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符: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第71章


田教授闻言一愣:“啊,喊我了?哟,那可对不起,我还真没听见,我将注意力全放在外面那道结界上了。”
原来田教授一直在寺庙外和青石墙之间的夹道里面,怪不得我们刚才在大殿里没找着他。
“结界?什么结界?”沈芳华此时很是不解。我赶紧向她交代了一下庙外那层青石罩的情况。
沈芳华听完之后,立刻向田教授问道:“田教授,您觉得那层石罩是一道结界?”
“不是‘觉得’,我能肯定那是密宗的结界。”田教授纠正道,“那层青石罩确切的称谓叫‘金刚墙’或‘蚁封结界’,在密教典籍《军荼利仪轨》中有着详细记载。不过——”他停顿了一下,困惑道,“这个结界似乎是反的。”
“反的?这是什么意思?”我追问道。
田教授看了我一眼,解释道:“‘结界’这个词本就是佛教词汇,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来划定一处特殊的区域。建立的方法不同,相应地,结界的作用也就不同。但不管什么结界,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要防范外部的侵犯。而这座寺庙外的金刚墙上那些密布的大明咒,其咒文都是朝内的,这说明这层‘蚁封结界’没有封戒外部的效果,它防范的对象完全是在结界内部的,也就是说竟像是在防范这座寺庙本身。按说在寺庙周围设立结界的目的都是阻挡外邪入侵,所以这种情况就很让人费解了……”
“老爷子,您太教条了。这没什么可费解的。很明显,这结界的作用不是防御,而是镇压,就是要把这座庙封印起来。”徐卫东一早就对这个问题和石聚生达成了共识,脱口就说了出来。他接着道:“要说费解,您老刚才听没听见那洪亮的法乐声,那才叫人费解呢。”
没想到此言一出,田教授反倒笑了:“呵呵,徐连长,那声音是我弄出来的。”
第十章 石头唱盘
我们闻言大吃一惊。
“老爷子,您还有这么大的本事?能请来神仙到此宣法奏乐?!”徐卫东难以置信地望着田教授道。
徐卫东如此说自然是有些夸张,但我一时间也不敢相信田教授的话,因为以他一人之力,怎么可能制造出如此巨大的声响,而且还有着韵律节奏的法乐佛音?
“呵呵,你们想哪儿去了。”田教授微笑道,“你们听我说。我在看到了那道金刚墙之后,便决定沿着夹道在寺外走上一圈,多观察一下这个结界的情况。没想到走到一半的时候,应该就是在那降魔天尊墙后的位置吧,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是一部黄金铸造的留声机。”
什么?!留声机?!我心说田教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虽然我不敢妄断眼前这所寺庙到底有多古老,但我绝对能肯定它的建筑历史要远远早于留声机出现的年代。
“田教授,您别是看错了吧?”沈芳华也道。
“呵呵,我还真没看错,否则你们也听不见法乐之声了。”田教授道,“我就知道光凭嘴说你们是不会相信的。来,你们跟我一起去看看吧。”说到这里,他突然像是又想起了什么,向周围望了望,问我们道,“咦?石同志到哪里去了,我怎么没看见他?”
“老爷子,您老才注意到啊。”徐卫东应声道,“您太专注于这些文物遗迹了。那小子早跑回去了,还把咱们进来的洞口给堵上了。”
“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石同志他为什么要……”田教授显得惊诧不已。
我赶忙接过话头:“没事儿的,您老放心,咱们有办法出去,您就甭管这些了。您还是先带我们去见识见识那部留声机吧。”
“哦?噢,能出去就好……就好啊。”田教授的心思似乎也不在于此,他不再细问,转而道,“那就走吧,咱们一起去看看那部机器。”
在田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沿着青砖砌成的金刚墙一路前行,不多时便绕到了寺庙的另一面。很快,就听田教授道:“那机器就立在前边,你们亲眼看看吧。”
我们立刻向前方望去。凭借着手里的电筒和阴阳灯的光亮,几个人终于看清了田教授所说的那部留声机。
这机器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下面的部分就像是一个高大的立柜,而上面的地方则是一朵伞状的巨大莲花,十几条粗细不同的管状物从花心处通了出来,一直接到了寺庙的墙壁内部。这部怪异的装置通体为黄金打造,从上到下雕满了佛家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表面还镶嵌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精美宝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华丽异常。
“这是留声机?难道那连着管子的莲花就是传声的喇叭?”徐卫东有点儿不敢相信。
我也觉得奇怪,跟着道:“也没看见有动力源啊,怎么出的声呢?”
“你们看这里。”田教授说着走上前去,按下了柜子上的一个暗钮,一扇活门随即弹了出来,立柜之内的机括立时展露在了我们眼前。就见在柜内的中心位置,安放着一个转盘状的铜制设备,设备的一侧装有一个雕饰得极为精美的黄金摇柄。在转盘的上面,平放着一片刻有奇异纹路的圆形石碟,石碟之上还立着一支垂直的黑色探针。
“难道这是……手摇的……唱盘机?”我一下子脱口而出。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原先单位的工会里就有一部结构类似的机器,我还用它在礼堂里播放过梅兰芳的京剧唱片。不过那可是民国的产物,而且也不是手摇的,是那种需要插电的电唱机。
“手摇的唱盘机?”沈芳华一听又凑近机器仔细看了看,“唐增你这么一说,还真是有点儿像,不过看这机器的年代,怎么可能……”
我很清楚沈芳华在疑惑什么。要知道留声机这种设备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1877年才研制出来的,距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唐增先生他们进藏时间是1976年,所以此处才说“百余年的历史”,并非笔误——逍遥于津注)。而眼前这台黄金机器的历史显然要古老得多,说它是一部能储存和播放声音的唱片机,一时还真让人难以相信。
这时田教授开口道:“唐同志比我称呼得标准,这机器确实更应该叫做唱盘机。因为它使用的留声方式就是唱盘。你们看见转盘上那片刻有纹路的圆形石碟了吗,那个就是唱盘。我刚才摇动手柄之后,那个铜转盘就跟着转了起来,上面的探针随之划过石碟,法乐的声音就在四周响了起来。”
“不会吧?那年头的人还能有这本事?”徐卫东说着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摇动了机器上的手柄。
然而田教授没有撒谎。随着手柄的转动,在短暂的“嗡嗡”声之后,和刚才一样的雄浑佛音再次响彻在整座庙宇之中。
徐卫东惊诧地放开了摇柄,声音立时随之消失,只剩下余音还在袅袅回荡。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徐卫东一脸愕然,似乎无法说服自己相信眼前发生的事实。
“呵呵,我没骗你们吧?”田教授微笑道,“你们也不必太过惊讶。留声机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纹路沟槽来记录和回放声音。古人只要能找到适合的载体和探针材料,我相信是有能力制造出这样的机器的。”
“老爷子,这些科学道理现在说当然简单。可这机器看上去怎么也得有千八百年了,您说那时候的古人能发现这种原理吗?”徐卫东质疑道。
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事实上,徐卫东早年长期从事盗墓营生,见过的古代神奇机关之多,远非我和沈芳华能够相比。但恰恰是由于这一点,他此刻反而显得比我们更加惊讶。后来他曾对此向我们做了一番详细的解释,我们才明白个中原委。
原来古代的那些机关消息,精巧高妙之处全在于“术”,而其中最根本的“道”却相当质朴。举例来说,比如最初的那个风水镇里,古人用引流走水的方法来引导定向珠前往固定位置,这一手法可谓相当精巧。它的设计和实施当然需要缜密的计算和大量的人工,可以说连现代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但这个机关究其根本,就是用水力推动物体前进。水流的大小缓急可以推动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和力量前进——这个很容易观察到的自然常识就是这个机关的“道”。而基于水力这一朴素原理,古人还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其他各种花样繁多的“术”,不用说引流推珠,就是移动墓室棺椁都不成问题。
再比如说,镜子可以折射光线,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现象,可正是基于这个简单的“道”,古人才能据此琢磨出一些高级的“术”来,从而铸造出藏有光斑地图的铜镜。
而对于记录声音来说,它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