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主张立高炽为太子,于是朱棣不再犹豫。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并设置了东宫官属。解缙等人奉旨侍奉东宫,每天奉敕为太子讲解《文华宝鉴》,以东宫官属为自己的责任,忠心辅佐,这样就与蓄谋夺嫡的汉王朱高煦的矛盾日趋激化。而太子之立原属勉强,所以成祖始终不喜欢朱高炽。解缙于是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很不高兴,加上朱高煦挑拨,认为解缙是有意离间,一怒之下,便将解缙黜任广西。从此解缙便不再春风得意。
凄凉惨死的旷世奇才解缙(2)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从广西至南京朝廷奏事,而朱棣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便由于征伐蒙古前往北京。解缙未能见到朱棣,出于旧主情谊,便去谒见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之后便回去了。十一月,朱棣回到京师,汉王朱高煦便状告解缙“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诬告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朱棣听后十分恼怒,下令逮解缙入狱。之后解缙更是倍受冷落,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五年,无人过问。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看见了解缙的名字,才想起问道:“解缙还在吗?”并稍露怜惜之意。朱高煦听说后,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然后把他埋到积雪中,活活冻死,当时解缙年仅47岁。一代文才,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一生。后谥文毅。
四平安南的四朝重臣张辅(1)
张辅(1374~1449),字文弼,明朝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他和父亲张玉跟从朱棣作战,为指挥同知。后来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接替父亲的职位。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朱棣攻下京师登基后,封张辅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1405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这年,安南黎季犛弑主夺位,自称太上皇,立儿子苍为帝。老国王的孙子陈天平从老挝逃跑来投奔明朝,后来季犛假装要把政权还给陈天平,请陈回国即位。于是,成祖遣都督黄中带领五千士兵护送陈天平回去。但是季犛却设下埋伏,杀死了陈天平。成祖闻讯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兵八十万,讨伐黎季犛。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朱能死于军中,张辅代为统帅,接着被朱棣拜为将军。次年五月,张辅率军俘获季犛及其子苍,押送京师。安南平定,得四十八府州,一百八十县,三百一十二万户,设交阯布政司,统治其地。自唐朝灭亡后,交阯独立四百余年,如今重新归入明朝版图。
明代铁炮永乐六年(1407年)夏,张辅回到京师。朱棣赐宴奉天殿,亲自为他作赋《平安南歌》,并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
是年冬天,安南简定又起兵叛乱。明政府命沐晟前去征讨,沐晟却大败而还。永乐七年(1408年)春,张辅再度率师征讨,很快大败叛军,俘获简定,押送京师。永乐八年(1409年),朱棣命留下沐晟追击叛军余部,张辅班师还朝。但是张辅回去后,安南陈季扩再度叛乱,沐晟难以制服。永乐九年(1410年)正月,朱棣再次派张辅与沐晟协力进讨。永乐十二年(1413年),再次平定叛军,抓住季扩解送京师。在安南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守。永乐十三年春张辅回到京师,被命为交阯总兵官,前往镇守。后来陈月湖等再度作乱,都被张辅消灭。永乐十四年(1415年)冬,朱棣召回张辅。
明军作战时使用的陶蒺藜张辅先后四次交阯平叛,并建置郡邑,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交阯人最怕张辅。因此,当张辅回去一年后黎利又起兵造反,明政府几次派兵征讨,都无功而返。宣德年间,柳升再次兵败交阯,宣宗召集大臣廷议,打算放弃交阯,张辅力争也无法改变。明朝严从简论及安南之失的时候叹息说:明朝失去安南,第一在于不让张辅在安南镇守;第二在于驻守安南的官员贪暴,致使安南动荡不安;第三在于明朝大臣只会小门小户算计,而不看见保有安南的远利。
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朱棣以65岁高龄第五次北征蒙古,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命传位于太子朱高炽。
1425年,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升太师,并监修《成祖实录》。仁宗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轻刑薄役,核查冤狱。“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但是仁宗仅做了一年皇帝就病死,由皇太子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宣德元年,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谋反,他想引诱朝中大臣武将为内应,于是派遣其属下枚青到英国公张辅家里游说。张辅把枚青绑起来送入宫内,并向宣宗请求率兵平叛。宣德元年(1426年)秋八月,宣宗亲自出征,张辅跟随军中指挥作战,在强大的攻势下,朱高煦被迫出城投降,乱事遂平,天下安定。张辅因功加禄三百石,朝夕侍奉皇帝左右,谋划军国大事,手握重兵,威名益盛。宣德四年,进阶光禄大夫左柱国。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人才济济。宣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但可惜的是,宣宗也只做了10年皇帝就死了。1436年,英宗朱祁镇即位,当时吏部尚书蹇义已经死去,宣宗旧臣除“三杨”外,资格最老、地位最尊的就是英国公张辅了。因此,他倍受重用,凡是军国大事,重要政务,很多时候都由他来裁决。英宗为太子时,身边有个宦官王振朝夕侍侧,王振狡黠多智,由于英宗年幼无知,王振投其所好,得到信任,英宗即位后,王振被任命为司礼太监,并且称呼他为先生。王振逐渐大权在握,专擅朝政,飞扬跋扈,朝中大臣对他唯唯诺诺,不敢得罪。只有张辅不把他放在眼里,敢与他据理以争。这使王振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找了个机会弹劾张辅回奏稽延,将他抓了起来。但因张辅是历朝勋旧,王振也不能奈之如何,只是命杖其二十。太皇太后闻知,急忙命令停杖,但是已经来不及。张辅被杖后,太皇太后十分恼怒,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入见。英宗东首上立,五大臣西首下立。太皇太后对英宗道:“此五大臣系先帝简任,留以辅汝,一切国政,应与五大臣共议,非得他赞成,不准妄行!”英宗表面答应,但是内心并不愿听从,反而更加宠信王振,致使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兵南下,侵犯明朝。英宗在王振的劝诱下御驾亲征,率明军50万北抗瓦剌。由于王振专权,张辅虽然跟随出征,但是不能干预军事,不能指挥作战。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张辅战死,时年75岁。后追封定兴王,谥号忠烈。
四平安南的四朝重臣张辅(2)
张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四次率兵征服安南,开疆扩土,战功为诸武将中第一。并“历事四朝,连姻帝室”,地位非常显赫。虽然如此,张辅为人却从不刚愎自用,而是小心谨慎,与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同心辅政。仁宣时期二十余年,海内晏然,张辅功不可没。
“不带江南一寸绵”的况钟(1)
明代运河戎克船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这是江西靖安县况钟墓后清风亭里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用朴实无华的语句,高度概括、赞扬了一代清官——况钟清正廉洁的高贵品德。
况钟(1383~1443),字伯律,明江西靖安人。二十四岁时被靖安县知县俞益选拔为县书吏。后来被慧眼识人的吏部尚书吕震举荐为礼部仪制司主事,任职期间,先后受到明成祖朱棣31次嘉奖。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被破格提拔为仪制司郎中。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被荐举出任全国税粮中心地区的苏州府知府,因政绩卓著留任达13年之久,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卒于任所。
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口碑很好,因而得到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的器重。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等九个府空缺知府,明宣宗命大臣推选廉洁而有才能的官员去任职。尚书蹇义推荐况钟,杨士奇也赞成,于是宣宗任命况钟?
小说推荐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最新章:第100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 最新章:第128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 最新章: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