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11章


‘心月孤圆朗中天’,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将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教人修行的次第,千万不可疏忽。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开悟,就是把顺序弄错了;所以路走不通,越走越艰难,到后来多少同修们,连信心都丧失了!原因就是没有按照祖师指导的顺序修学。换句话说,我们将纲目颠倒了,乱了头绪。印祖在此地,把我们向来修学的毛病给我们点破,并指出古德修学得以成就的一条道路来让我们走。
‘从泛至切’,‘泛’是泛泛;整句表示慢慢走上切实。
‘从疏至亲’,‘疏’是疏远;‘亲’是亲切。这是一定的次序,不容忽视。
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说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讲错了,错认“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万物的道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毕竟是少数人,这样说起来,成圣成贤只有少数人有分,那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希望了!佛在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所以祖师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物”是物欲。要能懂得这个讲法,就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见得圣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他们才有分,不认识字的人也有分——没有念过书的同样可以做圣做贤,可以成佛作祖。
假如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是过去一般人解释‘格物’的说法——格物致知而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照这个讲法,只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还不行,还得要‘遍游天下’,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人可以够得上格物致知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误会,这种说法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并不是圣人说的。圣人的意思,这个‘格’确确实实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欲,我们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中自生智慧。
诸位读《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对忍大师讲:“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心里面生智慧。他为什么生智慧呢?就是他将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离相离念,心地清净——,所以他心里生智慧。我们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现前,就是被物欲所盖覆住了。物欲盖得愈多,向外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欲盖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无论透的智慧多少,我们都是为物欲所障碍了,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皆不例外。到什么时候物欲(贪瞋痴)才真正从心地里面断除?就是世间的万法,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你都能“一尘不染”;佛菩萨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动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格物的功夫到家。为什么呢?本性里面的真智慧,毫无障碍地透出来。
‘纯厚天资’,就是佛经讲的“善根深厚”。《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定要深厚(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心地纯厚,这种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辩聪要容易得多;对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些人比世间那些有学问、博学多闻、行万里路的,反而来得快,来得踏实,绝不是没有分。这是印祖从反面给我们说的。
四、深明因果?止恶修善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这里也说了一些毛病,我们细心观察这些毛病,确实是很多。‘穷’是追寻究竟,直穷到底之意。这就是对于理论的探讨,应当要追根究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一定要彻底的明了——,这是有智慧的人。‘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这里提出两种人,一种人对于理性没有深究,一种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两种人,我们要是跟他谈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讲到佛性,讲到佛法,他往往不敢承当;以为那是佛菩萨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么能做到!‘高推圣境’,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认为不行了,认为自己做不到了,这是‘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尤注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此处所说的大人,可以解释为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尘”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是贪瞋痴,是烦恼。五欲六尘一执着,心里面就产生欲望,就不清净,心地就为其染污。“大人”是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物相有没有?物相(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功夫要自己做,要在这里面训练不染着,不染就是不起心动念,此地比喻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多大的小孩呢?两三个月的小孩,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叫“婴儿行”。诸位顾名思义,就可以体会到,怎样修菩萨行呢?看那婴孩,你就学他。他不会说话,也不会攀缘,他对于一切境界的好丑,都不起分别心,这就叫“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我们那一个没有呢?我们个个都是从这儿来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龄稍微大一点,赤子之心就丧失了;那是佛心,真正叫清净心,丧失了!
‘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尤注说得好:“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缘?多众自疑,竟忘却本来面目。”这两句话有责备、感叹的意思在。可见我们本来不是凡夫,本来不是愚人,就是因为‘高推圣境’,以为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弃!这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甘心当凡夫,甘心情愿做个愚痴人,所以不肯奋发,因此随波逐流,‘遵循从事’。我们看现前多数人,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当然是凡夫。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呢!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报应通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果报现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这种情形多的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果报,这叫“生报”;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事理说得非常透彻。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编辑成书,书名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但是这两本书的分量都相当大,单是《法苑珠林》就有一百卷,差不多等于《华严经疏钞》;《经律异相》有五十卷,内容都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
“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业有善、有恶、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缘熟时至”。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也许同学们要问,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