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第8章


罾锓治觯馄涫等圆皇侵占康模ɡ险诵抡艘黄鹚悖杂谖幕绲乃枷牖炻液筒惶富樱敲蠖⒍笈性硕闹饕颉? 。
〃批红〃、〃批胡〃的飓风,迅速席卷全国。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大学,并未因〃山高皇帝远〃而享受〃豁免权〃。
1954年12月29日,云南大学副校长李广田在校刊上发表《从〈红楼梦〉问题开始,深入开展对于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向全校师生发出〃开火〃的号召:〃虽然论争是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开始,但其范围决不限于《红楼梦》和俞平伯,这乃是整个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唯物主义对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开火,为了使火力集中,为了通过对于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反动言论的批判使斗争得以深入而获全胜,故"斗争的火力不能不对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头子胡适"。〃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在这种形势下,刘文典连沉默都没机会了。1954年12月,云大中文系先后三次举行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有关批评《〈红楼梦〉研究》的文件,并进行座谈。作为系里资格最老的教授,刘文典必须作表态性的发言。如今已无法知晓刘文典当时坐在会场中的心境了,面对周围开向胡适的炮火,他是否会想起当初与胡适交往的点点滴滴?他该是同仇敌忾,还是虚与委蛇?
终于轮到他发言了。他像往常一样,稍稍坐直了一些,不慌不忙点上一根烟,微微张开眼,看了看四周,用略带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开起了头:
谁都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向社会主义前进的国家,我们的文艺理论和一切研究学问的方法都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这本是天经地义的、毫无问题的。
简单地〃唱了一番高调〃后,他深深吸了一口香烟,话锋一转:
但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并不如此简单,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得到完全的胜利。我们政治上、军事上的敌人现在是跑到台湾岛上去了,解放大军一发动指日就可以消灭得了。但是思想上的敌人却顽强的盘踞在我们的脑子里,要想彻底肃清不是那么容易,但就《红楼梦》这一部书的研究说,毛主席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距今已有十几年,而全国解放已有五年了,才由李希凡、蓝翎两位同志发现了它的根本错误,可见我们大家思想上麻痹到什么程度。这也就说明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并没有真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而是让资本主义的思想在脑子里安然不动的盘踞着。
就我个人而言,这情形不只是中国有,就是在苏联也还难免。在语言学方面,几十年来都崇奉马尔为权威,对他的说法也没有看出错误,一直到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的论文发表出来,才像太阳出山一样把马尔的这一座冰山融化了。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残余思想是如何的顽强,而随时提高警惕,加强政治学习又是如何重要。
紧接着,刘文典谈到了自己对于这一场批判运动的看法。和座谈会上其他老师指名道姓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头子胡适〃骂个狗血喷头不同,他只是大而化之将矛头对准了包括自己在内的〃研究古典文学的人〃:
我看这一次运动既不是专对俞平伯这个人,而是一场思想斗争,尤其是要对每个人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因为研究文学的人,尤其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年纪一般都较大,谁也不敢说自己脑子里没有资本主义唯心论的残余渣滓。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不例外,因为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学来的那一套多少总带有些毒素;不过我们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身上带的细菌最多,中毒也最深罢了。
我常常说,古典文学好比一条牛,我们要吃牛肉、喝牛奶,吸取牛肉和牛奶的滋养料,来强壮自己,建立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也就是说,要〃撷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这件事〃谈何容易〃。牛肉里可能有寄生虫,牛奶里也可能会有许多的结核菌,何况我们自己就是带菌者,或者竟是害着传染病的人,稍微大意,就会把毒素散布给学生。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固然不会有意去毒害青年,但是,我们都是从旧社会来的,我们自己的杀菌消毒工作做得不完全,就会贻害无穷的。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在一个主旨为〃批判胡适〃的大会上,这个发言显然有点〃顾左右而言他〃了,通篇讲话竟然连〃胡适〃这个名字都没出现一次!当然,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说,他要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姿态。于是,在发言的最后,他说道:
思想上的消毒杀菌工作,说难是千难万难,只要你自己知道是患病人、带菌者,肯去治病,不〃讳疾忌医〃,这里就有一剂百发百中的灵丹妙药,那就是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是摧毁唯心论的炸药,马列主义好比是太阳,它一出来,什么妖魔鬼怪都完了,什么细菌都可以消灭。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太阳光有晒不到晒不透的地方,就是细菌毒素隐藏的处所,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的深处。这个地方的消毒杀菌工作颇不容易,要我们忍得痛苦,舍得刮骨开刀才行,所以我说这是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而且我也愿意尽最大努力参加到这一斗争中去,和大家一齐向反动思想进行斗争,和大家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那么,在接下来如火如荼的〃批判胡适〃的大潮中,刘文典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据他的一位年轻同事后来写文章说,凡是系里举行的批判学习大会,刘文典一般都参加,但是很少发言。别人讲话,他要么装着记录,要么闭眼休息。
到1957年时,刘文典自己也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大肆批判,当时就有人揭出他的一条〃罪状〃:系里组织开批判会,他竟然〃靠在沙发上睡大觉〃!
注 释
1 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96页。
2 易竹贤:《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4版,第175页。
3 刘文典:《刘文典全集》(一),第7页。
4 刘平章主编:《刘文典传闻轶事》,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59页。
5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36页。
6 胡明:《胡适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932页。
7 孙玉明:《红学:195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76页。
第二部分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第八章 痛斥蒋介石
1928年,是刘文典人生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刘文典凭借为《新青年》撰稿、校勘《淮南子》、翻译生物学著作等诸方面的努力,在国内学术界逐渐积累起一定的声名,但与其他学界名人相比,并无特别突出之处。而到了这一年,历史将他推向一所高等学府实际负责人的舞台,在面对权贵势力时,他那富有个性的回应让世人更深地体会到了人格独立的魅力。
仅仅因为这一点,他便从无数学界名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特别的〃这一个〃。实际上,从顶撞蒋介石的那一刻开始,刘文典的名字便已注定被写进中国的教育史、思想史乃至人权史。
〃难产〃终结者
世间的事情,惊变往往出于偶然。
北大是中国高等学府的突出代表,荟萃着大量不同领域的精英人物。年轻的刘文典尽管很早就做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淮南鸿烈集解》,还翻译了一些国外学者的书籍,但并没有引起校方特别的注意。
进校数年,刘文典的薪水一直没有提升,而一些比他后到学校的教师甚至已走在他的前面。这让一向自负的刘文典很是郁闷,生活也困难到了极点,〃除身上所穿衣服外,所有的东西尽入质库,房东下令逐客,煤米都尽,凄惨之情,笔难尽述〃。如此艰难状况之下,刘文典想到了〃跳槽〃。
茫茫尘世,出路何在?刘文典想到了胡适,这位老大哥一直很关心他的生活,曾经多次给予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援助、精神鼓舞。考虑再三,刘文典决定写一封信给胡适,讲述内心的苦闷,并希望胡适能够帮他物色一个好的出路:〃你的门路很广的,凡是书局、报馆,都把你的一言看得九鼎般重,务请你替典想想法子,典虽然不才,译书、编书、做文章,以及报馆的编辑都还干得来,薪水也不奢望,只要有现在的半数就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