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171章


立这个帮会,也是迫不得已只举,咱们在这波澜诡秘的天下能否安全活下去,就要靠消息灵通,早做准备。”李林龙解释道。
“哥,我记住了。”秀香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
……
早朝时间刚过,狄仁杰就来到将军府,他带来了几个消息。
“山主,我被调任刑部侍郎,京兆府由一名皇后身边的禁军校尉岑长倩接任,据说此人只有弱冠之龄。”狄仁杰说道。
“皇后动手够快的,仁杰,最近朝廷对我有疑虑,跟我走近的一些人,要被削权,以后你要记得不要经常上府来了,有事我会派人找你联系。还有,要设法攀上皇后,表示忠心,生存下来,才有以后作为。”李林龙语重心长。
“山主,事情会危机你到什么程度?陛下和皇后不会找由头加罪你吧?”狄仁杰十分担心。
“那到不会,他们是想打发我去占领倭国,从此别回大唐威胁他们统治。”李林龙淡淡回应。
“那怎么办?你不会来,我们大家以后没了龙头,就会各自为战了。”
“我一定会回来,但要有几年时间,这段空白时间会有人找你们联络,你放心。”李林龙想起了吐蕃过几年就要和唐朝开战,所以很有信心。
狄仁杰相信自己山主的话,心里稍安。
“山主,刚才朝堂上除了任命很多新官员、将领,还下了道圣旨,把高句丽王族、百济王族全部诛杀,只有新罗王族留了下来,被赏了罗王名,赐了府邸,实际上幽禁起来了。”
李林龙早就料到这个结局,所以并不感到奇怪,他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京师参与长孙兵变的那些人,皇上下旨,所有参与的将领、官员及亲属一律砍头,人数多达两千人。情节轻微,涉嫌有染的,全部发配西域,大约一千多人。陛下和皇后下手很果断。”狄仁杰说着早朝的事情。
“我在陛下面前曾经试图救他们,可是陛下和娘娘回绝了我,可见他们早就下了杀这些兵变者的决心。”李林龙惋惜地探了口气。
“学生还得到些刘审礼消息,据追捕他的亲兵交代,他跑到吐蕃那里去了。熟知咱大唐军队情况的他投靠吐蕃,将来可是个大威胁。”
李林龙听了却笑了,应道:“他的叛逃是好事,也许某一天我要借他的春风,回到京师。”
狄仁杰满是不解,而李林龙又转移了话题:“你与周兴等人以后与杨雪、孙子言、程务挺等人都要保持距离,现在不同往日,朝廷变化的快,敌我难辩,还是谨慎些好。你早点回去吧!”
狄仁杰听了更加迷惑,但见李林龙挥手让他离开,带着满腹的不解,他告退离开。
……
经过武媚娘的血腥杀戮,官员的大量更换任免,朝廷长孙一系的余孽被消灭掉了,李林龙一系的人也有很多被调离到没有实权的衙门口,京师斗争最后的胜利属于了皇后和高宗。
京师看起来安静下来,但暗流却依然涌动。
秀香和灵儿开始秘密建立遍布朝野的情报网,而李家宗室与武媚娘一系争夺权力的斗争也渐渐拉开了帷幕。
这些天李林龙并没有马上离开京师去平壤,因为要想征伐倭奴国,必须到明年春天,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同时需要建造大型海船和准备充足的物资。
李林龙拉了个大致的需要物资和粮草的清单,按照清单,他四处活动,竭力筹措。
“山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听说山主要征伐倭奴国,紫薇各学学生有几百人报名,要让你领着他们一起去。”骆宾王兴致勃勃地对李林龙说道。
李林龙很高兴,建设海岛需要各类人才,这是他以后需要的,他爽快地答应了。
第三十二章 暗流涌动(三)
秀香俯在案几前,给李林龙一系分驻各地的要员书写信函。进到屋来,李林龙看见她忙碌的着,有些歉意地问道:“累了吧,写几封了?”
秀香抬起头回答道:“给平壤的孙仁师、雍州的娄师德、扬州的切达罗、丰州的龙飞、庆州的陈涣然、西州的任雅相、天竺的王玄策、大食的裴行俭写了信,现在正在犹豫是否要写给苏定方老将军。”
李林龙考虑了一下,道:“不要给他写了,老将军只知道军务,对朝政不感兴趣,何况他与许敬宗私人关系也不错,万一稍有差池,反而事与愿违。”
秀香点点头,接着问道:“其他的部下、学生还用写吗?”
李林龙摇摇头:“到此为止吧!这几人会把情况通知下去的。”
一名仆役在门外禀奏道:“老爷,紫薇堂监骆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林龙应道。
不多时,骆宾王走进书房,一开口便说道:“山主,外面风传朝廷要撤换一些人,都是与咱们有关的。据宫内消息说,我将调任为礼部侍郎,礼部员外郎魏玄同接任紫薇堂监。娄师德、任雅相、切达罗、裴行俭四人将被调回兵部听用,契苾何力接替裴行俭任西征军大总管,薛仁贵将被起用接替任雅相出任北庭大都护府都护,右羽林军将军伍遥勇将接替娄师德任雍州都督,中书舍人李敬玄将接替切达罗任扬州都督……”
李林龙听完神情木然,虽然他意料到这样的事早晚会发生,但没有想到来的这样快和迅猛,如果消息确实,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地方势力,将被武媚娘和高宗彻底扯个七凌八乱。
“山主,这风暴真要是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咱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该如何应对?”骆宾王急噪地说道。
“要真是这样,咱就翻脸,把所有宣旨使在路上全部杀掉,给朝廷提个醒,同时派人把接替的薛仁贵、契苾何力四人全部暗杀,让朝廷找不到合适人选,不得不暂时放缓更换咱的人。”秀香愤怒地冒出了狠话。
李林龙听了她的话眼睛都直了,这丫头平常温柔似水,关键时刻下手这样狠。按她的意图办,就把自己推到了和朝廷对立的局面,想不造反,恐怕都不行了。
他在屋内踱起了步子,许久,才说道:“朝廷是觉得京师稳固了,边境安全了,不需要咱的将士再冲锋陷阵,才敢对咱的人下刀子。他们想的太美了,他们觉得无虑,咱就应该把水搅浑,让他们不得不三思而行。”
他停下脚步说道:“秀香,派可靠人去到处传言,就说刘审礼逃到了吐蕃并得到了重用,正准备兵发土谷浑和河套地区;另外派人去给薛仁贵捎个话,就说我问他身体是否安康,他会明白我的意思的;李敬玄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文人,让灵儿带几个高手,吓吓他,把他的亲属再劫持几个,看他还敢接这个差事;契苾何力岁数也不小了,给龙飞传话,想办法把他弄倒,接不了任命。至于那个什么伍遥勇,禁军将军先别动他。另外,通知四人,快上奏折,报边关各处有异动,全军备战。”
“山主,这样搞,朝廷一定知道是你在背后安排,陛下和皇后对你会更加不满。”骆宾王担心地说道。
“就是让他们心里知道,却又找不到明面的证据!有人得病,自己接不了差,与我何干!这比半路杀之效果要好。”
……
高宗和武媚娘的确是想换掉李林龙的几员心腹大将,不过他们也知道这件事情要是触怒李林龙或者他的部下,真逼得他造起反来,天下就乱了,故派人先放出风,试试李林龙的态度。
试的结果出来了。
薛仁贵上折称病,无法接任;接着李敬玄脸色灰土的跑来,说老母病重,请求致仕一年,回家服侍;并州都督府也飞马传书,告知契苾何力因年事已高,中风瘫痪在床。
高宗和武媚娘心里了然是怎么回事,十分恼怒。
“这一定是李林龙搞的鬼,此人拥兵自重,胆敢违背朕的旨意,朕现在就派人赐他死。”高宗脸色铁青,大声地叫嚷。
武媚娘脸上阴晴不定,思考半天,摇了摇头,应道:“没有证据,乱杀功臣,朝野上下必然人心浮动、怨生载道,再说李林龙的部下可都是掌管一方的大员,杀了他,难免那些人拥兵造反,如此天下乱了,朝廷和社稷危矣!此事也怪咱们走急了,逼的他拼死反击。妾身看还是暂缓更换,等李林龙进攻倭奴国,胜,他要长驻,无宣不得擅离封地,对朝上的事也是鞭长莫及;败,再诱导御史台等逼他,那时再寻机锄掉他的势力。”
高宗心里烦躁异常,作为帝王,他总是感觉自己手脚被缚,心愿难从。
“李林龙枭雄也,朕看的没错,早晚是祸害,都是你袒护的结果。”
“妾身袒护他,是因为他能打仗。陛下想成为名载千秋的君王,就得用这样的将才。现在咱大唐疆域倍增,说起来还不都是他的功劳?陛下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