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城市》第32章


轨青年”。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待周遭世界的态度:他们讨厌、反感甚至仇恨这个世
界。这样的背景也决定了他们对待文身的态度,他们迫切地需要用一个特殊的符号
来向一个普遍不友好的社会发出信息,来寻找他们的同类,处于亚文化圈、反主流
文化圈中的同类。他们的深度在于既不会像某个年过三十但依旧风姿妖娆的时尚女
人以眉骨上的文眉来阿谀身外的世界,也不会像那些混迹于边高城中的新新人类以
一张贴纸来显示自己对文身的认同并且显示自己那一份不亚于罗德曼式的“酷”。
他们将文身当作一个暗号,当做茫茫人海中相互认同相互默契相互沟通的暗号,有
了这样的一个暗号,他们方能在这个充满敌意充满藐视的世界安顿自己紧张的灵魂。
“我知道,我是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的,换句话说,我也不需要这样的接纳。
这个狗屁世界对我来说一文不值。我有我自己的社会,这个社会里有着的都是像我
这样的人。”小K这样对我说道,那片刻,他似乎不经意地向我撩起他的袖管,我看
见在他的小手臂上清晰地文着一条蓝青色的蜥蜴。他的眼神里有着的是和他十七岁
年纪不相称的阴沉沉的目光。
就这样,文身这个举动对他们意味的决不是一种惊世骇俗的审美观念,更不是
愉悦身外世界的一种浅薄时尚,当他们在自己肉身的某一部分刻下一条狰狞的蛇、
一头阴鸷的鹰或者一只凶险的编幅,他们同时表达的是自己那一份愤怒,那一份与
世隔绝的下意识,在内心深处,他们期待的是一个能够满足他们欲望、激情、疯狂
的黑色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们将扮演一个真正的“凯撒大帝”般的角色,他们能
放任一切、主宰一切。
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如果我们麻木不仁的话,那么,未来社会中最具
有破坏性的力量或许便是在此刻生成,届时,这个社会将会收获到一朵种植在今日
“文身”之地上的罂粟花。
文身:时尚男女的撒娇信号
他们以“文身”这种特殊的身体语言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间,在表象上,他
们和酷爱文身的越轨青年十分相象,而其实他们与越轨青年完全不同,他们。
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注意到我在叙述他们的文身时特地加上的双引号,我的意
思是,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各自的自然之躯上刻下神秘、诡异、阴郁、暖昧的各式图
案,从而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社会心理。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在自己的身上粘上各种
各样的文身贴纸(这种贴纸既然可以随时粘上当然也可以随时撕下),他们用文身
贴纸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一,但这些意思却同一地不会百多少深度。
现在让我对他们稍作描述。
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时期或者最多是前青春期;他们的文化程度(以
学历为例)一般也不会大于大专更不用说本科和研究生了,换言之,社会的熔炉还
未来得及将他们的心灵熔炼得冷酷无比,而较为低下的学历又让他们解脱掉了文化
的紧张,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审美的指向上和越轨青年趋同。然而,他们短暂的人
生经历是一清二白的,他们对生活、对自我、对社会的态度是健康明朗的,这些特
点决定性地将他们与越轨青年区别开来了。
当他们惊奇地目睹着越轨青年身上林林总总的文身图案时,那些泛青的、稀奇
古怪的图案深刻地烙在了他们的脑膜中,但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图案背后对人生、对
社会的仇恨心理也一同深刻地烙在了自己的心灵上。在审美的意义上,也只是在审
美的意义上他们接受着文身这个概念。生活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景观新
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系统,这种刺激已令他们显出了审美的疲劳。古怪
甚至变态的文身却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激动,想象自己或白皙或土黄的肌肤上出现
各种各样的变化,令他们十分陶醉,他们不将由此而变得更特殊、更性感因而更有
魅力吗?此外,时尚的吸引力也令他们奔文身而去,当他们认为(也许是误认为)
文身是这个世纪末时期掀起的又一个时髦浪潮时,出于他们一以贯之的心理,他们
是不会也不甘被这个浪潮甩开在一边的。在这座城市中,我们不是许多次地看见了
他们这种奋不顾身的形象吗?
他们挑选了文身贴纸,那些价位不值一提,图案为恐龙、蝙蝠、蜥蜴、蝴蝶、
眼镜蛇等等的文身贴纸。他们无需像越轨青年那样真的在自己的肉体上刻下一些什
么,从而将一种真实的同时也是阴暗的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肢体上,从而发泄愤世嫉
俗的破坏性心理。对他们而言,时尚本就是一种来去无踪、转瞬即逝的东西,城市
中的审美也潮起潮落、昨是今非,即贴即撕的文身贴纸恰好对应了他们这种“什么
都只是玩上一把”的集体心理。
令我们深感兴趣的是,玩文身贴纸的时尚青年有意无意地消解了在“文身”这
条城市暗流里涌动的那些危险和阴郁的东西,他们将越轨青年赋予文身的威胁意味
弃之一边,将一个本质上是畸零人对社会的愤怒暗号转换成了时尚青年对时代的撒
娇信号,自始至终发出着世俗、平庸甚至不免十分肉麻的信息:瞧瞧,我的身子是
多么妖艳,我的美是多么奇异和与众不同。
这样,城市斑澜着这些由义身贴纸包装起来的男女肉身,这些肉身说明的只是
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的城市时髦,那里面不包含一丁点社会紧张度,而这种让会紧
张度有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章
?新人群批评: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比“朋克”无聊的“家伙”
这一次我将带领读者来认识他们,那些比“朋克”远远要来得无聊的“家伙”。
在98年夏季的大街上,他们神气活现地向你晃悠而来,他们的外在标识是如此
地明显,以至于你一眼便能将他们与城市的另外一些时尚男女作出区分。他们的头
上一般而言总是一派五光十色,不是染着十黄的颜色,便是染着栗子的色彩,总之
与汉民族应有的发色完全不相干。他们的耳朵上则总是戴着两个耳环,其质地有金
有银,款式有俗有雅,那架势与传统的城市男人亦大相径庭。就发式而言,他们中
有人呈现出板刷头的强硬,有人则呈现出鸟窝般的混乱。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在他们
脖子以下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身黑色的衣服紧裹着他们的身子(他们的胸大肌在
黑色的T恤背后常常隐隐透出),再往下我们则看见他们的双脚往往套着一双后跟极
高的黑皮鞋。暂时,我还很少看到他们的手臂上烙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图案,但是,
我和人们一起看见了披挂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闪闪泛光的金属挂件。这便是我们在这
一个夏季看见的那些与“朋克”似乎很有些关联的人们,然而,他们真的与我们熟
悉的“朋克们”有所关联吗?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六十、七十年代,那些被西方社会叫做“朋
克”的人们与街头流氓们有着截然的不同,在他们稀奇古怪的服饰、斑驳陆离的发
型和惊世骇俗的行为背后,有着的是他们对一个高压、专制、单向度社会的愤怒,
有着的是他们对一种毫无创造力、自由度的既成体制的抗议,他们在表象上与主流
社会的格格不入,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在内心中决不与一个彻底世俗化的世界同
流合污。简单地说,历史中存在着的“朋克们”,他们的历史深度在于对那个时代
的前卫状态作了积极的贞献,他们的看似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背后有着那个时代最
深刻的思想,他们真的是与众不同的一代。
而我们所看见的这些所谓的“中国朋克”呢?他们的眼神是阴郁的,但那里除
了空洞大概不会有更多的东西,他们的装束是古怪的,但那古怪的装束至多说明他
们喜欢在他人的眼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回头率,至于他们的思想,如果你有可能与
他们交谈的话,你能得到的仅仅是“在这个社会里,我是最有个性的一个”这样的
说法。总之,在我的观察中,他们至多只能算是一些轻率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在
他们故作惊世骇俗的装束和行为中,你如果试图在这里面主发掘一些思想,那肯定
将是一个徒劳之举,你如果想在这里面去获得一种启示,那更是看错了对象。我不
否认他们中的某些人会有一些想法,但也就是一些想法而已,在那里你找到的更多
是哗众取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