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艳女》第147章


全身心地关注着本村惟一的企业是倒闭还是生存。
在各村干部的讨论下,坚决保住茶场的存在。
不能将茶园土地分割给村民,在茶价一天不上升、一年不上升,都免收承包费。
重要的是将制好的茶叶,卖来供应茶场自身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再会打战的孙子,也绝对找不出第十四篇兵书来解决这类问题,原因多得不计其数。
没过几天,与红村背靠背的大山那边的建设茶场又宣布倒闭。
消息传过红村来,其震惊不亚于光荣茶场的倒闭。
因为,建设茶场向来是以小投资大收入而闻名的茶场。
其场长几天前遇上阿爸,还在说他的茶场永远不可能倒闭。
有了两家最大茶场的倒闭,按理,边城县政府就应该引起警觉。
但是,没有,一切都没有变。
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几家收购单位比去年同期收的茶叶多,利润也高。
公司、局里的职员都对政府的“关怀”无不津津乐道。
遇上政府的官员,就赞美他们领导有方,为国营职工当了父母官,办了实事。
然而,长年累月耕耘在茶山上的茶农们,就成了县政府“办实事”的牺牲品。
、这是虚招
这天,阿爸来县开发办找张明荣。
想让张明荣帮着出点救急的主意。
“你倒好,见茶市不好了就往开发办里调,这个官当起来舒服吗?”
张明荣还是那副老样子,不经不意地将脸抬得老高。
“我有先见之明,早就有预感边城茶市不会长久发展下去,因为边城人的落后愚笨早已深扎人心,一旦遇上好来头,就要搞破坏,我是小官,改变不了这个大势趋向,如果将来当了县长或县委书记,绝对大开城门,引进茶商。说老实话,当初农业局引进茶技师的时候,只想到了引进技术,却意外地引来一批有技术、又会做生意的人,所以边城茶市在几年间就发展了起来,局长调出后,好官就不多了。”
阿爸苦恼地说:“这批商人跑了,茶叶不景气,你认为要多久才能反弹?”
张明荣想了想说:“反弹不大可能,不过,一两年过后,茶价肯定要回升,但回升的高点不可能超过一百元的价码。”
阿爸叹息不止。
张明荣微微笑了一下:“老汉,有个办法可以解救,只是风险大。”
阿爸忙问:“什么办法?我保密!”
张明荣说:“找一个有点名望的人,召集现有未倒闭的茶场场长碰头,成立边城名优茶集团公司,就在边城亮牌收购茶叶,这是虚招。”
阿爸不解:“请讲明白一点?”
“名优茶集团公司的主要作用是抬高价格,而不是要收购茶叶来出境,茶叶的来源全都是茶场提供。所谓虚招,就是厂长们在暗处,每次送茶叶来卖都要传出风声,比其他收购点的价格高出几倍数,而暗中却是送茶叶来放在那儿不收钱,光做样子来看,迫使其他收购点一斤茶都收不到,然后逼他们提高价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茶场谋得生机,因为,现在的各大茶场都开始了机械化、规模化地生产,不再是土烘柜、做晒青茶那种原始作业就没有投资,现在不同了,有了大投入,就得稳住投入后的收入。”
阿爸问道:“他们知道这个名茶集团的茶叶没有资格出境,会不理不问我们,那不就是我们吃不了兜着走?”
张明荣不以为然地说:“风险就是在这里,关键就要看其他茶场的场长包得住这口气不,如果大家齐心尽力,硬把茶叶往集团里送,暂不收钱和茶叶,各自的茶叶记好标志,一两个月别的收购站可能不担心。但是,整整一年都不卖给他们,你想想看,他们还会坐而不闻吗?只要他们动起来,你们就立即抛售出去,他们如果一直不动,你们就稳起不理,谁都不明白名茶集团是谁在作后台,挂一个法人代表不太难吧?他们知道名茶集团在卖什么药吗?是个空架子也只有你们几家大茶场的头头们心里明白。”
阿爸又问道:“工商局、税务局会登记注册吗?”
张明荣说:“你们合伙在县内注册买卖,他们有什么权力不让注册?只要你们在街上找到了有点头面的人当法人代表,说不定到时还能在政府的手里谋到一纸特价通行证,大家的茶叶不就可以出境了吗?”
阿爸被张明荣吹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这样,我去联系各大茶场的头头,约好三天后到你家里密谈,如果成功的话,我双手赞成由你挂名当法人代表,你一向计谋多。”
、一向是老谋深算的人
张明荣忙摇手说:“我是国家干部,不能离开本职工作去搞虚设的公司。”
张明荣说得有点不称心。
忙改口说:“你召集来我家可以,大家有难,我愿意充当军师,若干法人代表的事情,等大家集齐了再说。”
阿爸用了两天的急奔游说时间,终于说服了全部十五家中大型茶场的场长。
但汉今不在其中,这是阿爸留下的一步后手棋子。
第三天的中午,十五名场长就像要面临打仗似的。
庄严得无一丝笑容,都在等待共同的生存机遇。
张明荣中午下班回家,见十五名场长那渴望的眼神,已经到了祈求的地步。
在家门外等着,便上前一一握手问好。
进客厅坐下后,场长们就七七八八地议论开来。
张明荣在阿爸的眼里,一向是老谋深算的人,又是相当通情达理的。
这个原先是基层干部的人,一步一步爬上了县开发办主任的位置。
他为这些场长们出谋划策也应属于他的份内事情,开发出路嘛。
阿爸帮着倒茶水散烟点火。
张明荣坐在正厅凳上说:“你们都是我过去的合作伙伴,看到大家现在的处境艰难,只好站起来参与谋求发展的讨论。先说断后不乱,参与集团的茶场必须要自愿,而且还要有能力办好对工人的说服工作,否则,这个虚设集团就不可能顶得过其他收购单位,弄得最后大家赔了夫人又折兵,哪个茶场出了纰漏,就得追究谁的责任,光荣茶场和建设茶场倒闭了。现在就是永山茶场和小园丁茶场最大,也就是龙头。李永山,你谈一谈你的想法?”
李永山说:“我个人认为,成立集团势在必行,否则,我的茶场也要倒闭,把价格抬高了再说集团存在的事,我有能力控制工人的情绪,至少把所有茶叶送进集团里来,放着茶的把握要看你老张的算计了。”
小园丁茶场的场长说:“你能有把握抬高价格,我赞成让你来当法人代表,事成之后,我相信各茶场少不了给你的好处。”
另外几个茶场都又反对这种冒大风险的做法,势必会造成政府下手,不就闹出一场笑话。
在这个问题上,张明荣也有点为难。
他怕的就是万一政府下手来过问,事情不好收场。
大竹葆茶场的场长说得更悬:“一旦事情败露,恐怕没有哪一个场长控制得住工人的大□□,这样不但没有挽救到茶场的命运,反而会加快所有茶场立即倒闭的可能,如果成了这种结局,就不单单一个笑话可以解释,而是大家成了边城茶市灭绝的罪人。”
张明荣苦思着问阿爸:“你手中有两个茶场,可算一个大户,有什么看法?”
阿爸就像上了刀山,无处落脚,进退两难。
“我只能讲两点。第一,按目前这种情况自生自灭,最终的结果还是倒闭,既然都在等待倒闭,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不太可能的事,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赌这一把。成功了,大家也就活出来了,失败了,就是该死的猪儿四脚朝天,由它。第二,不成立集团,但大家都要各自守好自己的每一斤茶叶不要随便卖,等待政府重新决策,这种办法虽然不冒风险,但是,等待出来的机会,也不会是什么可以救活大家的好机会,最多只能维持生存。我想,在边城境内买卖,多半不准出境,而未提到境内买卖的事情,如果,大家又回过头来,将名茶价格虚抬到二百多元钱一斤,炒青茶抬到七八元钱一斤,政府从什么地方找理由来控制我们?他们的目的是防止外漏。”
、微占了点上风
经过整整一个下午的商讨后,还是决定了虚设一个集团公司。
十五家茶场联名成为虚设股东,由张明荣牵头办理手续。
各茶场平均分摊开支,在边城正街的百货商场对面,租一间门面带库房来用作收购点。
请了两名“信得过单位”的收购员来坐阵。
半月时间没到,张明荣就同工商局的办证员交成了熟人。
加上私下送大礼,而且他是政府大院里的人,没有不买账的。
挂一挂羊头了事,他照常去上他的班。
公司一开张,就像模像样地收购茶叶。
喊出的收购价,足实让几家国营收购站吓了一大跳。
最差的茶叶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