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第367章


垂膊市ā罚骼铩∧崦魅繁硎静辉俑缮姘麓蟮乩侍狻T诘玫揭獯罄哪砗团卸嫌ⅰ⒎ㄒ膊弧』岣缮嬷螅L乩站龆ㄒ晕淞ν滩碌乩?938 年 2 月 12 日奥总理*舒施 尼格彼召往德国,在德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吸收奥地利纳粹分子入阁。在 面临德国吞并危险的形势下,3 月 9 日舒施尼格宣布就奥地利独立问题于 3 月 13 日举行全国公民投票。希特勒闻讯后立即下令执行武装占领奥地利的* 《奥托方案》。3 月 11 日德国多次通牒勒令奥取消公民投票、强迫舒施尼格 辞职和任命奥地利纳粹头子*赛斯一英夸特为总理。3 月 12 日凌晨德军悍然 进兵奥地利,未遇抵抗占领全境。翌日,赛斯一英夸特傀儡政府颁布《奥地 利同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法》。是月 15 日希特勒签署奥德合并的文件。当时, 苏联对此表示抗议,但英、法朱作任何反应。大战期间,苏、美、英在 1943 年 11 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通过《关于奥地利的宣言》,宣布德奥合并无 效。战后于 1955 年 5 月,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 地利的国家条约》。 
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作家。本名猪一郎.早年参加自由民权运 动,创办大江义塾。自 1887 年起先后创刊《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等杂 志,在提倡平民主义的同时,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后投靠大军阀桂太郎,思 想急剧右转。1911 年被敕选为贵族院议员。九·一八事变后大肆宣扬侵略扩 张思想。1942 年组织*大日本言论报国会,自任会长,主编鼓吹战争的《日 本思想战丛书》。日本投降后,彼开除公职。著有《近吐日本国民史》(100 卷)等。 
德瑞协议全名《德国和瑞典有关假道瑞典前往挪威、芬兰的协议》。 1940 年 7 月 5 日签订。规定,德国军用物资及“休假人员”可使用瑞典的铁 路,取道瑞典前往北欧的其他国家,据此协议,德国于 1941 年和 1942 年曾 先后将 3 个师德军及大批武器装备经瑞典运往挪威和芬兰,从而破坏了瑞典 的中立,1943 年 8 月 5 日协议被瑞典废除。 
德意志化(Eindeutsebung)指把纳粹德国将其占领区变成*大德意志国 组成部分的过程,包括地名、语言和后民的德意志化。重点是居民德意志化, 即向占领区移居德意志族人和接纳外籍人特别是德裔外籍人加入德意志民 族。 
德马尔西科(AlfredoDeMarsico)1888—?)意大利司法大臣。早年在 罗马等大学教授法学,为法学教授。后从政,加入国家法西斯党。1924—1939 年为者员。出版多木书籍并为刊物撰文,狂热鼓吹法西斯主义。曾任法西斯 大委员会委员。大战期间,于 1943 年 2 月被墨索里尼任命为司法大臣。同年 7 月 24 日,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者上支持格兰迪动者,反对墨索里尼,促使 其政权垮台。 
德加斯佩利(AleideDeGasperi,1881—1954)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领 袖。初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919 年参加建立意大利人民党,1921 年起先后为 议员和人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初支持墨索里尼,后转变为反对派。1927 年被 捕入狱,获释后退出政界,长期任梵蒂冈图书馆秘书(1930—1944)。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怠军屡战矢利和国内局势急剧恶化,遂从 1942 年秋重新 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43 年 7 月墨索里尼下台后,提出《米兰纲领》,联合 前人民党党员,于该年年底建立天主教民主党。次年 7 月任该党政治书记。 同时与各抵抗力量建立联系,促成*意大利民族解放委员会于 1943 年 9 月在 罗马建立,推动全国解放斗争的开展。1944 年 6 月起历任博诺米政府的不管 大臣和外交大臣。既与左翼各党保持关系,又限制进步力量的发展,并反对 废除君主制和进行民主改革。战后曾任首相和总理。 
德国农业局即“德国食品管理总会”。 
德国劳动处即“国家劳动服役队”。 
德国护乡队(Wachdienst)大战后期德国的地方半武装组织。由老人组 成,用于守护本地区,亦用于消防和搜索等。 
德国坦克师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基本战术兵团。1935 年 10 月首次组 建。大战前夕有 5 个师另 2 个独立旅。至大战结束,先后共组建 37 个,另有 *武装党卫队组建 7 个。按 1939 年编制,每师下辖 2 个坦克团、1—2 个摩托 儿步兵团、1 个摩托儿炮兵团等,共约 1.1 万人、324 辆坦克(主要为轻型) 和 144 门火炮和迫击炮。1941 年改编后,每师下辖 1 个坦克团、2 个摩托化 步兵团等,共约 1.6 万人、147—209 辆坦克(主要为中型)和 192 门火炮和 迫击炮。 
德国国防法(wehrgesetz)一译《国家防御法》。纳粹德国扩军备战的 秘密法令,1935 年 5 月 21 日颁布。规定军事和民政当局在准备、发动和进 行战争时的职责,授权希特勒可就国内实行戒严。总动员和宣战等问题作出 个人决定,具体内容包括:设立*军事经济全权总办;改组武装力量,德国国 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希特勒任最高统帅;国防 部改组为军事部,前国防部长勃洛姆堡改任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三 军各设总司令一职和总参谋部;军人不得参加政治活动,纳粹党党籍或附属 于党组织的各种协会会籍在服役期间予以中止。该法为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 打下基础。 
德国袭击舰(Raiders)大战期间破坏同盟国海上交通线的德国武装舰 船。一般由货船改装的武装快船担任,有时也用战列舰或重巡洋舰进行袭击。 经常悬挂别国旗帜,伪装成中立国或同盟国舰船在航路上袭击同盟国运输船 队,主要力量为 9 艘武装快船(亦称”辅助巡洋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阿特兰底斯号武装快船和埃姆登号武装快船(后者击沉同盟国船只总排水量 7.4 万吨)。大战期间共击沉和捕获 194 艘同盟国船只,迫使同盟国海军抽 调相当大的兵力保护航运。 
德国粮食局即”德国食品管理总会”。 
德黑兰会议代号“优里卡”。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的第一 次会议。1943 年 11 月 28 日一 12 月 1 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1943 年大 战出现根本转折,苏军在苏德战场展开大反攻;英、美盟军解放北非后攻入 意大利南部,意大利被迫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也转入战略反攻。在此形势 下,美、英、苏均需要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彼此的行动。经美国主动同苏、 英协商后,决定举行此会议。除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外,霍普金斯、艾 登、莫洛托夫以及三国军事领导人等均出席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下列问题: (1)关于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斯大林要求美、英履行诺言尽快开辟,强调 通过法国攻入德国是最直接的途径,坚持必须给”霸王行动定下日期和任命 统帅;丘吉尔仍主张*地中海战略,并以种种借口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罗斯 福则力主盟军应于翌年 5 月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攻人法国的行动。最后达成 于 1944 年 5 月发动霸王战役的协议。(2)关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罗斯福 提出把德国分割成 5 个部分,另将基尔运河地区和鲁尔萨尔地区划归国际共 管;丘吉尔表示完全赞成分割德国,但只划出东普鲁士和另划出南德诸省与 臭、匈等国组成“多瑙河联邦”:斯大林则强调,“倘要分割德国,那就应 当真正的分割”。最后决定由”欧洲咨询委员会再进一步研究此问题。(3) 关于波兰疆界问题。斯大林坚持波兰东疆以 1939 年 9 月苏联出兵波兰后划定 的边界线为界,艾登称此为“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莫洛托夫则强调此 为“寇松线”;斯大林还表示苏联将帮助波兰向西获取以奥得河为界的疆土; 丘吉尔原则上同意波兰疆界西移而定在“寇松线”与奥得河之间;罗斯福在 同斯大林单独会晤时也表示同意波兰疆上西移,但圃于美国正在进行大选而 不便公开参与此安排,(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美、英试探了苏联 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暗示要取得整个库页岛、千岛群岛和在远东的一 个不冻港:罗斯福提出中国的大连可作为国际自由港;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 束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5)关于建立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罗斯福提出 建立三重性的机构:一是由联合国家各成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