曾试图联合英法共同抗德——在莫斯科,他召集组织了英、法、苏三国谈判。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祸水东引”是英法的既定方针,自不会轻易改变。英国派遣了两个无足轻重的将军前往莫斯科,一路上不乘坐快捷的飞机,反而乘船而行,其敷衍的态度言溢于表。英、法两国早就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自然不会答应苏联提出的设想——“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
因此,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斯大林同意了这一要求,他试图以“祸水西推”来拖延苏德战争的到来。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它与白俄罗斯都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苏德战争即使无法避免,斯大林却也不希望战争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来破坏生产——与我国抗美援朝的想法有些相似。
苏联与波兰关系恶劣,又不想与德国发生战争,波兰的运气自然也就远不如朝鲜了。
不但如此,苏联还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意志帝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意志帝国侵略。
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
10月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不久以后,三国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并在第二年把三国并入了苏联。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芬兰当然不会接受。
12月10日,苏联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苏联红军参战以来,已经拓地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一直未逢敌手。这时候,却吃了个大亏。
天时地利人和,苏联竟一样也不占。
39年冬天,芬兰时逢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叁十五度左右。苏军步兵多半来自南俄等温暖地区,御寒训练又不足,这给苏军带来很大麻烦。
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南路之外,苏军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依靠几条羊肠小道前进。
芬兰是在二月革命以后独立的,的贫穷落后。但是,芬兰立国以后,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对农民,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到30年芬兰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90%以上。对工人,芬兰于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福利法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芬兰只有三万常备军,战车和火炮数量很少,多数都是欧战时期的武器,飞机只有七十架。但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芬兰人民在许多地方都自动自发地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平地;苏军即使攻占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
三个半月,芬兰人以七万多人的伤亡,给苏联红军造成了十倍的损失。斯大林不得不打消了吞并芬兰的野心,解散了开战就组建的傀儡政府,并与芬兰签订和约。
同时,苏联红军在芬兰的失败,与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极大地助长了德国的信心,使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大大提前。
总之,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出想象,得不偿失。
在这两年里,中国并没有发挥作用。一来战事都发生在欧洲,中国鞭长莫及;二来中国也无心参与战争,对比欧洲战事,我更关心国内的经济情况。
常言道,人无横材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日本大力扩军备战,以及中国军队装备更新换代,致使中国的军工业发展迅速,这一回都用上了。欧洲战事一起,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国内的经济明显好转。看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都解决了。再高速发展个十几年,中国彻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那是指日可待。
PS:终于把这段历史过渡过去鸟。
正文 第112章[全]
40年2月,早春的天气还有几分寒意,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缓缓而行,夜色暗淡笼罩大地,天空稀疏的星星,远处昏黄的灯光,看起来是那么地微弱。
罗斯福心情沉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里,他却什么也不能做。百万法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背后,英国把皇家海军当作屏障,任德国肆意攻击。
在“虚假的战争”的日子里,罗斯福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困境,一纸中立法案完全束缚了他。总统任期将满,他在外交事务上就更形软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里,罗斯福只能焦虑不安地等待。
罗斯福在树丛旁边停下来,无意识地把自己遮蔽在阴影中,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在脑海里,他大声的质问自己,“我是不是太软弱了?”
“当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声音,让罗斯福几乎觉得自己出现了幻听,他愣了一下,才反映过来,原来自己把疑问说了出来。
罗斯福是个乐观主义者,意志坚定,他一从思绪中挣脱出来,就立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他开玩笑地说:“怎么……我还不够软弱,早在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我就应该对日本宣战……”
赫尔笑了,“国会不会通过的”,这是一个陈述句。
罗斯福想起了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亨利·艾休尔斯特的宣言——“现在没有一位美国参议员会投票赞成对日本作战”;想起了印第安那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洛向众议院提交的宪法修正提案——“除非美国或其领土受到侵略,作出战争决定时,必须在全国公民投其中得到多数人赞成”;想起绝大多数美国人士要求“不要导致战争”……
罗斯福摇摇头,感叹道:“我怀疑,即使日本人攻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中国近代史
- 蒋廷黻(﹏(﹏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九六五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在故乡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七岁时负芨远游,先后肆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返国,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年后始到国民政府供职,还政后又
- 最新章:第19章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一部分 序章第2节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具有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三国的人民作为近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争斗和战争。在19世纪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以前,三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
- 最新章:第14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第38章
- 5890-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发表,比较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第38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
- 《历史的坏脾气》堪称去年畅销书市场上的“黑马,作者张鸣继续“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写就《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即从帝制崩溃到现代中国初立这一段,是中国历史上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岁月。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和清理,是今日知识分子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风趣,把晚清到民国有争议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挨个
- 最新章:历史的坏脾气-第41章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编著 内容简介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
- 最新章:第219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