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10章


谴游薹直鹦纳隼吹摹?br /> 佛经确实是智慧,真智慧。我们现在念佛经,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那就是我们仍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所以把佛经也变成世智辩聪了;不但不会开智慧,也开不了悟,成就不了。我们的心清净了,用无分别心来读经、来听经,一看就开悟了。换一句话说,那些开悟的人,会用功的人,我们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样,而用心则全不一样。人家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八十万句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一个罪业。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效果不一样?人家是以无分别心、真心念的;我们是攀缘心、分别心、杂乱心、希求心,悭吝心、乱七八糟的心在念,怎么会一样呢?当然不相同。如果有人问学佛有什么秘诀?很简单,秘诀就是:“于一切法当中无心。”在一切法里有心就不行,你一分一毫也入不进去。
我们细看佛菩萨日常生活形式与我们没有什么分别,《金刚经》表现的尤其明白。释迦牟尼佛发起般若大经,是在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发起。我们那一个人那一天不穿衣?那一天不吃饭?人家穿衣、吃饭,是证无上菩提;我们穿衣、吃饭,是造生死根本。那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说明了事是一样,心不一样;他穿衣、吃饭没有心,我们穿衣吃饭有心。穿一件衣服,要讲究什么质料?什么样式?吃饭要适合口味,要挑挑拣拣的,这就是生死根本。
诸位想想看,我们穿衣、吃饭是不是攀缘?佛菩萨穿衣、吃饭是随缘。古德说得好:“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怎样是造新殃?攀缘就造新殃,随缘就不造新殃。所以大家要时常记住,十大愿王之“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修行必须依真智慧(明)为总纲,下面的细目,一一都是以智慧为根本,这就是佛法。如果没有真智慧作总纲,则所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世间法。
若是依真实慧随缘,一一法皆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佛法,待人接物也是佛法。若用攀缘心,则天天念经、拜佛、弘法利生都是世间法,都是生死根本。用攀缘心弘法利生,依然是生死根本,确实是生死根本,只在人天里修一点痴福而已。
此处所讲的句句真实。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用随缘,而不用攀缘,则你行的就是“菩萨道”,修的就是“无上菩提”,即是古人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法法攀缘,则一切法皆非佛法。祖师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深,希望我们能依照《了凡四训》来修行,事相上要照这样做;再用随缘的心,那就是行菩萨道,《了凡四训》变成无上醍醐。本来是世间的福报,结果变成出世间无漏的福报,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明为总纲’非常的重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行的别目。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
这些功夫有深浅,有次第、有目的,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恢复我们的明德。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
我们的‘意’为什么不诚?‘心’为什么不得其正?就是面对五欲六尘,我们做不了主,被它牵着走了。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是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自己没有一点自由,身不由己,为境所转,所以意不能诚,心也不得其正!还是刚才一句老话,心离不开攀缘,所以心被境界牵着走,作不了主宰。随缘就作得了主,不被境界牵着走,在万物当中自己作主,这才是“诚意、正心”。见到好的吃,就想把它得到,心就被贪欲境界牵着走;见到好玩的,也想得到,心被好玩的境界牵着走,心那里会有诚!那里会有正呢!甚至于此地有一部很好的经书,我们看了很喜欢,也想得到,这心被佛经牵着走了,心还是不诚,还是不正。为什么呢?佛经还是一物。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要是欢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顶礼膜拜;你还是博地凡夫,被释迦牟尼佛的幻相牵着鼻子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家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道理在那里?就在不被他牵着走,心里头一尘不染;要是动一念,“佛来我斩他,魔来我斩他”,还是被牵着走。既然碍不了事的时候,你斩他干什么?动一念就是攀缘。
请细细想想这个味道。我们还想真正学佛,真正培养自己圆顿的根性,要从那里修练起呢?要从万境上不动心练起。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像《楞严经》所谓的“用根不用识”。根不会用,用识也不妨,不要用心所。我用心王不用心所,这也就很了不起,那跟明心见性,就隔一张纸而已,很接近。可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性不会用,心王也不会用,心所当家。展开《百法明门》,五十一个心所当了家,五十一个心所作主宰,所以是处处攀缘、时时攀缘、念念攀缘,无时无刻不在那里造罪业。那一天才能离得了轮回!那一天才能得到解脱呢!纵然是修福,未必是真福!怎么说不是真福呢?我们对于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罪?实在是分不清楚。往往把罪当做福,把恶当做善,把邪当做正,自己搞不清楚,还以为做了很多好事。这是愚痴,这是无明。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外面邪教很多,拜神、拜鬼的也叫菩萨。有些庙祝来找你化缘——土地菩萨像坏了,请你发发心来修补,来修庙。你出了财力,以为做了一桩功德,殊不知那是邪神、邪鬼,你出钱帮助他作怪,他造作罪业,他是主犯你是从犯。这是邪正、是非不明。《楞严经》说得尤其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讲我们佛门里面邪正不分、善恶不辨。佛门以外我们容易辨别,佛门里面不容易辨别。要是没有智慧,没有明德,往往自己以为修很多功德与福报;将来报尽之时,到阎王老子那里,一算帐都是罪业,自己还不肯承认,几时才能觉悟呢!所以这一段特别注重在智慧上,是教我们转世间有漏的福报,而成就出世无漏的福德。无漏福德是无量无边,有漏的福报很有限。这是印祖在序文里大慈大悲,开导我们学袁了凡,要把心境转过来,把世间福转变为出世间无量的大福,这是祖师这篇序文立意之所在。
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
断恶修善的方法,祖师开导我们以“明”为总纲,明就是“智慧”。修学无上菩提,如果智慧不能现前,再好的方法,还是免不了盲修瞎练。菩萨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其馀的五度——从“布施”到“禅定”,皆是人天有漏福报。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要成佛作祖,而其结果还是在人天两道享福,这就是自己路子走错了,所以说是盲修瞎练。
假使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求人天福报,般若智慧就不会现前;福报能不能得到呢?也未必能得到。我们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也许就明白了。原因就在我们凡夫对邪正、善恶、是非,很难辨别,而人天福报是要断恶修善才能得到。我们经常自己以为修的是善,断的是恶,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断的是善,修的是恶——,将来的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在序文里面皆是指导我们智慧第一。为什么呢?明为总纲。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修身、齐家,这一套是方法。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把物欲格除。换句话说,要做的第一桩事,也就是修行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先在境界里面学“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将自己的贪、瞋、痴、慢断除,这就是‘格物’——要从心地格除物欲——,只要你做到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透出来,透出一分就很难得。为什么呢?这一分是真智慧。从此以后,有智慧作为我们修证无上菩提的基础,一切的修为皆得其正,如此怎么会不成就呢!所以祖师在这里引用古人两句话教导我们,这两句偈是:
‘慧风扫荡障云尽’,‘障’就是五欲六尘障碍自性智慧德能,好像云彩障碍阳光。智慧比喻大风;风把云彩吹走,就没有障碍了。这说明智慧一透出来,障碍就没有了。
‘心月孤圆朗中天’,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将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