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外传》第25章


纬汕苛业亩员扔敕床睿拍艹沟状莼俟丝托闹性鹊目捶ǎ醯媚懵舻牟攀钦嬲暮枚鳎攀亲ㄒ祷沟淖ㄒ挡罚皆郝舻难劬凳遣蛔ㄒ档摹⑿∽鞣皇降摹!?br /> “这么高的价格,顾客能承受吗?”孙午小心翼翼地问。
“钱是小事,眼睛是大事。只要他觉得你的东西值得这么多钱,他就愿意花──除非他手里确实拿不出这300块钱。”赵老师说。
“就算顾客认为你的眼镜是好东西,那他为什么相信你的眼镜就值300块钱,而不是250,150呢?”孙午又问。
“因为你标的价格是300块啊!什么叫‘一分钱一分货’?就是你标价1分钱,顾客就认为你的产品只值1分钱;你标价1块钱,顾客就认为你的产品值1块钱。顾客总是认为,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价值是对等的。所以呢,营业员在销售时,也要经常提醒来购物的顾客,这个产品卖价高,是因为东西好。这样子,顾客心中‘一分钱一分货’的看法,就更加坚定了。”
“你凭什么说自己的东西好啊?”范总插进来问。
赵老师:“又绕回过去了。因为价格高,所以东西好!看到价格后,顾客已经在心中有了一个成见,认为你的东西是好东西。如果他还有疑问的话,只需要你随便找出一点理由,就可以消除他心中残留的疑惑,进一步坚定他的看法。至于找什么理由,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够多了,比如你们提到的这是‘润眼眼镜’、‘纳米眼镜’,用的是最新科技、进口材料等,如果一个营销人找不到价格高的理由,那就是不可救药的大傻瓜!”
范总有点不甘心,又问:“那这个眼镜店加价之后,卖得怎么样啊?”
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200”的数字。
“卖了200副?”范总小心地问。
赵老师:“销售增长了200倍!”
“哇!──”这个结果,彻底超出了学员们的经验范围。
。。
第10课 价格高就是质量好(2)(1)
Tom?李:“真的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消费者是怎么了?”
赵老师:“不要问别人,就问自己好了。你们也经常是这样做的。”
学员们把讲义翻到第43页──
价格越高,口感越好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与同事们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普遍感觉价格越高的同类商品质量越好,人们购买高价葡萄酒的愉悦感远远大于购买低价品,而且这与葡萄酒的质量口味无关。
兰热尔教授请20位测试者品尝葡萄样酒的同时,对其大脑活动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此前受访者被告知他们品尝的是五种不同价位的赤霞珠,实际上只有三种价格不同,其中两种重复两次提供给测试者。
研究人员告诉测试者实际标价90美元的葡萄酒价格为10美元,另一种实际定价5美元的葡萄酒价格为45美元。结果发现,测试者在品尝高价葡萄酒时大脑显示更多的兴奋、愉悦感(即使是两种实际完全一样的葡萄酒)。换句话说,葡萄酒价格影响了消费者的实际满意度。后来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组测试,这次测试者在不知道酒价差异的情况下品尝,结果实际标价5美元的葡萄酒被认为质量最好。
…… 
研究人员芭芭?斋浦尔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通过促销能够影响人们的感知,现在发现大脑本身对价格非常敏感。销售人员也许应该重新考虑打折促销的方式了。”经过此项研究,专家们还建议葡萄酒销售人员通过宣传专家评级、业内人员评论、葡萄酒原产地、商店、品牌等信息来影响消费者的感官。
唐若水:“哎呀,真是这个道理。前几年,猪肉卖五六块钱一斤的时候,我家里很少买猪肉,觉得那是穷人吃的东西,没品味;现在猪肉涨到十多块一斤,我们反而经常买,鱼香肉丝、回锅肉这样的家常菜,家里人吃起来都觉得特别香。你说怪不怪?”
Tom?李:“这简直是意识决定存在了。难怪很多食品、软件都要在包装袋上,打上一个比实际零售价高出很多的建议零售价,就是为了让顾客吃起来、用起来爽一点。”
赵老师:“没想到价格这玩艺这么神奇吧?虽然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但对消费的心理并不了解。这里面有学问呢,要不,要我们这些营销专家干什么?”
……
Tom?李:“现在有的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赵老师:“那也只是少数人、少数时候。千百年形成的观念,哪能一时半会就改变呢?咱们营销人,要争取在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普遍转变之前,充分地利用它,用好、用足。大家再看看路长全做的几个案例──”
案例1:曾经有一瓶8块钱的矿泉水,在即饮渠道花了很多力量销售,都卖不好。我分析完他的产品之后说,你这个产品不错,但是你定的价高不高,低不低,你干吗不把价格继续提高,卖它18块钱一瓶,在特殊渠道卖?这瓶水调整策略后,成了在机场、高级饭店等特殊渠道非常畅销的矿泉水,一年实现了10多亿元的销售。
案例2:一个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为了获得销售规模的迅速增长,将产品价格降到3块钱一瓶,销售不升反降。企业老板急着来问我什么原因。我问他:“让你去补肾,你会相信3块钱一瓶的东西能补肾吗?”消费者会想,3块钱怎么能做出一瓶好药来呢?他对你的产品质量产生了怀疑,你的产品价格下调的幅度超过了他能接受的心理底限。
第10课 价格高就是质量好(2)(2)
案例3:一个国际医药企业来找我们做咨询,拿着一盒强化男性功能的药问我:“这盒药,需要定多少钱的价格?”我说,“每颗定100元左右。”老外很惊讶地问我:“那一盒药岂不是要卖到1 000元了?”
我反问他:“有什么问题吗?”他们回答说:“我的药的成本很低呀,1 000元一盒是不是定的太高了?”
我回答:“我知道你们产品的成本很低,一粒药的成本不过几块钱,如果你们原先定的计划10元一粒,消费者会想:10元钱的药能够解决问题吗?他会怀疑你的药的功能和品质。我们调研过消费者,很多男人会想,80~100元一粒的药可能是最好的药,没有100元,怎么能解决问题呢?”事实上,在男性功能药里面,卖得最好的恰恰是那些中高价位的产品。
看完这几条案例,Tom?李深有感触:“受教育啊!那种撅着屁股捡硬币的活,我们再也不能干了。回去之后,立马跟老板建议,涨价!”
赵老师:“营销的技巧千条万条,抵不上定价这一条。营销人要是把价格提不起来,那是废物!”
“依我看,无非是为了自己获得暴利,利用消费者的偏见,忽悠人嘛!”范总不服气地说。
“暴利有什么不好?除了你范总经理,哪个企业、哪个人不想暴利?”赵老师停了一下,换了一个平静的口气说,“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暴利,企业也有苦衷。你看那个眼镜店,把一幅眼镜的价格降到了30元,顾客反而不买,能怪企业开高价吗?”
见范总没反应,赵老师又说:“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请大学把讲义翻到第44页──”
我国医药的“降死价”现象
1997~2007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对药品降价达24次,涉及药品近2 000种,降价金额500多亿元,降价范围广、频率高、力度大。但每次发布药品降价名单后,名单上的大部分药品都会“消失”。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种新的药品便会“面世”,成分与此前“消失”的药品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换汤不换药,却可以走出国家限定降价的药品名单,进入高价药的行列。
这个怪现象的过程是: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降价压缩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空间,降价药品就失去了对医院、医生的吸引力,难免被打入“冷宫”;其次,每家制药企业都有很多个药品代理商,当药品的价格被降低后,代理商没有多少利润可图,就会逼着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再次,当企业觉得产品利润所剩无几时,便设法改名称、换包装,新瓶装旧酒。
赵老师:“看清楚了吧?你别看一个产品的价格高、利润高,那不是哪一个人能独吞的。有时候给产品定高价,也是迫不得已的──你的价格低了,给中间商、零售商的利润就低,人家给你卖的积极性也低。更严重的,你的产品根本进入不了销售渠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