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177章


随着戈巴卓夫访华日期临近,全世界大批文字和摄影记者齐聚北京,准备全程报道这一事件。很少出国的美国电 
视新闻主持人拉泽尔(Dan Rather)也像其他西方知名播音员一样亲自来到北京。不难理解,邓小平打算在戈巴卓夫 
到达之前竭尽一切手段清空天安门广场。赵紫阳 5 月 4 日的讲话后学生开始返回校园,因此有理由期待事态将有所好转。 
北京地区较为温和的学生已经用脚投票,回到了自己的教室。但是那些更为激进的北京学生和外地学生仍然在广场上安 
营扎寨。 
5 月 13 日上午,离戈巴卓夫访华还有两天,激进的学生领袖正发愁如何让消退的运动保持活力,同时相信政府 
不会在戈巴卓夫访华期间抓人,于是他们宣布了一个中国示威传统里前所未有的奇举:当天下午开始绝食。一千多名学 
生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声称政府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吃饭。学生们宣布:「我们不想死,我们也希望活着, 
充实地活着??但是如果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死能够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或者他们的死能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那么我们 
没有权利苟且偷生。」'2034' 
大多数绝食者只喝水及饮料。也有假装绝食、其实还吃东西的人。还有人既不进食,也不喝水,没过多久就晕倒 
了。抱定一死的决心使绝食者的斗争超越了现实政治并在民众中获得了道德优势。绝食者的电视画面引起了国内外的同 
情。一些指责学生阻断北京交通的旁观者也开始同情这些决心牺牲生命的学生,把他们看作英勇的受害者而不是麻烦制 
造者。政府官员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任何绝食者死亡都将激怒群众,因此在对待绝食者上行动节制。没有学生受到攻击 
或逮捕,政府在雨天给他们提供大客车避雨,为他们提供公厕,派人清扫广场卫生。同情学生的医务人员在广场上治疗 
晕倒的人,把情况严重者送往附近医院。据官方统计,从 5 月 13 日到 24 日,共有 8;205 名绝食者被送往医院治疗。 
'2035'在良好的医疗照顾下,没有学生死亡,但死亡的危险增加了示威运动的戏剧性。 
绝食抗议完全出乎中央领导人的预料。5 月 13 日,即绝食开始的当天,为此忧虑的邓小平会见了赵紫阳和杨尚 
昆。他说这场运动拖得太久了。他要求在戈巴卓夫抵达之前清空广场。当邓小平问到群众的情绪时,赵紫阳说,广大学 
生知道不能拿国家的荣誉当儿戏,不太可能干扰欢迎仪式。赵紫阳承受着压力,他要保证戈巴卓夫访问期间北京平安无 
事。他也被赋予很大的自由,可以采取他认为必要的任何措施清空广场。 
5 月 14 日,几位著名知识分子意识到戈巴卓夫到访之前清场的重要性,同时也担心发生暴力冲突,因此尽最大 
努力试图化解对抗。12 名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包括戴晴、刘再复和严家其在内,发表声明批评政府对待学生 
的方式和不公布运动真相的错误。为了达成和解,他们呼吁政府承认独立的学生组织,但也敦促仍留在广场上的学生返 
回学校。'2036' 他们劝解学生说:「民主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要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我们恳请你们充分运用学生运动最 
宝贵的精神即理性精神,暂时离开广场。」'2037' 
赵紫阳没有亲自来到学生中间,而是派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代替他去了广场。阎明复在 5 月 16 日看望了学生。阎 
明复虽然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但对学生的要求抱有同情。由于迫切地希望达成一致,他开诚布公地向学生们披露了党 
内的分歧,敦促他们离开广场以保护赵紫阳。他答应次日再来见他们,并保证只要他们返回校园,就不会受到惩罚。阎 
明复甚至提出,为了确保他们受到保护,自己可以充当人质。'2038'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奏效。 
尽管参加绝食示威的学生是在争取民主,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遵从多数原则。举止大胆的学生领袖吾尔开希说, 
他们有一个协定,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想留在广场上,运动也要继续下去。'2039'学生们一直举止得体,升国旗时会庄重地 
起立唱国歌。但是全社会铺天盖地而来的同情,也坚定了他们绝不退让的决心。看到学生显然不会离开广场,阎明复明 
白这对赵紫阳的政治生涯意味着什么,也担心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后果,不禁伤心落泪。'2040' 
戈巴卓夫访问北京 
5 月 15 日戈巴卓夫抵达北京那天,支持学生的人再次增多。5 月 16 日是邓小平会见戈巴卓夫的日子,政府在凌 
晨 1 点作了最后一次清场的努力。广场上的大喇叭广播说,政府正在与学生代表对话。官方的广播敦促学生考虑国家利 
益,停止绝食,返回校园。学生们在他们制作的欢迎戈巴卓夫的横幅下听着广播,他们把戈巴卓夫视为值得中国效仿的 
政治改革家。其中一条横幅上写着「向民主的使者致敬」。'2041'但他们仍然拒绝离开广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前来 
支持他们。政府别无选择,只好取消原定在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改在有重兵把守的机场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小的仪式。 
邓小平和戈巴卓夫的会见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示威者试图冲进去,事件过程中打碎了一扇窗户。 
在绝食导致的纷乱中被迫改变欢迎仪式地点,这让邓小平和老干部们脸上无光,他们连自己首都的秩序都维持不 
了。不过,邓小平和戈巴卓夫的会谈进行得很顺利。在中国领导人中间,没有任何人像邓小平那样在中苏之争中扮演着 
核心的角色。他曾在 1960 年代初负责起草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又在 1963 年访问莫斯科,代表中国与苏斯洛夫交 
锋。但是,他也曾两次亲自为改善两国关系打下基础:一次是在 1979 年攻打越南后不久,另一次是 1985 年他请来访 
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Nicolai Ceau?escu)向苏联领导人转达了中国就中苏关系正常化提出的条件。中苏两 
国外交官之间的谈判一直持续到 1989 年 2 月,双方才就越南停止占领柬埔寨的联合公报的措辞达成一致,并宣布了戈 
巴卓夫访问北京、开创友好关系新时代的日期。'2042' 
邓小平精心地与美国官员保持沟通,以便不使中苏关系的改善损害中美关系。中苏双方一达成协议,邓小平立即 
在 1989 年 2 月 26 日会见了参加日本天皇葬礼后到中国进行短暂访问的美国总统乔治?布殊。邓小平向布殊保证中苏 
关系的改善不会影响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他首先回顾了中苏关系史,明确表示中国不会与苏联发展出 1950 年代那样 
的亲密关系。他说,中国将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因为这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2043' 
他又派万里去消除美国和加拿大官员——包括在 5 月 23 日向布殊总统——的疑虑,与戈巴卓夫的会谈不会损害中国与 
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中苏会谈之后,他派钱其琛外长向美国通报了会谈的内容。 
5 月份,就在戈巴卓夫到访前夕, 
5 月 16 日邓小平与戈巴卓夫两个半小时的会谈中,钱其琛外长也在座。据他说,邓小平在会谈中兴致勃勃,甚 
至有些兴高采烈,因为他是依照自己的条件弥合了与苏联的裂痕。邓小平和戈巴卓夫都是改革家;84 岁的邓小平即将 
结束他的政治生涯,而 58 岁的戈巴卓夫才刚刚开始。邓小平毫无敌意地谈到过去与苏联的矛盾,他承认亲自参与过中 
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但是他说,争论的双方讲的「全是空话」。'2044'他坦承「我们也不认为当时我们说的话都是对 
的」。邓小平不靠笔记,仅凭记忆就清楚细致地讲述了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他说,问题的原因在于苏联对中国不能总 
是做到平等相待。但是他又说,中国绝不会忘记苏联的援助为新中国打下了工业基础。邓小平同意结束过去的争论,放 
眼未来,使中国能够与各个邻国建立睦邻关系。戈巴卓夫对历史背景已有很好的了解,他言谈谨慎,表示赞同邓小平的 
看法,中苏作为邻国应当努力发展友好关系。'2045' 
邓小平对戈巴卓夫发表了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讲话,但他毕竟年事已高——有人认为他当时也有些紧张,在欢 
迎戈巴卓夫的宴会上,他面对镜头时手有些颤抖,饺子竟从筷子上滑落下来。'2046' 就在这一天,有大约 200 名绝食者被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