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第32节 西安:石破天惊时(5)
8
斯诺等外国记者们为之深恶痛绝的新闻封锁,如今轮到几个外国人来参与打破。
最先担任西安政府方面电台的英文播音的是史沫特莱。在经历了事变当夜的紧张慌乱之后,史沫特莱先是帮忙抢救伤员,随后便积极投入到支持张学良、杨虎城行动的工作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在电台报道西安方面的动态。她回忆说:
这时南京电台在宣传蒋委员长已经遇害身死,红军占领了西安,西安发生了抢劫和强奸事件。为了驳斥这种无耻谰言,一位报纸编辑开始以华语广播,而由我负责做英语广播。我的报道内容包括访问政府官员、军队将领、红军代表和救国会领导人的报道和有关西北近况的消息。
我的言论使南京政府颇为不快,几个月后我听美国报纸几位记者说,驻在南京和上海的美国领事官员甚至曾经宣布他们决定要驱逐我。南京的一位发言人在接见《纽约时报》的记者时声称,我的言论具有“强烈支持统一战线以及其他违背政府既定方针的主张”。
在经历了最初两三个星期的紧张工作之后,史沫特莱的行为受到压力,不再适合播音。正在此时,新西兰记者贝特兰从北京来到了西安,他接手史沫特莱的工作。从上海赶到西安的王安娜,也成了电台的德文播音员。与史沫特莱的回忆相比,他们两人对电台现场的描述要生动和详尽得多。
做这个广播工作也很像惊险影片中的场面。我们在漆黑一片的广播电台摸索着走到播音室。在那里,东北军或西北军的哨兵,戴着毛茸茸的皮帽子,皮带上挂着木柄手榴弹,枪上上好了刺刀,看守着贵重的广播设备,防止发生破坏和反革命行为。在真正广播的时候,艾格尼丝竭力掩盖她那沙哑的嗓子,因为在上海和香港,人们太熟悉她的声音了。王安娜的声音轻柔,有欧洲味道,而且在行。我则尽力模仿英国广播公司那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的声调。产生的效果很奇特。我这时候了解到,这些从西安发出的广播被所有外国驻华大使馆密切监视着。我们提供的情况被认为大部分符合事实,调子比较温和。但是英国档案有这样一段在提到我的工作时说:“这里男性播音员显然是一个俄国人,因为他采取莫斯科英语新闻节目的风格。他们模仿英国广播公司海外节目的口音,但模仿得不到家。”
王安娜对电台紧张气氛的描述,可以看做对贝特兰回忆的很好补充:
因为领事馆的威胁对我是毫无用处的,结果是我接替了电台的这一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我便到XGOB广播电台上班。电台设在古老的宫殿后面风景如画的地方,是西安和外界联络的惟一设备。电台警卫森严,进入时要向卫兵出示军方发给的通行证,然后,由两名卫兵陪同前往播音处。播音处的机器房里,也可以看到持枪的东北军卫兵。枪口的刺刀在半暗半明的光线反射下微微闪亮,卫兵们像铁人一样纹丝不动地坐着。
由此可见,XGOB电台并不是普通的广播电台了。
贝特兰说,这个电台的外国小组,除英语、德语外,还有俄语、法语广播。可惜不知道担任其他语种播音的是谁。
9
贝特兰、王安娜加入到史沫特莱的队伍,应该是在12月底之后,因此,他俩未能目睹释放蒋介石的戏剧性场面。
这一天是12月25日,距12日发生兵变已十三天。在西安事变全过程中,张学良、杨虎城秘而不宣悄悄释放蒋介石,并且张与蒋同机离开,这无疑是当时另外一件并不亚于兵变本身的爆炸性新闻,不仅仅局外人,它甚至令许多身在漩涡中心的人为之震惊。的确,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样的结局,让人不可思议。
尽管关于西安事变的著述已经很多,尽管关于其间变化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仍然有无法厘清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端纳到底传递了哪些消息,做了哪些工作?宋美龄、宋子文以及蒋介石,在公开答应的条件之外,到底还向张、杨之间做出哪些许诺?张、杨和中共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不征求中共代表团意见之前,悄悄把蒋介石送出了西安,并且张亲自陪同?……
诸如此类的疑问,当然是个人无法解答的。
史沫特莱有幸成了释放蒋介石时现场情况的目击者。
委员长在圣诞节当天被秘密释放,民众对此一无所知,西安的权威当局显然怕让他们知道。前一天,他们故意散布谣言,声称英勇包围绥远的傅作义将军将在圣诞节飞抵西安,参加抗日联盟。在谣言所宣传的时辰,西安飞机场上黑压压一片,挤满了高举着各色旗帜前来欢迎他的人群。只见一辆汽车驶来,门开处,张将军迈步下车,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下车的是蒋委员长及其一行;当时在场的极少数认识他们的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整个一行人入舱后,飞机就起飞了。傅将军并未来到,不明底细的群众还留在飞机场上乱转。真相透露之后,人们感到惊愕。他们终于明白,把他们引到这里来是为了使委员长觉得,他们是在向他致敬,为他送行的。
史沫特莱的这一描述,可以由1937年李天织所写《西安一月》一文印证:
至24日午后,乃决定由张学良陪送蒋委员长赴洛阳。但对外仍则守秘,并由杨令教育厅通知各学校,谓绥主席傅作义于25日下午一时到西安,令学生前往欢迎。是以25日许,即有学生结队赴飞机场等候。场之四周,戒备极严,学生均立于戒备线以外。二时许,蒋委员长与张乘汽车到机场,杨亦到。学生见蒋委员长,无不惊奇,互相耳语。警戒兵士则以枪口相向,禁止说话。蒋委员长到场后,见许多学生,询之,杨谓系欢送委员长者。蒋欲向之训话,张谓天气不好,时已过晚,请速行。委员长乃登机凌空脱险。
从语气看,《西安一月》显然站在南京政府立场对事件过程予以叙述。197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对机场现场的描写有所不同,多了蒋介石因恐慌而重申已答应的六项条件的细节:
汽车一进飞机场,他们就看见飞机场上一二千学生和群众队伍。这批人本来是等候欢迎在绥远抗日的傅作义将军的,可是蒋介石不知道,以为是对付他的。他恐怕群众出来留难,不让他走,就着急慌忙地对杨虎城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你们放心,假如以后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蒋重申六项诺言以后,即与宋子文、宋美龄、端纳一同登上飞机,立即起飞,张学良登上自己的飞机跟着起飞,这时已是下午四时了。
申伯纯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方面成立的设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属于上层人士,但他当时正在参加设计委员会的会议,不在现场,因此他所写的这一细节,可能是杨虎城自己的讲述。
飞机离开了西安。
史沫特莱回到了住地。得知蒋介石已经离去、张学良为表示诚意而主动陪同的消息,整个西安都为之震动,反应最为强烈的莫过于张学良的军官们。史沫特莱这时目击了他们的惊诧、愤怒、失望:
大约过了有一个小时,一群满洲军的青年军官在旅馆里各个房间之间走动,到处尖刻而气愤地抱怨那种诡计。他们来找我,对我说:“我们被出卖了!红军劝说少帅放掉了蒋。”一个年轻军官以轻蔑的口气喊道:“少帅依旧是满脑子愚蠢的封建意识。这回他永远也别想自由了!”
西安事变历史的一幕,因蒋、张的突然离去,戏剧性地拉开又关上,关上又拉开。只是,待再度拉开之后,主动与被动的位置已经变换。
1936年第33节 西安:石破天惊时(6)
10
蒋介石突然被悄悄释放,让许多人大失所望,贝特兰就是其中之一。
当史沫特莱目睹这一历史场面时,贝特兰还正在前往西安的跋涉途中。
次日晨,我们前往拜会当地的县长,这是一个圆滑的官僚式人物,我一见他的面就不喜欢他。
他问我们为什么要去西安,我说,我们有急事要找委员长和少帅。
“可是等你们到那里时谁也找不到了。你们昨晚没有听到电台广播吗?昨天张学良和蒋介石将军一起飞到洛阳去了。今天委员长将回到南京。”
小说推荐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全集【实体书精校版】作者:路卫兵类型:历史传记内容简介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涵盖了国学大师的真性情、文人风骨、军阀的趣闻逸事、小人物的话语等百年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微历史”诞生记⊙时人感
- 最新章:1949历史现场-第60章
- q版历史 在爆笑中学习历史
- 《Q版历史》前言 尽管陈平很贪,但他的贪和现代意义的贪截然不同。首先,陈平大肆收受财物,是受当时汉政权管理方式的局限,所有的将领主要是靠自筹经费来养活部下,陈平受金,是作为部队活动的经费,为行军打仗提供经济来源,在当时封建私有制的条件下,陈平的个人财产和由他控制的活动经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其次,刘邦
- 最新章:第57章
- 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
- 作者: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 相关内容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1 与易中天、于丹不同“李亚平式”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问世 与易中天、于丹式的解古说史不同,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自成一家。当他的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问世,独树一帜的“李亚平”式解读
- 最新章:-在历史的拐角处-第31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作者:忆江南【由文】历史新课堂第1章 历史没有那么美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
- 最新章:第57章
- 世界近现代历史复习资料(上、下)人教版
- ★第一节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1、技术进步①纺织业,手摇纺车取代了手捻纺锤,15世纪末出现脚踏自动纺车;采矿业,畜力或水力抽水机,提运矿石的绞车(生产力的发展 冶金业,较大的高炉和利用水轮或风力的风箱②中国古代的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
- 最新章:第23章
- 黑历史在晃
- 作者:舍木氓生 简介 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长是个MB 文案 沈厘是个即使捧红了也洗不白的演员,黑历史随时在全世界晃来晃去 贺灼川是个性格阴沉偏执的高干子弟,黑历史全都被秘密地藏在暗处 看起来是好人的未必不坏,看着像坏人的或许心肠比谁都好 从小不被善待的人根本没资格去衡量对错,众星捧月的人压根不在乎对错
- 最新章:第31章
- 每次醒来都在案发现场
- 《每次醒来都在案发现场》作者:研研夏日文案:自从江影帝搬了家,离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他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在别的地方醒过来。第一次是在隔壁小区的垃圾箱旁边,身着花裤衩的江然一脸茫然的看着对他拍照的路人,以为自己是在做梦。直到早起的买菜大妈捏了捏他的脸,道“别说,长得还真像明星,细皮嫩肉的”当天头条变成了:
- 最新章:第168章
- 我在现代的农场主生活
- 文案:名满天下的大御医许仲卿重生了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风云,也没有动荡不安的王权更替,有的只是青山绿水和安逸朴实的乡村田野,许仲卿表示很满意 这一世,他打算悠悠闲闲做个农场主就好,万万没想到…会遇到上辈子的死敌傅景容 PS: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勿考究 内容标签 古穿今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
- 最新章:第10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