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3章


且谰墒怯朴品悍海缯饫锼驳摹骄咦魇ブ摹!健峭饺唬赣行模挥腥プ觥N颐窍氤煞稹⑾氤善腥沼眯男胁⒉幌穹鹌腥南敕ǎ涝妒歉鐾搿?br /> 前面说修圣贤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成佛作祖难不难呢?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三年)前,如今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地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去做,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盖覆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蒙蔽去掉,我们的明德就恢复光明了。
下面是教给我们明明德的方法。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瞋、痴、妄念。尤注为“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
‘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令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尤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是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这里再细说功夫与学问的方法。‘倘’之一字是假设,假设人欲之物,如果不能极力地格除——拿佛法来讲,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地放下。这确实是很难,有人对钱财放得下,对名位放不下;有些人名放得下,利又放不下。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总有一两样放不下的。世间法放下了,出世法也要放下;极力格除,除到干干净净。
《楞严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说得相当精辟。空、不空如来藏,都是给我们讲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我们彻底放下,因清净心中一法不立。要真正做到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此处讲的‘极力格除’,格除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一物不存,一法不立。这时真如本性里的般若智慧、光明就现前了,本有真知就透出来了。真正的智慧是我们本有的,不是外面求来的,像明镜一样,明镜的光明不是外面来的,是它自己本来有的。镜子上面的灰尘盖得很厚,失去照的作用,只要把灰尘去掉,便恢复它“照”的作用。“能照”是镜子本来的,并不是我们给它的。聪明智慧是本来具有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高。心愈净、愈定,智慧就愈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看一个人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个人绝对没有智慧。世出世间法是一样的,办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的。什么境界现前,他都能如如不动,这样的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事情一临头,心里就慌乱,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器。我们要开智慧,就要从定境中下手。所以我们要是不能够极力格除物欲,本有的真知没办法现前,亦难彻底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有一分格致的功夫,智慧就透一分;有十分的功夫,就透十分的智慧。智慧的显现,就以我们格致功夫的深浅而定。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句话也就是教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期不断觉照,就是使觉照的功夫不要间断。为什么呢?觉照的功夫一间断,无明就起来,烦恼就现前。我们觉照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无明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好像霜露一样,觉照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霜露就溶化了,烟消云散了。可见得这觉照的功夫,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
‘常起觉照’,重要是在‘常’字。偶尔的觉照我们也有,就是不能保持‘常’这个字。其实觉照的功夫,在我们现在的人来讲,有五分钟、十分钟,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自己想想,在一天当中,有没有五分钟、十分钟的觉照?恐怕从早到晚,一刹那也没有。但我们听经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点,在认真听讲的时候,会有一点觉照的功夫。但是离开讲堂以后就又忘掉了,功夫又提不起来。如果不常常听经、看经的人,单单烧香拜佛,恐怕一生当中,难得有几次觉照现前。失去觉照的现象,就是‘违理情想’。‘理’就是指前面的‘诚’与‘明’、“真心不二”之理,也就是《楞严》所讲的“相妄性真”之理,《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违背这个理,一定是落到情识一端去了。‘情想’起来就是分别执着,这时候就是“识”作主了。理是“性”,情是“识”。换句话说,转本性成阿赖耶识,成为情想。转真如本性成阿赖耶识,就是“转圣作狂”了,这是大大的颠倒。祖师在这里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觉照功夫,‘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要常有违理情想,连暂时有这个现象,也不可以。由此我们可体会得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深意。“念”就是违理情想,我们不要怕,怕的是没有觉照。只要有觉照,违理情想立刻就烟消云散,常住真心就立刻又恢复光明。
“如此则庶乎处暗室无亏,履平地若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这是尤注举几个例子,说我们心安理得。也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虽处暗室也不做亏心事,因为我们的心地永远是清净光明的。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见。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这几句话,对我们修行人作用太大了。我们为什么被境界转呢?所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不会修。印光祖师在这里,才传授我们看家的本事。首先叫我们‘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心要虚、要明,‘洞彻’两个字是形容虚明的。心里不能有一物,也就是不能有牵挂,不可以有执着。为什么不可以有呢?因为真心里本来没有。凡是心里有牵挂、有分别、有执着,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这些。我们要觉悟,心里有牵挂,就要想到这错了。妄心在用事,就要认识这是妄心,不是自己的真心。
‘如镜当台’,心好像明镜一样。‘随境映现’,随着外面的境界映照。古人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人,我们称作胡人。外国人走到镜子的前面,镜子就现一个外国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