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1333章


孔融闻言后面露喜色,不假思索道:“我朝新立,陛下大封群臣,满朝文武皆有封赏,为何我太学院出仕的武将均有封赏,而文官却无一受封?此举令微臣颇为费解,不知其中原由,还请陛下明示。”
此话一出,蔡邕、华佗和张机三人神色大变,纷纷对孔融摇头示意,暗示他这番话说得有些出格了,甚为不妥。奈何话已出口,再想反悔也为时已晚,于是他们三人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李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利的神色,一旦发现不对,就立刻出面替孔融求情。
与此同时,坐在堂下一味倾听却不发表意见的李玄和郭嘉二人,同样是闻声色变。孔融嘴上虽说是有事相求,实际上却是质问李利,为何对太学院出仕的学生区别对待,这是公然为自己的学生鸣不平啊。说得好听些,孔融这是想替学生们出头讨个说法;说得直白一点,他就是袒护自己的学生,公然出面给学生们讨要官职。这样以来,问题就严重了。孔融既是学院的老师和领导,还是李利麾下之臣,如此公然出面为自己的学生争名夺利,这岂是为师之道,岂是为臣之道?
最重要的是,眼下堂中的四位院长并不了解内情,根本不知道此次大封群臣之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其中就包括李利对晋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全面布局,只是眼下时机未到,有些事不宜公之于众,做得极其隐晦,说是半遮半掩亦不为过。可是他们不了解情况,并不代表李玄和郭嘉也不知情。恰恰相反,李玄、郭嘉以及其他六位军机大臣都是此事的参与者,如果说李利是始作俑者的话,那么他们八位军机大臣就是同谋,也是负责具体实施的执行者。
“文举公此言差矣。”果不其然,孔融的话音未落,李玄就立刻起身走到孔融面前,神色肃然道:“此次大封群臣乃是论功行赏,任何封赏均是有据可查,并非刻意偏袒,厚此薄彼。太学院的学生出仕之后大多下放到各郡县为属吏,治理地方郡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短则两三年、长则三年五载都不会出政绩,因此他们没有得到封赏亦在预料之中,并没有不妥之处。
相比之下,在军中出仕的学生随军征战,冲锋陷阵、浴血沙场,只要他们英勇作战,不惧生死,就能有所建树、积攒军功,由此获得封赏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也不存在厚此薄彼之说。是以文举公此话有失偏颇,听信学生们的一己之言,偏信偏听,不了解内情便贸然为学生鸣不平,实为不智。”
李玄贵为相国,又兼领吏部尚书,管的就是官帽子。因此孔融刚才那番话就等于公然对他发难,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遂毫不客气的予以反驳,言辞犀利,根本不顾及孔融的大儒身份和位比三公的崇高地位,直接指责孔融为学生出面讨要官职,难脱袒护包庇之嫌,有*份。
第224章 洛神出世
伴随“嗵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寂静的养心殿随之动起来,十余名宫女来往穿梭于宫殿之中,赶在陛下踏进宫门之前做好一切。
片刻工夫,宫殿里再度恢复平静,一名身姿靓丽的内侍女官挥手屏退宫女,独自跪坐在御案旁边煮茶,静候出宫巡视的陛下归来。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宫殿里煮茶,沸腾的茶水“咕嘟咕嘟”作响,随着热气缓缓升腾、飘散,宫殿里充斥着清香的气息,闻之令人心旷神怡,见之令人心情愉悦,将烦恼和忧愁全都抛却。她是专管养心殿的女官,只要李利在宫里,她就在养心殿里侍弄煮茶,随时恭候李利的到来。这是近几年里一成不变的规律,她的存在似乎只为等候李利,为他煮茶,给他一个停下脚步歇息的空间。
她的身份很特殊,整个皇宫都可以随意走动,无论是长乐正殿还是内府后院,她都不受限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人阻拦,还可以随意支配各个宫殿里的侍女和禁卫,地位超然。
原本她可以得到更加丰厚的封赏,成为晋国第一位正式受封的女官,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推掉封赏,只求能够长期待在养心殿里。这样的要求曾一度让皇帝李利很为难,奈何内府上下一致同意,共同举荐她出任养心殿主事,于是皇帝也无法拒绝,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高兴就好。
不多时,出宫视察的李利大步流星地走进殿门,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相国李玄、卫将军郭嘉、中常侍李儒、右将军诸葛亮和长安尹陈宫等五位当朝重臣。
乍见这些人进来,这位身姿靓丽的女官并未立即起身上前行礼。依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俨然视若无睹。直到李利走近之后,她才起身迎上去。欠身施礼,却并不言语。随即动作娴熟地走到李利面前,解下他的裘皮大氅,抱在怀里,遂躬身退到一旁。而李利似乎早已习惯了她的存在,仅是微微颔首而已,没有额外表示,这时被女官屏退的宫女再次现身,奉上温热的毛巾为李利净手。
随着宫女们快步离去。李利在御案后坐下,靓丽女官跪坐在他身边,斟上一杯热茶,递到他手里,遂坐在一旁静默不语。堂下自有宫女为李玄等五人奉茶,而他们见到女官之后纷纷揖手施礼,而后方才落座。
这一套无声的礼仪,如果让不明内情之人见了一定会感觉很奇怪,堂堂六部尚书和位比三公的将军为何要向一个内侍女官施礼,而她却摆出高姿态。甚是傲慢,俨然故作矜持。可是李玄和郭嘉等人早就习惯了这种特殊的见面方式,早已见怪不怪。或者説他们同李利一样默认了她的存在,并且将她视作内廷十几位娘娘之中的一份子,身份尊贵,地位超然。
她就是甄宓,甄氏张蔼的掌上明珠。自从张蔼跟随李利之后,她就跟着母亲一起住进内府,那年她刚满十周岁,不经意间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早已过了及笄之龄。平日里帮助母亲打理内府名下产业,天资聪慧。乖巧喜人,加之又生得花容月貌。深得李欣、滇无瑕等人的喜爱,説是宠爱丝毫不为过。
由于甄宓打xiao就爱缠着李利,她的母亲张蔼跟随李利多年却没有生养,显然是对未来心怀顾虑,或者説有着长远考虑。而今张蔼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全身心投入到打理内府名下产业之中,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果李利不主动找她,甚至很少和李利单独相处。并且,在不久前的赐封内府妻妾之时,张蔼不在封赏之列。这并不是李利不愿意给她名份,而是她坚决推辞,于是她没有接受嫔妃的名分,转而成为内府总管,正式接管皇室名下产业,地位之高、权柄之大不逊于任何一位贵妃。此外,张蔼还担任宗正府内事监,相当于宗正府主事,而宗正李傕不过是挂名而已,并不参与具体管理事宜。这是李利对她的变相补偿。
同样作为补偿,李利有意敕封甄宓为晋国第一位有正式名号的公主,却遭到张蔼母女俩和一众妻妾的一致发对。由此封赏甄宓之事便不了了之,权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实际上李利知道众女的心意,也知道甄宓一直就没把他当成继父,从十几岁开始就黏着他,除了她的母亲张蔼之外,对李欣等女从来都是以姐姐相称;真正是人xiao鬼大,身体还没长成呢,但心智却不次于成年人。但是李利一直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儿,一直对甄宓宠爱有加,有的只是经年累月中积累的亲情,却没有男女之情,从不逾越雷池半步。
怎奈甄宓一天天长大,而且越长越漂亮,越来越动人,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更何况,她现在已然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放眼天下,像她这么大还没嫁人的少女实在是屈指可数。闲暇之时,李利都替她发愁,可她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一dian不着急;只要李利一提起她的婚事,她就急眼了,毫无形象地冲上来与李利厮斗一番,打得李利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这让李利对她一dian办法没有,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自己高兴就好。
然而不管甄宓心里想什么,李利都没有非分之念。他可以接受姐妹花,也可以和众多妻妾大被同眠,却不能接受母女两代大xiao通吃的荒唐之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有底线,毫无原则的处世方式断不可取,至少李利目前还做不到。
此外,登基大典之后,李利明显感到自己越来越孤独,正在朝着孤家寡人的方向发展。作为帝王,他所做的每件事都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无限巩固统治地位;其二,打压家族势力,摒弃个人私利,为黎明百姓谋福祉。説是两个目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同一目的:巩固统治。
正是因为身份和地位的转变,无形中让李利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