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40章


品蛉耍噬铣璋⑽匏ゼ酢O鹿倩骨虢肌!?br />
“我军若是出击,被困又当如何?”
“将军,土人以数千之众,可谓倾巢而出,此战,正可一鼓荡之,流求南隅可平,再徐图北地,则将军之功,必可彰显于朝廷。”
张镇周沉吟片刻,道:“张某谢过朱大人,明日自会调派援军。”
终于派出援军了。
可这是怎样的一支援军?
汉军两百,闽越军三百,还有六百,居然是新收服的流求土人。
我的部队大多都在外面作战,或者监视土人,一时间也收不回来,还有许多生着病,就只有这么些了。
毕竟是有援军了,薛仁贵顾不上挑三拣四,领着这支一千来人的援军出发了。
路上又是十多天。
土人的援军早就到了,两千多人………除了看家的,也就只剩下这么多了。
两边已经又打了两仗,林那只剩下四百多人了。好在他们趁土人不备,拿下了一个山头,据险而守,土人一时间也奈何他们不得。
但是守了一个月,差不多弹尽粮绝了,山上能吃的东西,都叫林那他们吃得差不多了,再无援兵,眼看着不是战死,也得饿死。
幸好援军来了。
土人猝不及防,被薛仁贵打开一个缺口,两下会合,林那发现,凭着这些援军,根本不可能打败土人。
而土人很快就弄清了援军的实力,重新围了上来,把援军也困住了。
好在援军随身还带着些吃的,大家分分,还可以坚持十天左右。
十天以后怎么办?只能听天由命了。
三天后,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一百多名土人组成的“援军”突然反叛,杀死了二十几个隋军,然后投入了敌人一边。
要知道,不少土人其实和隋军是有仇的,只是迫于压力,才表面上归顺,内心却是并未降服,如今这个环境,正好反叛。
林那对剩下的两三百土人也不信任了,甚至打算把这些土人都干掉,还是薛仁贵将他劝住………现在这个时候,万不可把他们逼反,前面那些土人作乱,这些人并没有跟从,看来并非一伙的,以后小心提防也就是了。
剩下的土人,果然没有反………与那些人不同,他们都有妻儿还在隋军控制的地区,担心自己如果反叛,会给家人带来灾祸。
眼看着九天了,这几天,只是最初解围那天打过一次,隋军这边损失了百余人,土人也损失了四五百人,以后,两边一直在对峙。
时间,时间显然更有利于土人。
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政2
在派出薛仁贵的援军之后,张镇周展开了下一步的行动。
剩下的三千多隋军(包括闽越军在内),除了伤病,他只留下数百人由朱宽统带留守警戒,将两千五百人集结起来,又纠集了八百土人(抽调一千多土人之后,剩下的土人,想要造反也就很困难了,否则,以数百人留守,还是比较冒险的),亲自率领向南。
张镇周并不是去解林那的围。
那小子,让他再吃几天苦头吧。
现在,一个很好的时机摆在张镇周面前………土人主力都去打林那了,后方必定空虚。
事实的确如此,十个土人村寨,除了老人、女人和孩子,总共只有一千多土著战士。就是这些人,也属于土著战士中的“二流”。
就在土人主力围困林那的日子里,张镇周顺利地拿下了十个村社里的八个,差不多一天一个,包括阿来藏身的那个部落。
这一天,林那他们已经打算冒死突围了。
再呆下去,没有吃的,终归还是死路一条。
可是就在这时,他们突然发现,土人撤退了。
土人已经顾不上他们了,忙着赶回去救自己的老婆孩子。
张镇周领兵多年,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早已经派出探子打探。
结果,在一处险要的隘口,隋军五百人伏击土人主力。
隋军只有五百,而土人还有六千多人。
但是这一次,是隋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而五百隋军,更是张镇周的精锐,配备了连弩等利器。
结果,是土人一战损失七八百人,隋军却几乎毫发未损。
而张镇周领了一千多人,又从两翼包抄过来。
更要命的,是林那的千余人也从后面追了上来。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善也。
与林那不同,张镇周带的土人翻译,能和对方对上话。
能谈就好办了。
为了增强谈判的价码,张镇周还带来了几十个俘虏………都是首领们的老婆孩子。
你们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保障你们的生命安全,并且保证你们和家人继续生活下去。
那些老婆孩子们也在喊,告诉亲人隋军并没有在村寨里大开杀戒,烧杀抢掠。
土人们将信将疑,但是他们还能给有其他的选择吗?
第二天,张镇周向朝廷派出信使:一战收服土人十寨,连前计灭两寨,收二十寨,归降生番,男丁近一万口,女子约一万六千余口,童七千余口……
参与反叛的百余土人,为首的十余人被斩首,其他人暂予拘押,罚作苦役,未反和战死的人,则予以奖励。
隋军登陆的地方,大体是在今天台湾省西南部,台南的布袋港一带,林那修建了简单的城寨,平定了土人二十二社之后,控制了相当于今天的浊水溪以南、玉山以西的地区,张镇周找到了一座更加适合泊船的海湾………今台湾台南的安平港一带,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堡,两城一南一北,相互呼应。
但是林那并没有找到阿来,这小子跑得倒是很快,听说隋军主力攻占了土人老巢,一离开围攻林那的战场,就带着十几个亲信向东逃跑了。
向东,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今天的中央山脉,和更加蛮荒的深林。
你跑到哪里,我就要追到哪里!
林那再次向张镇周请兵:逆贼未擒,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希望将军拨给我一些人马,让我继续追捕阿来。
这一次,张镇周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拨给他一些人马,连上林那旧部,一共是一千闽越军、一百汉军,还有五百新收编的流求土人。
张镇周大大尝到了甜头,有林那打先锋,何乐不为?
再说,自己已经向朝廷请派援军,人手上应该不成问题。
而薛仁贵,继续做林那的副手,参与捉拿朝廷钦犯。
就在张镇周用兵流求的时候,朝中自然也不平静。
首先是五月底,老臣苏威以老病请辞,他已经七十多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个高龄。
我虽然加以挽留,但苏威一再请辞。
六月初一,我批准了他的辞呈。
苏威原任的尚书令一职空缺。
张须陀出任尚书左仆射,仍兼吏部尚书,吏部侍郎杨恭仁。
萧瑀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工部尚书,房玄龄任工部侍郎,兼谒者大夫(主管巡查、信访)。
杨义臣出任尚书右仆射,兼礼部尚书,礼部侍郎王珪。
韦云起调任刑部尚书,刑部左侍郎刘子翊,右侍郎窦威(此人系李渊的妻族亲戚)。
民部尚书窦建德,杜如晦出任民部侍郎兼理番司大夫。
李子雄接掌兵部尚书,屈突通调任兵部左侍郎,来护儿调任兵部右侍郎。
以上是尚书省人事。
虞世基任内史令,主管内史省,内史侍郎文彦博。
裴矩任纳言,主管门下省,裴蕴任散骑常侍。
以上便是大家通常所讲的三省六部。
魏征任御史台左都御史(御史台右都御史杨善会)。
左骁果将军沈光兼任卫尉卿(首都卫戍区司令),右骁果将军宇文成都兼任卫尉少卿。
太常卿(主管祭祀)杨玄感(太常少卿游元,我一直安排他做杨玄感的副手,杨玄感到哪他到哪)。
光禄卿(宫廷膳食)鱼具罗(光禄少卿王威)。
宗正卿(皇族事务)蔡王杨智积(宗正少卿滕王杨诜)。
太仆卿(主管畜牧)驸马宇文士及(太仆少卿高君雅),太仆少卿裴仁基。
大理卿(主管司法)贾务本,是追随张须陀平叛起家的,不是贵族出身(大理少卿戴胄)。
鸿胪卿(主管藩属外交)吐万绪(鸿胪少卿元弘嗣)。
司农卿(主管农业)虞世南(司农少卿唐祎)。
太府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