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第114章


农业供销公司由农民银行直接拨资建立,是农行投资的公司行号中投资最多的一个,公司高级职员均由农行派驻,以100亿万作为本金,该公司主要收购农产品,然后从中渔利。
在农产品中,一为棉花,农行一面以低价格向棉农收买,另一方面又以商价卖给厂商,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且当时政府规定,由政府拨些款收购国棉,并由中央银行这一“发钞供应所”无代价地供给,农民银行转手之间便可获得大量利润。
由于政府的支持,陈果夫的投机生意做得又大又无风险可担。
1947年至1948年,农业供销公司经营的棉花,因为陇海铁路不通,陕西的棉花运不出,他们就利用飞机运到上海,取得巨额利润。
对于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陈果夫也十分重视,大搞贱买贵卖的投机活动。如
1947年,他们在万县、常德购进500吨桐油,周转期只3个月,按当时上海市价,除去损耗利息外,总共盈利25亿元。
同年,农行在汉口、蚌埠两地收购蚕豆4000吨,大豆300吨,4个月的周转期,盈利45个亿。
他们远在河南等地大量收购杉木、桐木及木板等,运到南京、上海销售,本廉售昂,致获暴利。
除农业供销公司外,陈果夫还指使农行独资开设了中和盐业公司。
中和盐业公司于1947年2月成立,其业务范围为购运汤盐和精盐,行销几个省、市、地等单位,并在上海、天津。汉口、长沙、衡阳等地设立门市部,其独占势力,遍及国统区各大、中、小城镇。
该公司资本额登记时为200万元,1947年增为1个亿,后又增到10个亿,1947年决算利润为33亿万,利润为资本总额的3倍多。
陈果夫主持的农民银行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地进行投机活机,也曾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
1945年,参政员黄宇人便提出了“查中国农民银行运盐、售油、囤糖违反法令,有营私舞弊嫌疑,拟清政府初查案。”并认为,“已触犯刑章,应即移交法院办理。”
对于典当事业,陈果夫一直念念不忘。
在江苏执政期间,他对典当改革问题曾提出设想,可惜没有时间去实践。主掌农民银行后,他既有钱,也有权来实施这一计划了。
1946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陈果夫向与会的同僚直率地说:“合作事业交给合作金融库后,农行对农民做什么工作呢?我想要做典当。”
1947年3月14日,在陈果夫的支持下,农民银行召开典当座谈会。
陈果夫说:“典当设立原为打击高利贷之猖撅,以前经营典当者多为公正士绅,多认为是正当职业,我认为典当行业是高尚的,是为了救济那些进当铺的人开办的,是一项慈善事。”参加会议的代表见陈果夫执意要搞典当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便大谈典当为民解难的职能。
在陈果夫的控制下,这次典当会议最后做出决议:农民银行自行选择示范典当,农业贷给项款,并派员督导。
资金:公典基金应请地方政府筹4成,中央政府拨6成。私典营运资金:由中央、中农两行洽谈,于中、农行透支办理。各地典当资金存农行。
最后,中国农民银行在湖北、江西、河南等一些地方举办典当。在农村,一般叫农民抵押贷款所,实际上是旧典当,典当100元要索取年利20至30元,甚至更高,实际盘剥程度甚于旧式典当,是一种更加残酷的高利贷。
陈果夫通过此举,每年可以安稳地嫌取高额利润。
农民银行手中有了粮食、棉花、茶叶等大量农产品,就可以操纵出口业务,换取大量外汇。以前,农行并未开办外汇业务,当时仅有外汇而无负债。
陈果夫执掌农民银行后,由于实力增强并拥有大量出口农产品,农行被指定为经营外汇的银行之一,于是农行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口大量农产品。
1947年上半年,农行发放棉花贷款160亿元,蚕丝货款3460亿元,烟叶贷款64亿元,茶叶贷款160亿元。
这天文数字般的巨额,实际上在当时已不值几何,任凭这张废纸,全国很大一部分粮食、棉花、大豆、粮油、蚕丝、茶叶等,被农行搜罗起来,运送出境,换得大量外汇。
除了抓出口换外汇外,陈果夫当然不会忘记进口物资。他很明白,宋子文、孔祥熙就是靠把持这些东西发财的。
当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每年都要拨给中国一部分物资。按规定,这批物资应归宋子文专管。陈果夫看出这里的甜头,决定设法力争这笔物资的分配权。
陈果夫抓住宋子文假公济私这一把柄,把宋搞得狼狈不堪。他利用其在国民政府的职权,尽量给宋子文施加压力。
这样,宋子文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好处权”给农民银行。
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向中国提供一批化学肥料,这批化肥应该由农行负责发放。
根据农民银行宣布的数字,化肥总数为88771吨,其中实物贷放51000吨,免费发放35000吨,其余2771吨作为调剂之用,这一大笔物资,农行当然捞到不少好处。
另外,陈果夫还控制着几个私人的银行钱庄,其中如中国通商银行,是盛宣怀于1887年办的中国第一家银行。这个银行在1933年由国民政府接办,由杜月笙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不过实权人物是陈果夫的亲信骆清华。1942年成立的中国工矿银行,是由陈立夫任董事长的。
上海的春茂钱庄,在1947年吕月12日董监会上,改由陈果夫的77岁的父亲陈其业担任董事长。另外,上海大中银行、成大银行也是由CC系的人把持着。
从40年代初起,陈果夫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终于在国家四行二局一库中,独占一行一库,分享一行二局(此时交通银行正由赵棣华任总经理,中信局局长是陈的信徒)7分中占有4分。仅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尚未钻进去。
这样,一个新兴的金融帝国俨然建立了,它雄视一切,力图与孔、宋二大金融巨子一比高低。
对于陈氏家庭的迅速崛起,蒋介石喜忧掺半。
一则为报陈其美当初的提携之恩,他觉得应该让陈家二虎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但他担心陈氏家族发展太快,其他派系会有怨言。
蒋介石一直兼着中国农民银行的理事长,这是在其他银行都没有的奇怪的职务。
陈果夫对此耿耿于怀。
一天,蒋介石与陈果夫、李叔明商谈农行发展事宜时,就直截了当地说:“农民银行的事,你陈果夫都可以管,但人事你不能管,农行的人事让李叔明管。”
蒋介石又对李叔明说:“农行的主管人员应该在老人中挑选,不要滥用新人。”
李叔明当然也不能管人事,他必须请示蒋介石同意,得到蒋的直接点头,才能执行。
蒋介石还想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将陈果夫赶出农民银行,只是陈果夫善施解数,决不退让,蒋介石也拿他没办法。
3.跻身“四大家族”行列
中央合作金库在南京成立,陈果夫任董事长。陈果夫以银行为依托,大搞经济垄断和非法合作,几年内,便在经济上跻身于四大家族的行列。陈氏家族登峰造极的出现,终于使官僚资本功德圆满了。
在陈氏家族的金融史上,合作金库也是其走向成功的一座丰碑。
《蒋家孔陈四大家族兴衰》一书是这样描述陈果夫、陈立夫建金库营业,成为金融巨子的:
1941年12月,在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上,陈果夫、陈立夫联合CC派人物潘公展、程天放、赵棣华等人提出了《拟请切实改善合作金融发展事业以奠定抗战建国之社会经济基础案》。
该案指出:“我国推进合作运动已22年,组织单位已相当普遍,现并实施县合作社组织大纲,行将见每乡镇每保均有合作社之组,以与地方自治之工作相配合……但合作事业以合作金融为命脉。如合作金融不能适应合作事业之需要,及配合合作行政之方针,则合作组织对抗战建国之机能,势必大受其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陈果夫等建议,尽快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将现有各行局所办之合作贷款业务,加以调整与补充,此时需要更为迫切,理应切实付诸实施。并要求,中央合作金库成立后,应即于各省成立省合作金库。
由于当时陈果夫刚刚插手金融界,在金融界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因此,在金融界各方势力的反对下,此方案未通过。
为了加速筹备中央合作金库,根据陈果夫的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