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20章


国军队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装了。”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诸侯都知道有魏国公子无忌,哪里知道有魏国的国王!”甚至还有人说:“如果魏公子趁此时机自立为王;各诸侯国都畏惧魏公子,一定会帮助他夺权的!”
秦为了使这些谣言广为传播,多次派人去魏国活动,还假装问在秦国的魏国使者,魏无忌什么时候时当上魏王了?可喜可贺!
魏王每天几乎都听到这样的话,起初不信,后来越传越多,越传风声越大,使得他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将军的职务。
信陵君内心非常痛苦,有口难辩,他伤透了心,无意再找魏王申辩,也没有用行动取得魏王的信任。于是称病不朝,整日在家中与宾客彻夜饮酒,与妻妾厮混,花天酒地,自暴自弃,身体也搞坏了。前243年,在一次痛饮之后,醉酒身亡。
秦国得到信陵君死去的消息,感到心腹之患已除,急忙派军队攻打魏国,拔二十城,并于前242年设置了东郡。东郡是秦国东面的一个郡,治所(地方长官办事的处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已包括了现在山东的一部分。秦国势力迅速向东方发展。
秦国采用李斯的计谋,在运用军事手段打击六国的同时,辅之以挖心战略,如派人行贿、施离间讼人为制造内部混乱,果然奏效。李斯献策有功,受到秦王赏识,又任命李斯为客卿。客卿是战国的一种官职,级别为卿,客卿本身无具体执掌,爵位也是中等,但此官弹性很大,可以得到升迁。商鞅入秦初期也做过客卿。至此,李斯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当舍人开始已跳了三级台阶,从舍人开始,后为郎、长史、客卿,他的才能已为秦王和吕不韦知晓,为进一步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

李斯到秦国后,先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后在秦王政面前崭露头角,纵论天下大势,献计献策,显示了出众的才华,被任为客卿,成为谋臣。然而,一个突发事件,使他失去了信任,并被驱除出秦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东方各国看到秦国日益强大,都非常恐慌,为了保存自身,想尽办法拖住秦国,不让秦国出兵。韩国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本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
第37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秦国自然高兴,于是开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修了好几年,工程却进展缓慢。秦国终于察觉到韩国的目的,是想拖住秦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以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这叫“疲秦”之术。于是将郑国抓起来,要杀他。郑国见阴谋败露,反而很镇静,他不慌不忙,坦然地对秦王说:
“没错,臣开始是作为韩国的奸细而来到秦国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水渠修成后,可以为秦建万代之功。”
秦王感觉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坏事变成了好事。
虽然这件事没有使秦受到伤害,但是秦对于外来的客卿却产生了戒心。秦国的王族和大臣趁机对秦王说:“从东方诸侯国来到秦做客卿的人,大都只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为目的,请求大王将外来到客卿一律驱除出秦国。”——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事件。这件事发生在秦王政十年。
导致秦王嬴政发布逐客令的原因,还有在他亲政的那一年,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粉碎了嫪毐的叛乱,仲父吕不韦因与其母赵姬私通,又对叛乱态度暧昧,被嬴政免去了丞相的职务。由于嫪毐、吕不韦也是从东方来到秦国的(嫪毐来自赵国、吕不韦来自卫国),使秦对客卿没有好感。
逐客令颁布后,在来自各国的客卿、谋士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有人愤懑,有人无可奈何,许多人只好整理行装,默默地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途中,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秦王逐客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因噎废食,极不利于秦国的发展。于是愤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议论文。文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全文800多字,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逐客令是错误的。李斯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意思是: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李斯的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个层欼回顾历史,用事实说话,李斯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国强盛离不开外来人才的帮助。
秦国哪四位国君主善于用人呢?李斯逐个列举:
第一位,秦穆公。这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强盛就从他开始的。李斯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意思是: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有余,祖先为晋人,后在戎(秦西面的少数族政权)任职。后入秦被重用。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后在楚国,被秦穆公以五张牡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后被称为五羖(黑色的公羊)大夫。
蹇叔,宋国人,百里奚推荐入秦,任上大夫,此三人对秦穆公称霸帮助很大。
第二位是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是从魏国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强大起来,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李斯的原话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意思是: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第三位是秦惠王,他任用张仪之讼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意思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图片:张仪像)
第38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3)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入秦,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第四位是秦昭王。李斯写道:“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是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秦昭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他通过改革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又通过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扩大,昭王时,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代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
秦昭王礼贤下士非常有名,他引进范睢的故事是历史上重视人才的美谈。据《史记·范睢列传》记载:范睢是魏国人,精通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