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第19章


最后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两个案例讲完了,有人会说我有点晕菜,神经性贪食症是吃完了吐,神经性厌食症也是吃完了吐,两个病好像没区别吧?
怎么没区别?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实际上,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限制饮食型,这种类型的患者主要是限制卡路里的摄入,就是我们说的节食,或者干脆不吃;一种是“暴食—清除”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占了整个神经性厌食症人群的一半之多,也正是这种类型的神经性厌食症容易跟神经性贪食症搞混。
“暴食—清除”型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摄入的食物量相对较少一点,就是不会像神经性贪食症那样一口气吃下去那么多。但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清除行为会更加频繁,比如吐的次数更多,或者上厕所腹泻的次数更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逆差,你知道的,入不敷出,体重就有可能下降到有生命危险的地步。因此能否成功地减轻体重是两者重要区别之一。
此外还要指出一个误区,就是神经性厌食症从字面上来看有“厌食”二字,通常给人感觉是患者的食欲有问题,不爱吃东西。但事实上,患者的食欲是正常的,不吃东西不是不爱吃,而是自己控制着不去吃。这样就又引出了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另一点重要区别,那就是动机问题!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对体重的增加有一种病态的恐惧,并对进食问题失去了控制。
但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于这种失去控制(吃得越来越少或者吃得少吐得多)倍感自豪,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对这种失去控制(吃得多吐得多)感到羞耻。
一个是喜悦,一个是愤懑,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巨大的驱动力,加之恐惧情绪的推波助澜,进食障碍患者们的病情可以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永远不会对其体重减轻的程度感到满意,如果过了一天还保持原来的体重或者有任何增加,这就如同面临灭顶之灾,不知会引起患者多大的恐慌、焦虑和抑郁。
因此神经性厌食症的另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内心对身体形象的扭曲!
他们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在别人眼中的患者是一个憔悴的、生病的、饿得半死不活的虚弱的人,但在患者眼里,却没有这些感受,有的只是觉得身上的哪些部位,比如说胳膊、腿或者是肚子应该再减去几千克。也正因为这种扭曲的观念,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们很少主动求医,一般是迫于家人或者朋友的压力才选择治疗。
至此,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概念就全部明了了,如上所述的三条:
①能否成功地减轻体重是两者重要区别之一。
②两者行为的动机不同。
③都存在对身体形象扭曲的认知。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有一样东西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们共有的明显特征,也是禁食程度的一个客观的躯体标志,那就是:闭经!
有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排卵及月经两者与体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在医学上的体征还包括皮肤干燥,头发和指甲脆而易碎,对寒冷敏感,不能忍受低温。神经性贪食症中的呕吐过度会引发电解质紊乱和心肾疾病,这在神经性厌食症中同样会出现。
最后我想说,神经性厌食症没有神经性贪食症那么普遍,但是一旦患上它,会比神经性贪食症更容易转化成慢性的,对治疗的反应也更差。
写厌食症这段期间,我一直在听同一首歌: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作为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的插曲,它已经被载入了奥斯卡百年金曲。
而这首名曲的演唱者——凯伦·卡朋特(Karen Carpenters)就是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凯伦·卡朋特最负盛名的是她那略带忧郁的中音,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整个美国都为她的嗓音倾倒(现在我也为它倾倒)。凯伦和她的哥哥理查德·卡朋特(Richard Carpenters)的歌曲Close To You(《靠近你》)和Top Of The World(《世界之巅)》到现在为止都在传唱不衰(确实好听)。卡朋特兄妹演唱组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有佳作问世。所以看上去凯伦的生活应该是那样无忧无虑,幸福满足。这也让很多人,包括她的家人在内,很难理解她后来是怎么和神经性厌食症扯上关系的。
事情还要从她的青少年时期说起。
那时,卡朋特兄妹二人的音乐才华便已开始展露端倪。他们以哥哥创作妹妹演唱的形式出道,很快便在音乐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唱片《靠近你》获得大卖!但是成功的光环下凯伦却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那便是身材。从17岁的65kg到23岁的54kg,她一直试图摆脱那个在母亲眼里根本无法改变的具有“家族特征”的宽大体型,尽管事实上她还是做得不错的。
说起凯伦的母亲,那就来讲讲她的家庭吧。
凯伦的母亲是个非常强势的人,使得凯伦仿佛永远都不能与之抗衡,并且妈妈实际上偏爱哥哥更多。相比母亲在家庭中的主宰地位,凯伦的父亲就是个可爱的妻管严了,老婆说站直我绝对不敢弯腿。
在西方国家,孩子长到一定岁数就可以从大家庭中搬出去独立了,但凯伦的母亲却不允许她这么做:你即使搬走了也要住在附近,这样我才好掌控你的一举一动。
除此之外,凯伦想从母亲那儿得到一点赞美,是不可能的,母亲会说你哥哥做得更好;想从母亲那儿得到一点点肢体上的关爱,比如说亲吻拥抱什么的,也是不可能的,凯伦妈妈做得比我们东方人还含蓄。
在所有这些的影响下,凯伦觉得自己生来便在哥哥之下,没有吸引力,超重,永远比别人矮一头。事实也是这样的,尽管凯伦极其渴望来自父母的爱和认可,但他们却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哥哥及他的事业上。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盛名之下必有强压。随着事业的一路攀升,凯伦变得越发地强迫和追求完美,青少年时对身材的困扰此时被拿出来无限放大。在阅读了八卦报纸上对其体重苛刻的评价后,她开始节食。
想准确确定何时患上神经性厌食症是困难的,因为凯伦一路来都或轻或重地在控制着自己的饮食。直到24岁那年,她的家人第一次注意到凯伦在家中进餐时不吃东西,体重不断下降,肋骨都从衣服里凸显出来。
对此,凯伦自己却认为这一切都好极了,随后她还学会了与周围的人斗智斗勇:“我都跟你们说过多少遍我已经不节食了,我没有任何问题。”外出用餐时她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都来尝尝我的,多吃点。”这样就可以通过每个人尝一部分自己的食物把它们分光来避免进食。除了这些,她开始每天花数小时的时间做大量剧烈的运动来消耗热量。
到了26岁时,凯伦常常感到精疲力竭,有时不得不卧床休息,因此错过了很多彩排和演出,干脆退出歌坛。因为节食造成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她开始不断生病。除了对泻药成瘾外,还开始摄入大量的甲状腺素药物——大家知道甲状腺激素能消耗身体热量燃烧脂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甲亢患者非常能吃但人却仍然很瘦的缘故。
最后,孤独绝望、缺少关爱的凯伦在经历了几段心理治疗,走完了几段坎坷路途后,于1983年2月4日因大量服药引起的心脏衰竭离我们而去,终年32岁。
该对进食障碍的成因做个总结了!我搬来了在解释病因中经常出现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因素兄弟。
第一个,社会因素:
要说啊,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目前为止确诊的心理障碍中与社会文化相关性最强的!是什么驱使年轻人进入一种半饥饿和自我清除(呕吐等)的惩罚性游戏中呢?不说别的,打开电视与电脑,各种减肥广告和诸多诸如“不瘦就去死”的呼喊扑面而来,外加很多明星的以身作则。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你无法自控地在当今审美标准的大河中随波逐流,倘若想不干,压力顿时倍儿大。
所以许多处于竞争社会的中上等阶层的年轻女性认为:自我价值、幸福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形的各项测量分数,以及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实际上,它们真的与个人的幸福以及成功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种必须变瘦的社会强加于你的愿望会直接促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