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学弈》第15章


,爬出了窗子,爬出了屋子,爬出了慕容世家,爬出了肮脏和卑鄙。他爬进了一个草丛里,就再也没有力气,昏死了过去。
朱子来收尸,却发现宁玉逃走了,他没有追赶,反而感到一阵轻松,他是故意减轻药量,放走宁玉的,违背公子的意愿,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宁玉从昏迷中醒来,觉得又渴又饿,他意识到自己的功力全散了,这时候,他突然觉得想笑,可笑陈瑶,费尽心思想让自己成仙,可是自己连一颗内丹都没有得到,反而连原来的内力也失去了。这时腹中一阵剧痛,打断了宁玉的思索,他挣扎着想起来找些东西吃,但是却连一丝力气也没有。他满头大汗,可一寸都没有挪动开。他费力地把头扭向另一边,看见一株山茶花,炽烈如火的红色,模糊了他的视线,旁边还有一种形似海椒的不知名植物,色黑黄而坚硬,他用力把头凑过去,冲着它们一口咬了下去。
甘甜,无与伦比的甘甜。
他又昏迷了过去。迷迷糊糊间他看到了一张脸,一张少女的脸,一闪而过。你是谁,如迷人的雾岚,拂动我的心弦。你是谁,如无边的大海,溅湿了我的渴望。你是夏夜的流星,你是中秋的圆月,你伴我入眠,却又不让我触摸到你。你是急于回归南方的大雁吗,在我湛蓝的心空划过,给了我明媚的畅想。你是执着行驶的航船吗,在我生命的河面上行过,却没有停泊。你是那一抹慢慢淡去的彩云,还是那一轮渐渐消瘦的月亮。为什么你总是来去匆匆,只是一回眸的瞬间,却让我久久回味。你那甜美的声音,犹如一支凄婉的笛,夜夜在我梦里纠缠。啊,我想起来了,雨巷里你对我回眸一笑,你是小雨。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只知道你叫小雨。
这就够了,宁玉愿意永远这样看着小雨,看着这个他深爱的女子。再见了,最爱的人啊,生命之门即将为我关闭;永别了最爱的人啊,把我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带走吧,留在门外。
他以为自己死了,可是他又醒了过来,他开始努力试着向更远的地方爬去,因为,那儿有鲜花。
他看到了一种黄色的花,是杜鹃,山里人叫它羊踟蹰,吃了是要死人的。但宁玉顾不得了,吃了几口,顿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难受,又失去了知觉。昏昏默默中,小雨又来到了他的身边,她伸出手轻轻抚摸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开始轻微颤抖。不,别走,别走,小雨。小雨一笑百媚,宁玉伸手想去牵她的衣袖,却一下子从睡梦中醒来,手中抓着的是鸢尾草长长的叶瓣。宁玉惊异地发现他的手指可以动了,多少天了,他的手指终于可以动了,而且体内也不像以前那样翻江倒海了,这是怎么回事?一回头他又看到了自己曾经吃过的那种形似海椒的黑黄色植物,忽然想到,曾经在一本叫《寿世医鉴》的书中看到过,它有个古怪的名字,叫赌挪。书中说:赌挪磨水吞服,可治阿片急性中毒。书中注解说:“此药产云南,近来有人贩卖,形似海椒,色黑黄坚硬。”宁玉想起了还在一本番邦外国的书中看到过阿片这种东西,这是一种产自极南方的植物,能使人中毒,且颇为难解,如果一次误服大量阿片,可以致死。看来慕容公子的毒药铁定就是阿片无疑了。在那本番邦的书中,有一个中原药师的注解,现在想来,那人不就是黄师古吗,他在注解中说:阿片急性中毒有所谓的中医解法,可用食盐涌吐排毒,可用鸡蛋、鲜人乳中和排毒,可用红糖、白糖消积排毒,可用枳椇子利尿排毒,可用细辛醒神开窍,可用党参、甘草调中护胃……于是他就开始尝试用书中的各种方法寻找可以解毒的中草药。书本就是书本,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难怪先人们总是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呢。
第十二章 风光无限,白王古洞
更新时间:201242 18:39:23 字数:3192
宁玉渐渐康复,但是他的内力还没有恢复。当他摇摇晃晃地再次站起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站起来看到的这个世界和趴在地上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站起来后,扑面而来的就是漫山的杜鹃花啊。宁玉知道在传说中杜鹃花是属于九嶷山的,《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据说,舜未死前,九嶷山都是红杜鹃,在舜倒地的一瞬间,成了白杜鹃,仿佛是在为舜致哀。那一山有灵性的花儿摇曳着祭祀的绸,带动着群山也仿佛随之摇曳呢。这染上历史回味和岁月沧桑的杜鹃,不是一朵,也不是一丛,而是漫山遍野。
但是当宁玉看到了大理的杜鹃花后,就觉得杜鹃花也是属于大理的。一围群山,四处草甸,周围遍布杜鹃花,烂漫如火,粗犷妖冶,肆无忌惮。山野的风吹来,成片的杜鹃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一样飘落进洱海中,红艳艳一片,如一片红霞倾泻入水,又像燃烧的血一样荡漾开。这时成群的鱼闻香而来,吞咽那些花瓣儿。大理的鱼和花真是一样的秉性,也是豪放得很,它们成片地游来,又成片地醉倒,颇有侠义之风,浪漫与豪情,赛过高原上掠过的长风,无遮无盖,一泻千里。如果说九嶷山的杜鹃是壮丽的杜鹃,那么大理的杜鹃就是浪漫的杜鹃。如果说九嶷山的杜鹃属于神话,那么大理的杜鹃就属于诗歌。
他跌跌撞撞地继续往前走,前方突然出现了一个貌似人工开凿的二层平台,荒丘荆榛,残花红雨,虽然西风年年都到这古苑转转,可是故园却已是满地愁了,只剩下铁马空台,荒草残碑,可叹乱草迷行路,繁华流水去啊。不过,虽然只是断垣残壁,但还是可以让人遥想到它当年的辉煌。
这些日子,久居大理,宁玉对于大理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那遥远的唐代,洱海地区的部族分为“白蛮”、“乌蛮”两种。“白蛮”和汉族相似,只在某些风俗习惯上保持着“蛮”的特点,西爨就属于较为发达的“白蛮”,“白蛮”内部出现了“白子国”等酋邦。“乌蛮”则保留着更多的原始和彪悍,在“乌蛮”诸部族之中,出现了蒙舍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当时洱海周围及六诏地域之内,都有“河蛮”分部。所以《蛮书》说河蛮在洱海周围自固城邑,其故地六诏皆在。后来,为了和吐蕃争夺对洱海的控制权,唐朝先后任命浪穹诏、西洱河蛮等的首领当刺史或首领大将军,但这些首领对唐朝总是时叛时服,难以控制。后来唐朝全力支持蒙舍诏,在开元二十六年击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好景不常,郑买嗣诛杀蒙氏王族800余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大长和国。不久后,剑川节度杨干贞灭了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心存歹念的杨干贞很快又专权起来,10个月后,他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再后来,通海都督段思平起兵于滇东,攻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短短的30余年间,郑、赵、杨三朝相继更迭,直到这时,“大理”这个名字,才真正进入历史舞台。大理国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分为八府、四郡、四镇,真是颇为辽阔啊。
从南诏至大理的500余年间中,中原对云南的统治,仅流于形式,无论南诏还是大理,都相对比较独立。可是,蒙古崛起后,为了攻灭偏安江南的南宋,采取迂回战术,先进攻大理。两国在丽江一带一场鏖战,大理国将军高禾战死,蒙古军也被迫撤退。不日,忽必烈率10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再度进攻大理。蒙古兵分三路,以传统的渡江工具羊皮口袋“革囊”渡过金沙江,灭大理。大理国末代国主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草原上横行霸道的蒙古人,金沙江这道天堑居然没能把他们阻隔在门外。
白族往往自称白尼、白子、白伙,意思其实都是“白人”。还有些别的古怪称呼,如“民家”是居住于云南大理、昆明和湖南桑植等地的白族的自称,“勒墨”是傈僳族对居住于怒江沿岸的白族的称谓,“那马”是纳西族对居住于澜沧江两岸白族的称谓,其他分布于贵州、四川等地的白族则多被称为“九姓民”、“七姓民”、“罗苴”等。
这个了解的确是已经够专业的了,因为慕容世家有那么多书,而且这些书宁玉都看过了。可是,对于白族的历史,宁玉的了解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他就一无所知了。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