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自传:独自上场》第22章


我说我只觉得场地太大了,没有办法去适应。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场地,已经完全不知道在场上应该如何去做了。
我想见多识广的记者当时可能在心中暗笑了。他们接着问我:“那你打算怎么适应呢?”
我说:我只能慢慢适应,比赛场次多了,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自然而然就适应了。
这次澳网之旅就这样结束了。我安慰自己,不管怎样,也是走近了大满贯,看到了自己和世界顶尖选手的差距。
有趣的是,2011年我再进澳网,也经历了好多中心场地的比赛,赛前我也去中心场地训练过几次。旧地重游,我忽然发现,这场地并不大啊!那时怎么会觉得它那么大呢?
也许场地始终没有变,变化的,是人的心。也许是这几年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结果吧。
在澳网的比赛结束后,我又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公开赛。在退役前,我基本是打ITF的小比赛,退役两年又复出后,我反而找到了感觉,开始持续打WTA的比赛,成绩稳中有升。那似乎是我最顺风顺水的一个时期了,在体内沉默了两年的欲望忽然苏醒,虽然此刻我还没进入国际网坛的核心,但那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是看得见的。
那段时间,我进步很快,在葡萄牙的埃斯托利尔巡回赛上击败了名将萨芬娜,打进决赛;在联合会杯世界二组附加赛上,我取得了包括击败斯莱伯尼克在内的两场单打胜利;在多伦多顶级赛上,我击败当时世界排名18的扬科维奇成功晋级,这是我第一次战胜TOP20的球员。慢慢地我发现,我也能打败一些世界顶级的球员,自信心随之水涨船高。
2005年8月下旬,我第一次出征美网正赛,美网也是四大公开赛之一,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对大满贯的中心球场也不再畏惧了。
遗憾的是这次比赛签运不佳,首轮就遇到了当时的世界头号种子达文波特。这位美国老将在家乡本土作战时骁勇异常,我也摆脱了澳网时的青涩,拼得十分卖力。尽管最后以两个4∶6输掉了比赛,但我对自己的表现基本是满意的。
我对美国有一种亲切感,也许是少年时代曾来学习过10个月的原因,听周围人说大大咧咧的美语,耳朵很舒服。美国虽然没有欧洲城市那种经历过岁月沧桑沉淀出的美感,但它很热闹,这是一个年轻而热闹的国家。
美网的阿瑟·阿什万人球场是四大公开赛里最大的中心场地。
打比赛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个场地很大了——不是澳网中心场地那种印象上的“大”,这个场地的面积确实大得异乎寻常。有一次央视五套采访,我们站在中心场地最上面一个平台上聊天,这是我第一次站到这个场地的平台上,往下一看,真有点没拧Q胧拥募钦吒嫠呶椅税脖#行某〉厣厦嬗芯鸦魇帧J锤鼍鸦魇智狈诔〉刂芪В胂牖故峭θ萌撕姑沽⒌摹?br /> 美网的球场离机场很近,有噪声。但在比赛期间,机场会保证两周左右的时间,让飞机从其他路线绕行过去,以免影响球员比赛发挥。我打球很怕吵,但并不讨厌飞机的声音。我在得克萨斯的网校学习时,球场上也时常有飞机飞过,当时我还会幻想这也许就是国航的飞机,我坐上它,就能一路飞回武汉去,因此听到这种熟悉的噪声时,我并不觉得烦躁,它就像我少年时埋藏在美网场地上的一个小小的秘密。
14 炮轰风波
很快“李娜炮轰国家队机制”的新闻就变成了大字标题,在报纸和网络上不断被转载,在转载中又被不断地夸大和引申。我从没有伤害过谁,也不想伤害谁,我只想安安生生地打我的球、过我的日子、做我的李娜。可是一夜之间,我就变成了“全民公敌”。
美网结束后,我回国为全运会作准备。在这期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困扰和伤害,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百口莫辩的委屈,被曲解误读的气愤,被悔恨和痛苦吞噬的难眠之夜。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就是案板上那条任人宰割的鱼,无力地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2005年10月,以卫冕冠军身份出战全运会的李娜却在女单半决赛上,完败给国家队队友彭帅,赛后李娜炮轰国家队的体制,引发舆论大地震。当时网管中心主任公开批评李娜,并表示李娜绝不可能代表中国出战北京奥运会。”
这段报道,我看了无数遍,但每次看到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觉得我的血液都要凝固了。
怎么会这样?
我知道我是个直肠子,嘴不把门,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情绪也是来得快去得快。这种性格如果是你喜欢的人,你可以说是“心直口快”;如果是你不喜欢的,你可以说是“缺心眼儿”。我就是这么一个心直口快的缺心眼儿。对我来说,掩饰自己的情绪是最困难的任务,这也是早几年我在比赛中时常崩盘、大赛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
当时输了球的我心情十分沮丧,记者问我在国家队训练的感觉如何,我就实话实说:“我觉得国家队各项措施不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的训练。”这确实是我在训练中体验到的不足,我只是如实地说了出来,这些话登上了报纸后忽然变得那么暧昧,那么富有暗示性和火药味。“炮轰”,还“大地震”。我只是一个打球的小女生,既不是超人也不是金刚,我哪儿有那么大的威力?
很快“李娜炮轰国家队机制”的新闻就变成了大字标题,在报纸和网络上不断被转载,在转载中又被不断地夸大和引申。我从没有伤害过谁,也不想伤害谁,我只想安安生生地打我的球、过我的日子、做我的李娜。可是一夜之间,我就变成了“全民公敌”。
记者拿着报纸去问孙主任:“李娜说国家队的机制不好!您怎么看?”
这不是故意挑拨么?
在这个报道见报后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我记不清了),孙主任针对这个报道说了她的想法。记者立刻又拿来给我看了。
我很难受,但我不敢说话了。
一句话经过了三个人以上的转述,它多半会变成另一句话。
老实说我很反感记者们来回传话的行为,生生把一件事情说成了另一件事情。同时也对部分记者产生了畏惧,他们太厉害了,挖好了坑,等你来跳。当着你面一直顺着你说,等到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时,他们忽然又在报上拿出了另一套理论,这让我觉得很可怕,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这件事可以说给我和孙主任都带了很大的困扰。孙主任为了我一时的口舌之快承担了很大压力,我也被自己的快嘴害得头痛不已。我是个直来直去的人,从来不善于和领导沟通,出了这事以后,我觉得给孙主任带来了麻烦,更不好意思去找她谈话了。
我从来不会找人理论,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可是有些事情,是我无从证明的。
丹麦的莫滕森教练曾经对媒体说:“(2011年法网后)李娜成为巨星了,但成为巨星,一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事实上,用不着成为巨星,我就已经付出了代价。名声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你时时刻刻为它付出代价。
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告诫自己在媒体面前少说话,偶尔开口,也是字斟句酌,跟姜山商量又商量的结果。
我觉得我怎么说都是错,真话也错,假话也错,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但事实证明,即使我不说话,媒体也会写“李娜情绪沮丧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这样的新闻。我真是苦闷到了极点。
其实之前每场赛事结束后,我都很愿意跟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有时我会说很多东西:今天正手没太打好,或是体力有些跟不上等等。只是这些跟打球有关的内容很少会得到关注。反而是打球之外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要我说了一句“我觉得训练有问题”,第二天体育版的头条就会是“李娜炮轰举国机制”。
我理解你们对举国机制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只是个球员。各位,高抬贵手好吗?
姜山那段时间也为我处理了不少事务,平时有他陪在我身边,教我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应对媒体。但新闻发布会那天,只有球员可以入场。他不能在身边提点我,我又是个见坑就跳的直肠子,最后把事情闹成这样,姜山也跟着受累不少。
每当情绪跌到谷底时,我都会想做点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来放松自己。比如,2001年广州全运会我和姜山的混双组合被强行拆开,我心情非常差,全运会结束后我就在自己身上文了一颗心和一朵玫瑰花。我这么做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图案的样子很好看,而且文身可以让我把心情从不愉快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