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62章
设置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夜晚模式
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口碑很好,因而得到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的器重。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等九个府空缺知府,明宣宗命大臣推选廉洁而有才能的官员去任职。尚书蹇义推荐况钟,杨士奇也赞成,于是宣宗任命况钟为苏州知府。他到任后,针对苏州吏治腐败的状况,首先大力整饬吏治。认真清查、审理较大贪污案件,经过多日调查,当众处死了六个贪赃枉法的胥吏,接着对苏州府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郡中不寒而栗”,罢免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官员,选拔培养廉洁公正之士分任各级官吏。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减削田赋,废除苛捐杂税。苏州官田的租非常重,一亩田“科米不等,少者一斗三升至四升止,多者自五斗至三石”。明宣宗虽下诏减免,但没有得到贯彻。况钟多次上奏请减官租,宣德七年(1432年),宣宗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使苏州百姓负担大大减轻。他还率领苏州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兴修太湖一带水利,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设济农仓,防备饥荒,赈济灾民。并修建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
明代运河戎克船况钟的前任知府惰怠公务,致使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心系百姓,到任后仔细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下辖七个县:吴县、吴口、长洲、常熟、嘉定、昆山、崇明,况钟逐县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即为佐证。况钟还大力清理军籍,释放受冤百姓。明朝军人是世袭的,都立有军籍。军士死了或逃亡了,要由他子弟或孙子补充。宣德三年,御史李立、同知张徽奉命到苏州清理军籍,为邀功请赏,他们借“清军”之名,动用酷刑,强迫民户抵充军户,百姓被冤死者不计其数。况钟到任后,这些受尽冤屈的百姓,“扶老携幼,填塞道路,号哭呼天”,况钟经过调查,向朝廷揭发了李立、张徽等的罪行。在苏州府范围内,免除了160人的军籍,明确了1240人的军籍仅限于本人,不得株连追捕。同时下令缉捕抢劫百姓的官军。明代设在苏州府范围内的苏州卫、太仓卫及浙江等地卫所的官兵,经常四出行凶抢劫,敲诈勒索。况钟鼓励被害人检举揭发,对本府卫所的违法官军逮捕严惩,属于外府卫所的则押解进京法办,遏制了这股邪气。
况钟虽在富庶之地为官,却能廉洁无私。《况太守集》记述了况钟的日常生活:“其内署萧然,无铺设华靡之物。每食一肉一蔬,非公燕别兼味。家人及亲旧相对,尊酒数行,青灯夜话而已。”他写过一首《勉子侄诗》:“存心立品贵无差,子孝臣忠两尽嘉,惟有一经堪裕后,任贻多宝总虚花。”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虽然苏州是丝绸之乡,但况钟的儿子每次从老家到苏州探望父亲,回去时下属们都不敢以当地的寸丝相送。他生前俭省,死后薄葬。文革中,他的坟墓被挖掘,结果发现墓内除随身几件衣服和一根发簪外,一无所有,足以证明况钟的清廉俭朴。
正是由于他的政绩和品格,况钟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况钟母亲去世,按照礼制,他必须回原籍守丧三年,叫“丁忧”,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但是苏州百姓四万余人上书称道其贤能,请求起复,他们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这首歌谣传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民望所归,朝廷决定让他“夺情”复任,缩短“守孝”期,早回苏州继续任职。
宣德十年(1435年),况钟进京述职,苏州百姓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第二年(1436年)正统皇帝即位,下诏全国推举优秀府县官员上报。苏州官民八万多人联名奏况钟贤政,政绩评为全国之冠。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满九年,进京考绩,朝见皇帝,并赴吏部候升。启程时送行者“数百里不绝”。在明朝,地方官进京朝见,一般都要带上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土特产等,以巴结京城里的势宦权贵。所以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况钟赴京时,下属们念他一贯清廉,替他筹备了些礼物,以供到京城上下打点。况钟闻知后赋诗相拒:“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并写下著名的《进京诗》:
“不带江南一寸绵”的况钟(2)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况钟到北京后,因任期满且政绩突出而升官。苏州百姓不愿意他到别处作官,张瀚等二万余人请愿于巡按御史张文昌,要求况钟再回苏州,明英宗接受人民的请求,升了况钟的官,赐况钟墓正三品,但仍回苏州做知府。况钟返任时“民欢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正统七年(1442年)12月,况钟因积劳成疾,病逝任所,享年60岁。朝廷对他的品行备加赏慰,特赠正义大夫资治卿。
第二年春天,装载况钟遗体的灵舟启程去江西时,苏州城“郡民罢市,如泣私亲,其奔程路祭者,络不断绝。”况钟灵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苏州数十万百姓身穿孝服为其送行,“民多垂泣送其柩归”两千多里水路“夹岸哭奠不绝于途”。数百名苏州人一直送灵柩至江西靖安老家!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立了祠堂,全郡近50万户,几乎家家挂有他的“喜神”(画像),百姓由衷爱戴这位廉政清官。
“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于谦(1)
于谦像“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也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大臣、军事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德三年(1428年)巡按江西,严惩污吏,审理冤狱,颂声满道。五年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在各州县设平准仓,调节粮价,赈济贫苦,兴修水利,加固黄河堤岸,深得民心。后来升为兵部左侍郎。正统六年(1441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在两省百姓官吏以及藩王的力请下免死,并官复原职。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反对南迁,指挥北京保卫战,升为兵部尚书。代宗即位后,他整饬兵备,严格督战,亲自率师二十二万,在北京九门外大败瓦剌军队,加少保头衔,总管军务。后来也先以英宗为人质逼明朝议和,于谦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和谈。使也先无计可施,只得放回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成化初年平反昭雪,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年间,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明永乐十年(1412年),十五岁的于谦考中生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参加杭州“乡试”,考中第六名,次年会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他随宣宗御驾亲征。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巡按江西,他公正廉明,执法不阿,即使是藩王官属,犯了罪也不宽恕,还审理平反冤狱数百件。宣德五年,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同年,明朝开始设立“巡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三十三岁的于谦被任命为首批巡抚,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察访疾苦,惩治贪官;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立平籴法以备荒,并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命地方官员修治河堤以防水患,招抚山东、陕西难民,予以安置;屡次上疏请求蠲发生灾害地方的钱粮赋税。始终保持为政清廉,不受私谒,为民请命,不避权贵的耿直作风,被两省百姓呼为“于青天”、誉为“于龙图”,甚至有百姓在家给他立像供奉,有的州县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正统元年(1436年
第61章
第63章
小说推荐
正说清朝三百年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最新章:
第100章
正说明朝十六帝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最新章:
第40章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最新章:
第128章
正说清朝12臣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最新章:
第36章
正说清朝十二臣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最新章:
第22章
正说清朝十二妃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最新章:
第25章
正说宋朝十八帝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最新章:
第36章
正说清朝十二帝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最新章:
第54章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最新章:
第82章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