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44章


结果,拉勇和高句丽军损失了三千多人马,退回东部山区。
第一百六十一章 对高句丽的报复
九月二十四日,在哥勿前线的李密得到了右骁卫惨败,薛世雄、史祥阵亡的消息。
就在要不要回师新城的争论还在进行的时候,第二个消息又传来了:拉勇攻新城不克,败退。
拉勇败退固然是好消息,但更让李密安慰的,是新城部的百姓,大都站在了隋这边,至少是没有几个支持拉勇的。
李密决定,暂不回师,先打败哥勿的达木耳再说。
李密已经整顿了靺鞨军,使得他们可以协调一致而不是一盘散沙。加上隋军、突厥军、室韦军,已经在兵力上大大超过哥勿的敌军。
同时,李密已经请示朝廷,封达春哥勿都督,拉成新城都督。
因为拉成年幼,以其族叔(拉洛的堂弟)拉野、曲达氏首领,二夫人的哥哥曲达平、铁力特使,三夫人的堂兄的忽而三人共同辅助。新城组织起包括曲达氏在内的新军五千余人,东哥又从铁力增调千人支援自己的外甥。
至于右骁卫残部,则调回了辽西休整。
东北已经到了冬天。
而此时的高句丽,却无暇北顾了。
南方,黄海等地的隋军八千、新罗军两万、百济军两万展开了“冬季攻势”。
相比起北方,南线还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百济、新罗都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国土被高句丽占领着,收复失地,对两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高句丽不得不向南线派遣了六万主力,加上还有两万人被黑水牵制,北线一时无兵可援。
而隋军却调来一支主力军………阿史那叱吉的儿子、诚顺可汗阿史那达。
阿史那叱吉是让高句丽杀的。
按照大隋的行事风格,阿史那叱吉如果被抓,基本上也就是个囚禁,如果是归顺,多半还会给予优待,赏个有名无实的爵位软禁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掉脑袋啊!
阿史那达主动请缨,朝廷很快就答应了,只是因为路远,阿史那达的七千骑兵,到十月才到了新城。
而没有过几天,归义可汗阿史那钵苾奉旨领部众七千抵哥勿。
可以打了!
十月初九,李密等发起对达木耳的攻击,十五日,克哥勿城,达木耳………高句丽军损失六千余人,也退入山中,与拉勇等合兵。
接下来,该对叛军最后一击了。
李密却不这么想。
隋军主力和拉成、达春所部,封锁进山道路,不使一粒粮食、一件寒衣入山。
突厥、室韦、靺鞨、契丹等部及部分隋军,由南北两路攻入高句丽境内,不攻坚城,只掠村庄,断绝高句丽支援山中叛军的途径。
抢劫,是这些少数民族军队最擅长,也是最乐于做的。
所谓“知人善任”嘛。
另一方面,发动“政治攻势”,让新城、哥勿的老百姓劝山中叛军投诚。
十一月,山中数万高句丽军杀出。
山中没有粮,大冬天的,连兔子都不好打,再呆下去,数万大军不是冻死,也得饿死。
再说,现在敌人是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作为高句丽的军人,怎么可以无动于衷?
早知道你迟早得下山!
各路军马都得到指示:高句丽军出来,不要硬拼,沿路伏击,零敲碎打,让他们出去的可以,回来的不行。
李密已经摆下了口袋。
三千隋军步兵,一万突厥铁骑。
将近五万的高句丽军“很顺利”地突出了包围,虽然路上损失了千把人,但主力还在。
看来,敌军太分散了,给了高句丽军轻易突围的机会。
接下来,想找敌人“复仇”?当然,不过弟兄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先得找个地方填饱肚子!
附近的村子已经没有人了,东西已经被抢光了,人也跑光了。
于是大家伙向最近的一座城市开拔。
那还有六十里嘞,大家伙快点走吧!天黑就不好走了。
更何况,这六十里还是山路呢!
当行进出二十多里,高句丽军发觉不大对头了………附近的山丘上,似乎有什么人在跑动,而雪地里也有许多足迹。
李密的口袋。
严格算,这不能算是口袋,或者说,是有漏洞的口袋。
隋军只是占据了路旁的几个山丘,人数似乎也不是很多。
高句丽军决定攻击………杀开一条血路,这些隋军看来只不过是打阻击的。
五万对三千,高句丽军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隋军的优势,是地利。
更重要的,是强弩。
在雪地里向山坡上仰攻,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从山上射下的漫天箭雨。
一个时辰下来,高句丽军已经损失了六七千人,可百余米高的山头,却似乎依旧遥不可及。
不能再纠缠了!冲过去,不管山上的敌人了,道路毕竟还在,隋军虽然可以射死不少高句丽军,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冲出去的。
高句丽军放弃攻山,数万人拼死向外冲。
队形乱了!
要的就是队形散乱,步兵如果结阵,骑兵还是比较头痛的,突厥骑兵,毕竟只有一万。
但散乱无组织的步兵,只能任骑兵宰割。
高句丽军原本也有不少骑兵,可是当初退入山地,不少战马被遗弃了,困在山里没有食物,又有不少被宰杀了充饥,此时的高句丽军,几乎全是步兵。
天黑的时候,旷野终于恢复了宁静。
高句丽军阵亡一万七千,被俘和投降近两万,只有一万人左右突围了出去,四散而逃。
十一月初九,高句丽大捷。
第二天天明,数千高句丽败军到了高句丽那座边城的城门前。
守城的高句丽军不肯开门,惹得城外的高句丽军破口大骂:“敌军就要来了,你们再不开门,我们就攻城。”
战战兢兢的守城长官终于还是开了城,两边要是真的火并起来,不论谁胜谁输,自己都吃罪不起。
败军进了城,突然夺取城门,对城中不到一千的守军大开杀戒。
这些败军,却是隋军假冒的。
十一月十二日,李密退兵至边境,仍然对拉勇和达木耳所藏身的山地封锁包围。
在高句丽抓回的俘虏,有五万余人,其中大户数十户近千口,由隋军迁入内地安置,其他分赏参战诸军,不论突厥、契丹、奚、霫,还是靺鞨、室韦、黑水,包括新城、哥勿,大家依据出力大小,见者有份,至于财物、牲畜,更是谁抢的归谁。
此时,经过“政治攻势”,更重要的是山中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拉勇和达木耳的部下,三五成群下山投诚,有数千人之多,到十一月底,山中只有三千多叛军。
有将领要求入山搜剿,李密概不应允。
近十万大军云集,日子久了,军粮自然成了问题,一方面自各部调运,一方面,李密隔三差五派突厥骑兵或者契丹人到高句丽境内“征粮”。此时,高句丽正忙于南线作战,北线主力又损失数万,除了坚守辽东(襄平)等一些较大的城池,其余的只好都退到鸭绿江对岸,高句丽境内数百里,几成无人之境。
第一百六十二章 立储之议
这一年,天下称得上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都得到了丰收。
有句老话,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毕竟,很多百姓家里有了余粮,除去储存,都会拿一些销售,换取油盐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粮价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钱,跌至一石四五百钱。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粮价回升,江南粮价,一石六百钱,越北则越见价高,河北、北京,有一石七百钱,已与寻常年景相近。
官府大量收购粮食,一方面,稳定粮价,保障来年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朝廷已经在着手准备来年在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粮食正通过运河运往北京,再雇役运往辽西。河北、北京因为邻近辽西,转运便利,官府收购更多,粮价自然高些。
十月,朝中有官员上书,请求早日册立皇储。
起先,我并不为意,这几年,立储之议,屡有提起,都被我推搪过去。
但是这一次,却似乎大不相同。
三天后,数十名大臣上书,倡议立储,其中不乏杨义臣、魏征这样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
尚书右仆射萧瑀第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