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23章


拇示涫浅鲎浴痘暇恍衅贰贰白怨橐婪穑痹钢谏褰獯蟮溃⑽奚闲摹!痹缤矶家谎O衷谖颐撬目嗡斜臼枪诺滤嗟模谌菔屎嫌诘笔痹谝黄鸸残薜拇笾冢舛杂谖颐亲约盒扪〔磺〉保坎磺〉本鸵拚8菔裁葱拚空攵晕颐堑拿±葱拚蚩嗡卸杂谖颐遣庞写罄妗0葩阋彩侨绱恕H绻焯彀葩悖幕故遣磺寰唬嫡喜坏荒芟乖谠龀ぁ>透〕砸┮谎绻庑┮┯孟氯ブ竺挥惺盏叫Ч〉娜司偷酶辖艋桓鲆缴硗饣淮Ψ讲哦浴K芯葩闶侵挝颐堑男牟。挝颐堑姆衬眨裘挥行В鸵敕椒ǘ灾巍K韵牧泳邮克嗟摹侗ν跞菱恪罚绕鹌渌惚靖鹾嫌谙衷谥谏囊话忝。钗蛔邢缚纯淳拖茫锩嫘矶辔木浣驳氖俏颐窍智暗牟⊥础R虼嗽缤砜嗡幸葑约翰⊥蠢囱《ā?br /> 图书馆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课诵,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这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希望自己能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所以“天”不是指天地、天神,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也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也。
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没有登科第的福报、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运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常数,现在再造的是变数。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云谷禅师非常具体的指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性’,就从这里改。由此可知,在外面改、外面求,则是云谷讲的‘内外双失’。现在有人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莫不内外两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实还是命里有的,依然还是个常数,不是变数。
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到处宣扬,受人赞叹,果报就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德积不住。做好事没有人知道,很好;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罪业恶报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里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毁谤而不甘心,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是善报。做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什么好人好事……,现前都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积,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你自己这一生所造的善业,当然你自己享受。佛经里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这一生修的,来世得果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居士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到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衍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衍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能推算得出来的。但是云谷禅师讲的超越数量,它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它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所以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
尤注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缘”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着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它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云谷禅师问了凡:“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能转过来的。
尤注说:“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这是超空间。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
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尤注说:“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生出来了。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⑶修福积德超越宿命
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然后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是认真的照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