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自己》第26章


τ诒欢墓露乐小R恢质峭饨缜考樱热缫蛭持衷虮焕в诠碌褐希薹ǜ饨缌怠A硪恢智樾问牵桓鋈说闹鞴墼竿歉私涣鳎牵捎谀谛牡奈侍馐顾狈涣鞯挠缕湍芰ΑH缬猩缃豢植勒习娜耍呛ε掠筛嗽谝黄鹗彼牟涣记樾鳎佣乇芤磺杏腥说某【啊H绻钦庋那榭觯透醚扒笞ㄒ档陌镏恕?br />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有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样的要求,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他人评判,我们自然会把行为调整得符合一般道德伦理规范,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监督没有了,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约束来管理我们的行为,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地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地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那么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
一个没有学会应付孤独的人,注定也不会很好地交流。因为一个跟自己都相处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跟别人打交道呢?他孤独时的内心冲突,迟早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现。比如,一个有很多内心冲突的人,希望通过一场爱情来缓解那些冲突,结果经常会是,在爱情开始不久,与他所爱的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渴望友谊和爱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最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2002…9…22
竞争的手段的底线 
雄性动物之间的竞争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孔雀开屏、公鸡打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较高地位、打击对手气焰、博得“美人”青睐。我的意思不是说,潘楷等人象畜生一样争权夺利,而是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因为畜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决不会耍阴谋,更不会毒辣到用伤害幼小的同类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既是很残酷的,但也是很有乐趣的。在职场上、商场上、体育场上斗智斗勇的人,很少是纯粹地为了面包和大米。他们多半是喜爱竞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兴奋和愉悦。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竞争。至少有两种人会因为竞争而烦恼。一种是那些能力和愿望差距太大的人。我们可以说,这类人在与他人开始竞争之前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内战,理想的自我早已把真实的自我打得疲惫不堪。以如此状态参与任何竞争,失败和痛苦是必然的事。另一种是有超价观念的人。超价观念的意思是,赋予一项事物以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通俗地说,就是把小事情看得很大、轻松的事看得太认真。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喜欢打扑克,本来打扑克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他却玩得过于投入,过于在乎输赢,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对打扑克有超价观念。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想法可能是,输赢并不仅仅是牌上的输赢,而且也是面子上的输赢。没有超价观念的人会觉得他很可笑,因为扑克牌与面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一种是纸,另一种是皮。
潘楷其人既是因为内心的战争而变得很虚弱的人,又是对校长这一行政职务有超价观念的人。因为,第一,他幻想的“校长潘楷”把现实的副校长潘楷已经整得焦虑不安,诬陷和投毒是在这种不安的推动下做出的丧心病狂的行为;第二,撇开道德法律的内容不谈,单凭出“下老鼠药”这样的馊主意这一点,就知道潘副校长的智力实在高不到哪里去。有成千上万的正当手段可以往上爬,最差的还可以读读《三十六计》或者《资治通鉴》,学学稍微干净一点的谋略,而他老人家却偏偏要“另辟蹊径”,可恨之外又增加了几分可笑。如果他真的当了校长,把祖国的花朵当成四害之一的老鼠残害是肯定的,除此之外还大有可能把本来很聪明的万物之灵的后代教育成那种以智力低下著称的、英文叫做PIG的动物。为此我们真的要感谢贺集镇教育组的领导,是他们知人善任,使这一切没有成为现实。第三,在潘副校长眼里,正与副的半级之差的价值比什么都大,首先比他到目前所拥有的所有的东西都重要,要不然他不会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去赌这个博;其次比一百多位师生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超价超到如此程度,不判以重刑,大概不足以令其清醒一点。
孔雀不会拿一把花扇子当尾巴,公鸡不会在格斗时舞枪弄剑。它们的本能就是它们行为的底线。而人从能力上来说,几乎是没有底线的,所以就需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制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