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异情》第8章


喀山是鞑靼共和国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左岸。青山环抱,江水如带,绿树成荫,名胜古迹甚多。喀山城中的克里姆林宫(不是莫斯科的)遗址群是一处华丽的建筑群遗址,它凝聚着几个世纪的建筑精华。在这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宽容和谐的基础之上的,成为喀山特有的文化。
喀山最主要的克里姆林大街的另一头座落着喀山国立大学。这个俄罗斯久负盛名的大学成立于1804年 11月5日,是俄罗斯继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三所大学。临近中午时,喀山国立大学门前广场上的广播响了,师生们自发地聚集在广播前。听到惊人的消息:法西斯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
国际政治系大三学员丽达与米沙从科学图书馆匆匆赶来,老远他们听到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激昂的声音:
“……强迫我们进行这场战争的是奴役法国人、捷克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西班牙人、挪威人、比利时人、丹麦人、荷兰人、希腊人和其他各国人民的嗜血成性的德国法西斯执政者。” 
“苏联政府现在表明它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我们英勇的陆军和海军以及苏维埃空军的大无畏的神鹰们,一定能光荣地履行他们对祖国、对苏维埃人民所应尽的天职,一定能给予侵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的人民不得不同傲慢自大、胆敢来犯的敌人交锋,这并不是第一次。当年我们的人民就曾发动卫国战争来回答拿破仑的‘远征’俄罗斯,而使拿破仑吃了败仗,落得败亡的下场。狂妄自大竟敢向我们国家发动新的‘远征’的希特勒,也必将落得同样的下场。红军和我们全体人民,必将为祖国、为荣誉、而再进行一次胜利的卫国战争。”
人们的脸因激动、惊愕而变了色:一些人变得通红,一些人脸色惨白。不久前,也就是这个莫洛托夫,还在广播里向在巴尔干取胜的德军致敬呢,现在,勇敢的战士一下子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德国法西斯,正张开血盆大口向苏联扑来,人们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丽达紧紧抓着米沙的胳膊,仿佛随时都会跌倒。
演讲刚刚结束,教堂的钟声响成一片。这钟声,宣告了和平时代的结束。从此以后,昨天的和平生活变成了遥远的回忆,仿佛成为上一个世纪的奢侈。学校里出现了不少军人,政治处与保卫处成了学校最忙碌的两人机构。同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丽达报名参军。由于她与米沙选修的外语是德语,很快从歼击营选拔到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格鲁乌。
格鲁乌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简称,是完全隶属于军方管制的情报机构,这一点和偏向于情报的“克格勃”有所不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8年,苏联红军于6月份组建了东方战线,下辖5个集团军,同一天,东方战线建立第一个登记部,统管情报工作;随后组成的一些新的战线又都组建了自己的登记部和自己的情报网。然而此时苏联已经有了克格勃的前身:“契卡”,当然,契卡也有自己的情报网,自然与部队的登记部发生了冲突。到了年底,各个战线的登记部都开始正常运转,但是唯独红军总参谋部没有自己的情报机构,于是在10月21日,列宁签署法令,成立“共和国野战参谋登记处”,这是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军事情报最高领导机关,也就是最早的格鲁乌。
两年后,列宁在错误的情报指导下进攻波兰,在华沙城下遭到了惨重失败。列宁决定整顿情报工作,扬?卡尔洛维奇?别尔津走马上任“登记部”。不久,别尔津对“登记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以组建情报局代替“登记部”。后来这个机构被称为红军参谋本部第二局,最后定名为总参谋部情报部,即“格鲁乌”。
一九三七年大清洗运动中,包括别尔津在内的大批红军情报部门人员被残酷的“清洗”,整个格鲁乌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所幸的是大批在国外工作的格鲁乌人员得以幸免,成为骨干。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军事情报重新得到苏共中央及军队的高度重视,斯大林亲自任命菲利普?戈利科夫前往欧洲和美国,疏通各种有利于苏联的情报通道,很快,格鲁乌遍在全球建立了颇有成效的情报网络。其中在欧洲主要是搜集各种军事情报,以利于展开军事行动,在美国则主要是搜集军工科学方面的信息,使源源不断的情报从全世界传送到格鲁乌总部。
整个二战期间,格鲁乌在全世界建立了几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是情报界视为样板的情报网:欧洲的特雷帕尔情报网、“红色乐队”情报网、“拉多”情报网;亚洲地区的左尔格情报网;美国的阿姆托格公司。 
特雷帕尔情报网在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和德国开展活动。准确的提供了德军即将入侵苏联的情报,尽管当时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在整个战争中,特雷帕尔情报网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德国、意大利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动态、数据和政策等情报,为战争的进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红色乐队”情报网主要在德国活动,有上百个成员,为首者是两个德国人。很多成员渗透到了德军的高级职位,因此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拉多”情报网设在中立国瑞士。“拉多”能够回答苏联关于具体的德国军事单位、德军将领和希特勒总部的询问,以及其他许多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往往在柏林有关的总部知道后不到24小时,莫斯科就能收到这些情报。 
1930年1月,理查德?左尔格以德国记者、自由撰稿人身份来到上海,开始了他3年的中国之行。他的真实身份是苏联红军总参四部特工,名义上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这里是他间谍生涯的第一站。在此期间,他与中共地下工作领导人周恩来见过面。从此以后,左尔格在远东从事了很多年情报工作,对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丽达受到为期三个月的侦察、通信、爆破、驾驶、跟踪与反跟踪等一系列特工训练,包括必要时以色相引诱。受到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老侦察员卡萨列夫中校的单独训练,有人说丽达对老师产生了好感。不过在严格的纪律下,即是有也是短暂的。
一九四一年十月中旬,德军已冲破莫扎伊斯克防线,莫斯科战役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丽达被编入一个十人侦察小组,他们穿着德军制服,丽达和一位女无线电话务员还女扮男装,携带7支波波斯冲锋枪; 3支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RGD33式手榴弹30枚和匕首,前往罗斯拉夫尔以北与当地游击队联系。在49集团军专门发动了一场小反攻后,他们趁机从塔鲁萨穿越战线,用剪刀剪断铁丝网,用汽油燃烧瓶消灭了一辆挡道的半履带装甲车,走了一天一夜,到达会合地点时,却不见游击队的踪迹。在森林旁,一支德军车队陷在泥坑里,发现这支突然从林中冒出的德军肩膀上扛着绳索便迎上来,准备借他们绳索一用,小分队误以为暴露了身份转身就跑,结果,那些先进武器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危急时刻,丽达爬上一棵大树,才捡回了一条命。
丽达在森林里转了两天,饥肠辘辘的她来到杜布纳,那里有个秘密联络点。她受命混入德军工事。这个任务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因为德军到处网罗老百姓去挖工事,她自荐到厨房,成为给德军做饭的乌克兰妇女卡留娜的助手。
第五节 丽 达(中上) '本章字数:1408 最新更新时间:20110809 03:20:22。0'
这天,哈罗德来到厨房,把一串玻璃珍珠项链挂到卡留娜的脖子上。乌克兰大婶高兴得象孩子一样跳起来,抱住哈罗德举了起来,笑声中二排长黑格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个金发女郎。
黑格把丽达介绍给了哈罗德与卡留娜,哈罗德的眼光在丽达身上打转,自言自语地喃喃:
“可惜我只有一付项链。”
“什么?”黑格不解其意,哈罗德很快回过神来,向丽达伸出手:
“我是二连连长哈罗德。欢迎您到二连来。”
丽达老练地握手,感觉这个貌似文质彬彬的英俊青年却有一只粗糙的手。她有点卖弄地歪斜着头,甜蜜地一笑:
“我早就见过你。”
她低头看了看哈罗德仍然握着的手,他有点难为情地放开了,静听下文。
丽达用左手搓着握痛的右手,继续说:
“我来到二连已经三天了,经常看见一个英俊的年轻军官在阵地上走来走去。当然,你不可能注意到一个微不足道的俄国女劳工。有一次我故意从你面前走过,你却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