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那锅粥》第8章


申侯终于发现当初确实很傻很天真,怎么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本来想着把幽王打服了,然后城下之盟,复立太子。这下倒好,天子死了,国都里头都是戎兵。天子死了不要紧,这戎兵不退,外孙也当不了天子了。没办法,只能发动其他诸侯帮忙,早点打发戎兵回家。
这回发动诸侯不能靠点烽火了,只能密写书信。诸侯看着天子的烽火没有来,看着申侯的书信到屁颠屁颠地来了。来的有卫国、晋国、秦国、郑国。四路大军外攻,申缯联军内应,一举搞定犬戎。
首都光复。逝者已矣,天子立谁?
申侯拉出准备好的宝贝外孙:“太子因褒姒这个祸水而被废,现在理应复归原位。”来勤王的几个诸侯想都没想,这个可是原始股啊,坚决买入,就是他了。可是等召告天下之后,有些诸侯却不服。“你为了自己的外孙就敢引来犬戎把天子灭了,你有罪,你外孙也有罪!”
申侯摇摇头说,“你们这些人啊,native!”
没多久,一部分反对的诸侯也想通了,忍不住抽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天上掉馅儿饼都不要?!还不明白吗?天亮了,翻身了,解放了,发财了!
这原因就要从大周朝的建立说起了。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夏朝,是周灭商的托词。也有不少声音说,“周以臣伐君,取天下不义”。可是只要有了夏朝,外加真真假假的禅让制,事情就好解释多了。你瞧,上古圣君都是以德服人,以禅让传天下。所以,“残暴”就是天子的催命符。夏桀残暴了商能“伐”夏,商纣残暴了周当然可以“伐”商。
这点扒过了,就不多说了。
。。。!
第一回 西周的前尘往事(6)
小说
(6)西周灭亡的阴谋论
老百姓也许好糊弄,或者说老百姓也无所谓你怎么说,装聋作哑罢了。
岂不闻总夸赞古代某某君王“爱民如子”?
唉,你我皆凡人,凭什么我就成了你儿子?“爱民如兄弟”还差不多。
所以,大抵在百姓没有解放,人性没有觉醒的古代等级社会中,“交租纳粮,给谁都一样”的思想还是很有市场的。在胡萝卜加大棒之下,“民心”不断地被用来用去。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各国诸侯都是道上混的,那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西部小国周灭了中原大国商之后,该封神的封神,该封地的封地。整个周天下称王朝,天子居中央,管天下;诸侯到地方,守四方。诸侯也分等级,“公侯伯子男”。比如申侯的申国就是侯国。这个封爵的传统比较长。比如到清康熙年间有“钦赐领内侍卫副大臣兼骁骑营正黄旗都统赐穿黄马褂巴图鲁勇号一等子爵”的韦小宝,最后又成了“鹿鼎公”。
“公”作为天子以下的最高级别,一直都成为大家的梦想。不管有没有被封爵,说你是某某公,就是极为尊敬的意思。比如前面的周公和召公就是“公”,后来的周恩来同志也被尊称为“周公”。世事变迁,“相公”“老公”,除了母的都成了“公”。不过更逗的是,没有下半身的太监们执意要反复强调自己是公的,遂造就了“公公”的称呼。
天子赐予土地和人民给王国,王国进贡财物和粮食给天子。对天子而言,这是个永远的财源;对诸侯而言,这是个永远的负担。
所谓人往高处走,人见人爱;水往低处流,水滴石穿。时间一长,诸侯的翅膀一硬,百年前天子的赐予变得越来越抽象,现如今王国的进贡变得越来越现实。于是,中央和地方的暗战开始了。
危险的是,周天下的身世本来就不干净。诸侯都是明白人,位置决定大脑,谁不能当天子?以前虽然周室衰微,可是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申侯不就是第一个吗?
天子死,周室亡,大道崩。还不来个“非吾辈所能为也”,顺水推舟,自在逍遥。
现在有人怀疑,所谓的“烽火戏诸侯”仅是后世捏造,作为诸侯拒绝出兵,袖手旁观的借口。按理说,这么一件大事,为什么连发生的年份都没有。幽王在位时,古希腊的历史就准确记录下了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幕!
如果是这样的话,周灭过程的概况大体就是:
一群小弟们想整死老大。一个小弟把杀手引到老大家中。老大呼救,没人相助。杀手得手之后竟然赖着不走。小弟们只能合力赶跑这个不知趣的无赖,然后立了个傀儡做新老大。为了防止闲言闲语,于是编造了老大荒淫无度的流言,并告诉大家,那时候还以为老大在叫床呢。
岂有此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想来即便是真的举了烽火,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居安思危,搞军队集结演习也不是没有道理。幽王大表满意的同时,大不了让倾国倾城的褒姒站在高处,甜甜地问:“有没有人想看看我这件衣服下面穿的是什么?”
一切搞定,票房大卖。
无论如何,申侯的外孙宜臼果然被诸侯立为新的龙头老大,史称周平王。而申侯引狼入室的罪过竟然没人追究。
周平王即位的时候,镐京已经因为兵祸破败不堪。天子自己的部队也死光光了。诸侯们确定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总要撤兵回家的。没办法,那就迁都吧。
于是,都城迁到东边的洛邑。东周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觉得这个周平王也实在窝囊。
没办法,毕竟世道变了,能给个名誉董事长做做已经不错了。
。。
第二回 郑庄公小霸的热身运动(1)
生?
(1)郑桓公匆忙搬家
如果说西周之灭确实是“小弟合谋杀大哥”的阴谋,那这个阴谋就有一大败笔——多死了一个人。
那就是郑桓公。
郑桓公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哥哥宣王任期内被分封到郑国,郑国由此开国。最初的郑国是在镐京附近,大抵在陕西渭河市华县。华县在1556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发生了一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据统计有83万人丧生。
当时宣王肯定有让镐京边上的郑国拱卫京畿的意图。结果,在犬戎入侵的前几年,郑国竟然自行主张,迁到了东边的河南荥阳。况且新家原本不是桓公地盘,是借来的。
话说郑桓公有一天和太史伯一起聊天。太史伯有一个工作是掌管书籍,可以理解为藏经阁的扫地和尚。以下这段对话再次证明,藏经阁的扫地和尚真不是盖的!大家以后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可得对工作人员客气一点。
郑桓公叹气道:“看来这个老大实在是扶不起。”
太史伯也叹气:“恩,老大要玩完了。”
郑桓公请求说:“我们这些小弟总不能陪他死吧。太史伯啊,你可要拉兄弟一把啊。”
太史伯说:“我看你还是搬家吧。”
郑桓公问:“搬哪儿?”
太史伯说:“往东。我看洛河以东、黄河济河以南是块宝地。”
郑桓公问:“可那是东虢国和郐国的地盘。”
太史伯笑着说:“这有何难?你是老大的叔叔,这些小舵主能不给你面子吗?只要你舍得花钱,自然会把地盘让给你。”
郑桓公觉得不靠谱,再问:“那个地方地势平坦,四方交汇,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世子孙恐怕不得安宁。你说我去长江南边如何?或者去西方?”
太史伯摇摇头:“长江南边不行。那里离荆楚太近,楚舵主一直觊觎总舵主的位子。只要总舵主一死,楚国必兴。至于西方,那里的人素质忒差。你就不用考虑了。”
郑桓公又问:“那你说老大一死,谁会起来争这个位子?”
太史伯回答:“可能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这几个分舵吧。”
郑桓公拱手称谢:“太史伯对本帮形势真是了如指掌啊。”
要是郑桓公再活五百年,估计会拜太史伯为老师。果不其然,之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太史伯竟然说对了4个!堪比“隆中对”。
于是,郑桓公让自己的儿子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拿着现金去了东虢和郐,说要借地。虢郐心想,手上的土地本来就是原始股,还不知道政府将来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如何,不如早点套现。
其实,郑桓公还是非常担心这个地方将来会成为兵家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