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自己》第25章


徊糠只沽谝黄鸬淖纯觯馐且恢植煌耆某沙ぁ;灰恢炙捣ǎ褪牵捍τ谡庵肿纯龅娜耍淖晕矣肽盖字涞慕缦薏磺宄?br />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txt电子书下载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2002…8…15
咀嚼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表面地看,孤独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渴望交流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的最本质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是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