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
小说推荐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史记(译注版)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史记》译注作者 司马迁 发表时间 2005-1-13 14:54:00 所属类型:古典文学前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1 秦始皇本纪第六(
- 最新章:第122章
- 山海经译文注释全本
- 目录序言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山海经卷二 西山经山海经卷三 北山经山海经卷四 东山经山海经卷五 中山经山海经卷六 海外南经山海经卷七 海外西经山海经卷八 海外北经山海经卷九 海外东经山海经卷十 海内南经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山海经卷十二 海内北经山海经卷十三 海内东经山海经卷十四 大荒东经山海经卷十五
- 最新章:第52章
- 论衡全译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前言《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
- 最新章:第377章
-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
-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论云‘如道炬释云: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
- 最新章:第92章
- 论语
- 《论语》作者:孔丘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 最新章:第8章
- 论语力
- 揭秘伟大文化的震撼力:论语力 作者:孔健 于丹目录《论语力“出笼”花絮 序一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第一章: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于丹《论语》扶桑行 于丹来了 初开眼界 精彩绝伦的授课 秋田的魅力逍遥游 有朋自远方来 下一个行程 于丹日本讲座 喜剧演员的抑郁
- 最新章:第26章
- 说论语
- 作者:贾志刚】前言《论语》该怎么读?关于《论语》的解读,有史以来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读来解读去,无外乎“说文解字”四个大字《论语》当然是经典,经典的著作意味着其中所展现的虽然是特定的时代,但是道理所适用的是所有的时代,特别是现代。许多人口吐莲花,将《论语》说得天花乱坠。仔细看看,不过是东拉西扯,牵
- 最新章:第83章
- 人皮论语
- 人皮论语(实体书精校)作者:冶文彪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无比珍贵,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侠盗硃安世接了一桩生意,送一个小童去长安,交给御史大夫兒宽。
- 最新章:第9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