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65章


?br />
其他还有逃亡的江洋大盗、不愿归顺“北朝”的南陈遗老遗少、沉船后流落到此的商人,甚至还有一些“倭寇”,总计数千人之多。
这些人占着几座偏远的海岛,自己也做些种植、渔猎的生产,但主要的“生产”,还是打家劫舍。
张镇周一到定海,知道这些情况,就打算剿灭这股海盗。不想他还没有动手,海盗们倒盯上了他的几条战船。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七月的一天。
张镇周正忙着视察新招的士兵,他的副手则忙于监督定海镇城防的营建,而朝廷拨给他的十几条新战船,还在遥远的南京建造。
几条战船停在港湾里,显得孤零零的。因为大多数的老兵都被抽去训练新兵了,战船上只有很少的一些士兵。
远处的海面上,许多大大小小的渔船在打渔,十几条渔船,慢慢驶近战船。
这样的场景实在很普通,并没有引起士兵的警觉。
渔船上,百余条口衔钢刀的精壮汉子,正悄悄潜入水中……
如果是夜里,船上也许会更警惕,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光天化日之下……
海盗们悄悄登上了三条战船,杀死船上的士兵,驾船而去,其他战船上的人发现,想要追赶,船上却又人手不足,而港湾外,有数以百计的海盗船在接应……
四十多个士兵被杀,三条战船被劫,让张镇周气得几乎吐血。
自己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却在这小河沟里翻了船。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半月后,一条大型商船在长江口外被劫,本来,海盗们是拿这种有着自卫能力的大船没有办法的,可是现在不同了,面对三条“军舰”,商船哪里有还手之力?
耻辱啊!
九月,张镇周调集其他五条战船出海,与海盗“决战”,虽然击沉了十余条海盗的小船,却没有办法打掉自己原来的几条战船,双方反倒势均力敌………海盗虽然只有三条战船,却还有几百条小船可以“打游击”。不仅如此,海盗趁张镇周的后方空虚,反而用近百条小船偷袭,劫去大批军械。
这些海盗,也是横行海上多年,论起水上功夫,比起张镇周的那些“新兵蛋子”,还要出色得多。
张镇周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转入守势,任由海盗横行。
就这样,一直到了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的三月。
长江口外,一支由二十多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在由北向南航行。
突然,三条海盗大船和近百条小船围了上来。
半年多,海盗们在海上横行无忌,越发胆大,起先还是抢落单的商船,以后商船不敢单独航行,往往结伴,起先还算奏效,但后来,海盗们连十几条船的大船队也敢抢了。
但是这一次,他们遇上麻烦了。
这是由南京的船厂建成的首批东海水师的新船。
为了接船,张镇周几乎唱起了“空城计”,他在定海的战船上,几乎全是新兵,大多数骨干老兵和一些训练较好的新兵,则由陆路赶到南京,不仅如此,早在去年秋天,周法尚就在北边的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为东海水师建了一个秘密的“训练营”,训练出一千多水手,又从北海水师调派了一百余名骨干,担任东海水师的中下级军官,也派到了南京。
所以,这支新船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战斗力。
海战的结果,海盗抢去的三条战船,击沉一艘,夺回两艘………虽然都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但修一修还是可以用的,其他小船被击沉三十余艘,击毙海盗两百余人,俘获三百余人,其余作鸟兽散。而东海水师只有两条战船受到轻微损伤。
当七天后,战船一路顺风地驶回定远镇,张镇周决定报仇雪耻了。
首先,他审讯了被俘的海盗,为了震慑海盗,几个“恶贯满盈”的头目被当场斩首,然后是利诱………投降者既往不咎,有功者给予封赏。
这样一来,上百的海盗立刻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
通过这些投降的海盗,张镇周很快摸清了海盗的情况:
舟山群岛的海盗,可以分作三股,一股最大的,是南陈一个将军的儿子曾四,有两千来人,盘踞在岱山岛,而官府控制的舟山主岛上,当地大户麻氏其实是与曾四勾结,为曾四通风报信;第二股首领是渔民出身的曹水伯,有一千来人,盘踞在大衢山岛;第三股是一个倭国人,手下有六百多人,不是倭寇就是江洋大盗,人数最少,却是最为凶残,盘踞在嵊泗。
以前,这三股海盗是各自为政,但是张镇周的官军进驻定海之后,三股势力便联合了起来。
除了舟山的海盗,南面属于永嘉郡外海的岛屿上,也有好几股海盗………活动在韭山、象山、南田一带的陈三平有五百来人;活动在台州、东麂、渔山一带的熊老黑有三百来人;活动在洞头、玉环一带的有散匪五六百人。
张镇周决定,先拿盘踞在嵊泗的倭寇开刀。
东海水师当时所有的二十五条战船全部出击,并从余杭、会稽的鹰扬郎将府征集一千人补入军中………听说打海盗,受海盗之苦的沿海百姓纷纷报名从军,一些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也提供了大笔钱财物资。只有受伤的四条战船和部分兵士留在定海看家。
四月初一,水师大举出击,数日后抵达了嵊泗海区。面对“泰山压顶”般的隋军水师,嵊泗海盗哪里有还手之力?很快,海盗几乎被肃清,只有一百多残余,投奔了另外两股。
而趁着水师主力出击,曾四率部偷袭定远镇,可是这一次,守军已经严加防范,张镇周在老巢留下了三百老兵、一千五百新兵和五百鹰扬府的士兵,曾四并没有能够捞到便宜。
就在曾四攻定远的功夫,张镇周回军攻大衢山,曹水伯归降。紧接着,舟山的官府拘拿了与海盗勾结的麻氏。曾四闻讯,领部欲劫掠舟山,张镇周的官军已经出现在舟山以北不远,其中一支“分舰队”,更拿下了空虚的岱山。
眼看无家可归,曾四的部下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向官军投降,其他一千来人跟着曾四向南逃跑。
曾四逃跑到象山一带,这里是陈三平的地盘,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股海盗发生了火并,到底是曾四势力更大,杀死陈三平,夺取了地盘,吞并了陈三平的大部分属下,还有一百来人逃去投奔了熊老黑。
第一百八十二章 发展金融业
大业二十三年五月,到嵩阳宫避暑。
嵩阳宫向来是“改革政策”出台的地方,今年也不例外。
这一次出台的,是“金融改革”………设立银行。
当然,当时并不叫银行,而叫银号。
中国很早就有银号,但是公元六二七年没有。
之所以设立银号,是因为商业发达了。
商业发达以后,商人就需要资金周转,于是就要借贷。
当时民间,盛行的是高利贷,一些有钱的权贵把钱放贷出去,利息有四五分(年息)之多,并且还要“利滚利”。后来朝廷虽然规定利息不得高于两成,但由于借贷都是民间行为,官府的限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你说官府规定一分五的利,对不起,没钱借。借贷者为了借到钱,只好默许更高的利息。
除了商人,普通百姓有时也要借贷,可是借贷比商人还难。
与此同时,由于这几年轻徭薄赋,经济发展,国家也做到了“藏富于民”,不少老百姓手上也有了余钱………虽然不多,但累积起来,当然也不少,却没有“投资”门路。要知道,借贷这一行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你要放高利贷,那要有势力有背景,否则,可能连本钱都拿不回来,而平贷(按官府鼓励的一分五也不错),放高利贷的可是会找麻烦………你这不是抢老子生意,坏老子规矩吗?
设立“银管司”(金融管理局),隶属民部,负责全国银号的管理。
官府在各道府郡县的治所设置“大隋官银局”(国家银行),以六厘到八厘(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依储期不同而异)的利息吸储,一分到一分二(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一十二,依借贷期不同而异)的利息放贷,但并非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借贷,必须有符合银管司规定的相应抵押;外国商人借贷,要有本国人士作保并提供抵押,利息高于同等的“国内贷款”一厘。
在农村的县、场、乡、屯,设立“大隋官农银局”(农业银行),储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