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第162章


撸隽颂嗣拧?br /> 临安城就这么大地方,新迁过来的几大家族,住得比在洛京的时候还要紧凑,排场也要小得多。出了府门,马车只走出几步远的距离,便能到现在的晏府了。
她让车夫在门口停了停,半晌后才道:“走吧。”
她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暂时设置的朝堂。
南迁的政权仍然颇为不稳,而今几大家族的代表时常在一起聚会磋商。她便是去等着下朝,接父亲一起回家的。
虽说路不远,可父亲自从来了临安,身体不太适应,一直比较虚弱。做为长女,她虽然不能像个儿子一样,在政事上为他分忧,起码相伴左右,多加照看还是能做到的。
马车刚到没一会儿,几个峨冠博带的中年男子陆陆续续从朱漆大门里出来,看到苏家的马车,虽没见着车上的人,也知道是谁,不由得纷纷对苏庭道:“苏兄有福啊,家中有一个这么孝顺的女儿。”
苏庭咳嗽两声,忙摆手道:“哪里哪里,我倒希望她没这么孝顺,早早离开我眼皮底下,嫁人才是。”
“哈哈,你看他这人,还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人打趣道。
众人哄笑告别,各自离去,苏庭缓步走到马车旁,在苏解语的亲自搀扶下上了车,叹道:“每天都劳烦你来一趟,确是不必,为父的身子骨还没弱到早上出个门,晚上就回不去家了的地步。”
“父亲说得哪里的话,兄长不在,兰姬做为家中年纪最长的孩儿,理应在父母膝下尽孝。先前擅自离京,让二老担心,就够自责的了,如今趁还能相伴,便让兰姬多做些事吧。”
苏解语温婉地说着,抬手递了个帕子给他。
苏庭接过来,却是没擦汗,而是摇头无奈地笑笑:“你这丫头啊……以为我却不知,你天天往这儿跑,也不光是为了尽孝的吧?”
说到这事儿,他觉得有些奇怪。
苏解语每次都亲自陪他来,接他走,除了担心他的身体,必然也有一层原因是想见晏云之的。他知道女儿家有些矜持,如今不比从前,桑祈和晏云之已经有婚约在身了。虽然桑祈现在人不在临安,大家也都知道,她才是晏云之未过门的妻子。自家女儿与晏云之本有旧日传闻,再频频主动与其相见,难免要被说闲话。
可体谅女儿的一片深情,他也曾以自己的名义,邀请晏云之到府上来做客。不料没人耳目的地方,女儿反倒一直回避,不肯露面了。
苏庭不解地问出了心中疑惑:“你和少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苏解语闻言微微一怔,抬眸笑道:“父亲想到哪里去了,女儿和少安之间能有什么事。您可别多想虑,女儿真的只是来接您的。”
言罢话锋一转,换了个话题,问:“不知今日诸位家长商议了何事?”
提到政事,苏庭便蹙了眉,太息一声:“唉,说来话长,卓文远的退兵,恐怕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此话怎讲?”苏解语问。
苏庭便将最近临安的状况同她说了个大概。
原来卓文远表面上是退兵了,只派军队驻守在白马河北岸,看似按兵不动,只做防御。可实际上,临安这边一有什么动作,对方总会十分警觉。
确切点说,首先临安城的北大门,也就是他们进城的时候走的那个桥是不能再打开了。一旦打开,有人从桥上过河,等待的就是对岸以擅闯边境为名的乱箭,这一点已经有先例为证。
对岸算是难以踏足,就连想上白马河,也只能从几个连通城内外水路的闸门坐小船出发,一次能通过的人员有限不说,也时刻被对方警惕地盯着,稍有异动,又会惹祸上身。
前日就有一支队伍,想趁夜色出发,只是去对岸的城池交易一些商品,结果还是至今未归,恐怕也以被对方擒获了。
南燕与齐国,表面看来井水不犯河水,实际上波涛暗涌。
现今的南燕,和当初被围困也没有什么分别,能做到自给自足已是勉强,若还叫嚷着要打到对岸,重夺江山,怕就是痴人说梦了。
尽管才过去数月,世家望族中已经有一种声音提议,要不干脆放弃打回洛京的想法,就留在临安算了。反正临安物产丰润,水土肥美,堪称天府。不去招惹齐国,过这安逸日子,有什么不好?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怕是越来越多。
苏解语听完,低眸沉思了片刻,问道:“那陛下……或者少安怎么说?”
新帝荣寻尚且年幼,无力主事,现在还在每天跟着师傅冯默勤学苦读,渴望能早日成长为真正的一国之君。
学习倒是认真,领悟力也不错,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朝中的事务,则全数由新丞相晏云之代为处理。
因此他的看法,大约就等于皇帝的看法。
苏庭沉默了一会儿,眉头蹙得更紧了,转头看着她,眸光暗暗,道:“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我觉得,晏云之好像也认同这种观点……”
苏解语一听,下意识地回了句:“不会吧?”
“唉,老夫也说不好。他的心思,谁能猜得透呢?”苏庭无力地摆摆手,道:“他没说要放弃,也没说要继续,总之今日又有人提起这事儿的时候,他根本没表态。许是我想多了吧。”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将军与尚书令真乃朝堂一景
苏解语淡淡一笑,当真觉着,定是父亲误会了什么。就算只为了桑祈,晏云之都不会安心待在临安城。
想到桑祈,她也不由得叹了一声,不知桑祈现在在洛京,过得怎么样呢?
故乡的晚春,不似临安这般多雾,却总是淅淅沥沥,下着缠绵的雨。
桑祈没撑伞,也没穿斗笠,施施然走在霏霏细雨里,一步一步沿御阶上行。
三三两两身着鸦色官袍的人群中,她华丽的绯色襦裙显得十分格格不入。好像一朵浓艳的芍药,在春雨中恣意开放,肆无忌惮地,让雨水将自己洗涤的更加鲜妍明丽,好教这漫山遍野的杂草野花都自惭形秽地低下头去。
周围的人见到她来,确实都低着头,不约而同地离得远了些。
有人忍不住对同行的人低语:“今天大将军又来上朝了。”
那人头疼地扶额:“是啊,这不尚书令也来了嘛。”边说边努努嘴,示意让他朝身后看。
只见隔着几道台阶,能看见人群最后有个撑着双鱼戏莲油纸伞的男子,雨滴在莲叶间叮咚作响。虽然被伞挡着,难见真容,从那颀长挺拔的身形和沉稳儒雅的步伐判断,也不难认出是顾平川。
二人匆匆瞥了他一眼,又相互对视,只无语地想着,今个儿的早朝,怕是又要十分漫长,能不能回家吃午饭都是个问题,心情也变得阴雨连绵起来。
桑祈倒是一脸怡然自得,轻轻松松地迈进大殿,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过会儿人到齐了,卓文远也进了殿,内侍嗓门嘹亮地宣布一声:“上朝。”
下面成列而立的文武百官,整整齐齐地躬身行了一礼。
桑祈也跟着行,动作却十分敷衍了事。
座上的帝王视线落在她身上,勾唇笑了笑,温声道:“众卿平身。”
而后等到众人又重新站好,开始上奏今日事宜的时候,身为尚书令的顾平川手持鱼须文竹板上前一步,要汇报自己的近期工作进展。
后面几排人中,不免有人控制不住地哆嗦了一下,暗自叫苦。
又开始了。
大将军和尚书令又要开始了。
只听顾平川刚说了一句,已责令手下官员将朝廷欲举行科举考试以选拔官员的意图,以张贴文书等形式告知各地百姓。
桑祈就轻咳一声,出言打断了他。
“敢问尚书令大人,这文书之上的内容如何撰写?要知道你想给平民百姓看,让他们都知道这科举制度的好处。可百姓们鲜少识字,怕是鸡同鸭讲,看也看不懂的呀。”
“在下的文书已经写得语义十分直白,若连这文书都看不懂,怕是也不在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选当中,文书本就不是给他们准备的。”顾平川目不斜视,答了一句。
桑祈佯装惊讶,蹙眉道:“看不懂字,就无权得知科举这码事,也不能参加了吗?我怎么记得,这和陛下的初衷不太相符呢?陛下可是希望,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通过勤学苦读,积累才学出人头地的机会。你这一说法,岂不是忤逆了陛下的意思?”
“所谓人人平等,在相应的教育没有跟上之前,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目前看来,第一届科举,这些还看不懂文书的人,必定是赶不上了。可随着县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