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架的凤凰》第81章


帝因不忍而力微,利剑仅仅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长平公主昏绝在地。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死,没有再补第二剑。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年仅10岁的小生命就这样成了父亲剑下的冤魂。后来,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尚衣监何新见长平公主昏倒在地,即与费姓宫女将她救起,负之而出,送入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宫女费氏年纪只有16岁,长得十分美艳,她与长平公主换了衣服,藏在一口枯井中。李自成的军队入宫后,从枯井中搜出了费氏,便进献给李自成。费氏谎称自己就是长平公主,一副视死如归的烈女形象。李自成竟信以为真,欲纳她为妾。问及投降的太监,太监都说她不是公主,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李自成便将她赐给了部将罗某,罗某喜出望外,携费氏出宫完婚。费氏对他说:“我是天潢贵胄,义难苟合,将军应依礼,选择吉期聘娶。”罗某见说,答应了她的请求。到了迎娶的那一天,军中置酒欢会。费氏身藏利刃,趁洞房花烛之夜、罗某醉酒之时,力断其喉,军中大哗。费氏笑说:“我一荏弱女子,能杀一贼帅,与须眉比肩,我愿足矣。”不等被执,自刎死。李自成闻听大惊,下令厚葬费氏。 
袁贵妃被崇祯砍伤左臂,也没有死,后被内侍救去。宫女魏氏性情刚烈,跳进御河殉节,跟着她跳河的宫女有200多名。 
面对国破家亡,亲人离去,崇祯内心悲痛,饮了许多酒,在皇宫外的煤山上以发覆面,啮破手指在他的衣襟上写下遗书:“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然后在一棵树上自尽,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崇祯死年35岁。 
李自成入宫后寻找周皇后的尸体,周皇后怕死后受辱,穿着金线绣龙的朝服,全身用针线密缝起来。据《爝火录》记载,义军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体拉到魏国公坊下,未刻时发钱二贯,遣太监买柳木棺收敛,头下枕一土块,停在东华门外的茶庵里,有两个僧人诵经超度,四五个太监守灵。之后,李自成命将崇祯与周皇后移到昌平的明皇陵埋葬。 
而五天后,长平公主从昏死中苏醒了过来,除了失去左臂,失去国家,天地换了新主人外,她也不再是昔日娇贵的金枝玉叶了。黍离之悲使得她万念俱灰。
姐弟泣别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永王的外祖父周奎家、定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3月19日,李自成进城,下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20日清晨,周奎为投靠新主,邀功请赏,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也被大顺军搜获,太子挺立不屈。李自成见他器宇轩昂,心生怜悯。就赦他无罪,并封他为宋王。太子就要李自成满足他三个条件:1,不可惊我祖宗陵寝;2,速葬我父皇母后;3,不可杀我百姓。李自成答应一一照办,这样,太子才归顺了农民军。4月13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太子、定王、永王随军前往。但李自成很快溃败,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皇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此据《明史》。 
因为民间的反清力量巨大,所以,关于三皇子的传闻一直流言不断,他们成了明朝遗民复辟的希望,也成了清朝政府挥之不去的恶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旗号作为号召。然而,真正的太子慈 、永王慈炯、定王慈 ,他们的下落却是真假难辨,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和清初的公案。 
另据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11月,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这时候有一个与太子年貌相当的青年,自称皇太子,在一位老太监的陪同下来到周奎府中。 
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周奎举家也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并问太子:“你一直藏在哪里?”太子回答说:“城陷之日,我单独藏匿在东厂门外。一日夜出,潜至东华门,投身于一个豆腐店里。店小二知我是避难之人,让我换上旧衣服,在灶前烧火,又害怕我暴露身分,五天之后将我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在那里假装贫无所依的孤儿。常侍(太监)来尼姑庵,发现了我,又把我带回家,藏在密室里。听说公主还在,所以特来相见。”说完,与公主哭别而去。 
后人多信这时出现在周奎府中的太子是真的,因为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养,乃是一奶同胞的姐弟。几天之后,太子又来了,公主告诫他说:“慎毋再至矣。”公主明白,既然周奎能把皇三子永王和皇四子定王交给李自成邀功请赏,这次也一定会把太子出卖给清朝,以换取更大的富贵和更多的顶带花翎。所以,她深为太子忧。果然,11月19日,当太子再来,周奎便留宿太子。22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这样,周奎就可以洗刷收留太子的罪名,退一步说,即使假太子,周奎也要告密,以此证明自己对大清朝是多么的忠心。经过亡国之痛的太子,已经成熟了,他洞悉自己外祖父的奸心,所以非常沉痛地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晚矣。”当晚,周奎将太子逐出门外。 
太子出门后,恰巧被守候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侍卫太子的10名锦衣卫来辨认,异口同声皆言太子是真。侍卫们还下跪说:“此真太子,愿毋伤。”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指责周奎以真太子为假太子,欺骗朝廷。周奎等人竟然说:“真假无从断定,但总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个假太子,也不要漏网一个真太子,这是为国家除害呀!”这位昔日的国丈,其无耻、冷血、卖身求荣到如此地步。结果,太子被押于监狱,不久即被处决。大概是清廷怕再激起汉人的愤怒吧,就伪称太子是假的,凡言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钱凤览处以绞刑。这件事情详细记载于《甲申传信录》中,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稍有出入。 
所以当南明小朝廷出现了“假太子案”时,清廷极力引导舆论,誓言出现在南京的太子是真的。而弘光帝为自身的政权着想,不顾兄弟情谊,宣称由北方前来投奔他的是假冒的太子,并把他关进了牢狱。也正好给了清廷以口实。而南京军民当时只是一心想着为明朝复仇,也不去理性的辨伪,对弘光帝大加挞伐,一时舆论哗然。也因为南明朝廷太腐败了,老百姓痛恨朱由崧的弘光政权,所以宁愿相信太子是真的,以中伤弘光政权。由此可见,弘光政权一开始就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结果自然可知。所以当争执尚未结束时,清军已兵临南京城下了。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 的孙子王之明而已。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遇害,这点清廷是清楚的。即使三位皇子能侥幸躲过清人的屠刀,大概也只能隐名埋姓,藏匿民间了。
许为婚姻
长平公主住在周奎府中,身体依然虚弱,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排除周奎阖府上下有意对她封锁消息,因此,对太子已被她的外祖父出卖给了清廷的事,自然无从知晓,或许心中还抱有希望,认为太子已逃出了生天了呢。 
而清廷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改称思陵。 
《明史》为此曾生发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是对崇祯34年人生的总结,也正因为崇祯正当亡国之运,焦劳瞀乱,独自承担起了明朝276年来历代帝王累积的罪孽。所以,他的帝王做得很努力,也很辛苦,但又摆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命运,令后人深为同情,惋惜。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在国破家亡的深痛中,总算得到了一丝慰籍。她现在最操心的,就是三个逃亡弟弟的命运了,她虔诚的祈祷他们有一个好的结果。 
可是,天不遂人愿,越是期望着美好的东西,越是带给人最可怕的结果。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终于得知自己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