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英国史演义-第12章


”。正是:一波才定一波起,外战初停内战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拒贪暴 缔结大宪章 事掠夺 挑起百年战约翰贪婪无道,君臣相见沙场,军前订下大宪章,云是法治滥觞。
金雀花朝诸主,四出掠土开疆,驰驱德法逞强梁,终于损兵折将。
——调寄《西江月》话说1199 年,“狮心王”理查德命丧查卢兹堡,因无子嗣,由其胞弟约翰承继大统,人称“无地王”。这约翰,前回已然表过,本是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出卖慈父在前,背叛仁兄在后,残暴贪婪,软弱无能,外加荒淫好色,端的一无是处。故而约翰继位消息传出,举国一片反对之声。法王腓力二世见事生风,意欲趁火打劫,夺取英王在法领地,于是重施挑动英国王室内乱之故伎。约翰亡兄杰弗里,留有遗腹之子阿瑟,年方十二,袭领布列塔尼公爵。腓力挑唆当地贵族,以“阿瑟系亨利二世长系子孙,比约翰更具继承资格”为由,不承认约翰君主地位,拥戴阿瑟。邻近安茹、曼恩、屠棱各领地蜂起响应。约翰一来武功低下,二来失道寡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虽侥幸擒住阿瑟,并秘密处以死刑,但是此举徒增臣民恶感,人心尽失,并无助于降服反叛各领,四地诸侯,无一日宁静。
此时约翰偏又行事不慎,惹出麻烦,授人以柄。道是何事?原来约翰早有妻室,此时却忽然停妻再娶,女方便是法兰西境内昂古莱姆地方的封建主依莎贝拉。约翰相中此女,一为贪恋美色,因这依莎贝拉貌若天仙,有闭月羞花的姿容;二是贪图领地,因这昂古莱姆,位置恰在普瓦图与阿奎丹之间,若能拿将过来,英王在法的领地便可从北至南连成一片。约翰算盘打得如意,却忽略要紧一项:这依莎贝拉早已名花有主,父母在日便为她与法兰西于格伯爵订下婚约,只因于格后来家道败落,所以一直无力迎娶。依莎贝拉嫌贫爱富另择高枝,于格闻讯心想,这等水性杨花的女人,留也无益,不如随她去了,还能借机向约翰国王索取一笔巨额赔偿。这于格也是不会识人,约翰那般贪财吝啬,能舍得给他赔偿?于格一再索取,一无所获,眼见人财两空,恼羞成怒,于是决定上诉国王法庭,讨还一个公道。
依照中世纪封建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国土地虽已被诸侯割据,但在名义上,土地的所有权仍属国王,诸侯的地盘均来自国王分封。是以国王又称封君,诸侯又称封臣。臣须忠君,恪尽纳贡从军之义务;君亦须保护其臣,设立法庭排解封臣间纠纷便是所谓“保护”内容之一。那“无地王”约翰在英国,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封君。但在法国因领有多块领地,只不过是法王的一个封臣,按理该当服从法王的司法仲裁。而法王腓力,在目前情势之下,又焉能作出有利约翰的裁决?所以说于格这一手委实厉害。果不其然!腓力接到于格诉状,心中窃喜,暗道:“岂非天助我也!”立刻签发传票一纸,传“封臣约翰”前来巴黎受审。
约翰再蠢,也知此去凶险。莫说巴黎法庭上暗伏杀机,沿途几块反叛领地,哪块不是进得去、出不来的火海、刀山、虎穴、龙潭!“朕便置之不理,看他又能怎地!”约翰自以为得计,殊不知这一来正中腓力下怀。腓力当即传诏各地,宣布约翰违抗君命,不履行封臣义务,为示惩戒,没收其在法国所有领地!王诏甫出,早已枕戈待旦的法军立即大举攻入英王领地,各地大小贵族,久已对约翰心寒齿冷,此时纷纷转而宣誓效忠法王。约翰还欲兴兵保土安疆,一来力有不逮;二来自知不得人心,纵是抗住外敌也收不服当地之人。长叹数声,放弃了抵抗打算,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曼恩、屠棱、普瓦图纷纷落入法王之手。可叹亨利二世创下的偌大一份家业,曾占法国版图三分有二;理查德为王时,一杆长枪便守得固若金汤;如今却在约翰手里,丧失殆尽。虽还保有阿奎丹,然而地处法国西南僻远一隅,与英国本土远隔千山万水,英王的统治已是有名而无实。真正名实相符的,倒是那绰号“无地约翰”。想当初起这绰号者,确实独具能观未来之慧眼。又有刻薄之人,因见约翰孱弱无能,另送新号“软剑”。所谓“软剑”者,正是中国古代“银样镴枪头”之翻版。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着棋错,满盘皆输。”约翰为贪小小的昂古莱姆,几乎丢了全部大陆领地,足证常言说得不错。然而约翰却不汲取惨痛教训,仍是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于是不久之后,他又重蹈覆辙。
起因乃是英国教会中最具权威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年老去世,教席出缺,约翰垂涎教会权势财富,早欲将其置于掌中,遂任命心腹诺里季主教担任此职。不想教会僧侣们并不把孱头国王放在眼里,对其任命置若罔闻,自己又选举雷金诺德为大主教。教俗两界相持不下,只好诉诸罗马教廷裁决。此时执掌教廷的正是赫赫有名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他狂热鼓吹教权至高无上,王权服从教权,各国教会服从罗马教廷,他本人便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为贯彻自己的主张,他对英国教会和约翰国王提出的人选均加以否决,另外任命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教会表示接受。约翰却为此勃然大怒,他无德无能,外丧国土,内失民心,本无丝毫尊严可言,却又不识相,死端个国王架式不放,容不得一点冒犯。此刻他宣布,拒绝兰顿入境。英诺森三世何等强硬角色,能容约翰猖狂?当即颁布敕令,禁止英格兰一切宗教活动6 年!这在中世纪乃是极严重的处罚,教堂关闭,教士们纷纷外逃,全国臣民不能受洗、望弥撒,也不能在行过终敷礼后进入教堂墓地,这就意味着死后注定要进地狱!可想而知臣民对此多么不满!约翰却满不在乎,反而趁机将已关闭的教堂的教产和外逃教士的财物掠为己有,充实王室府库。教皇见约翰死不悔改,又下令革除其教籍,废除其王位。宣布英国臣民可不再对其保持效忠服从。王位转授法王腓力二世。法王闻此立即召集军队,准备渡海。英国贵族也密谋迎接法王登陆。约翰此时方知大事不好了也!众叛亲离,内应外合,莫说王位难保,就是项上头颅也不知道能安放几时!好在约翰有两样本事常人难比:一曰快速变脸,二曰膝头奇软。此时他见势头不妙,当即将这两样本事施展出来,面见教皇使节,满脸陪笑,屈膝跪倒,双手捧着英国地图,表示将王国献给教皇,自称“教皇臣仆”,指天划地,宣誓效忠。教皇也是吃软不吃硬,见约翰如此俯首贴耳,低三下四,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当即收回成命,得意洋洋宣布原谅约翰,并将其置于自己保护之下。
稳住一边,约翰又回过头来对付国内这一边,想不到这边远比教皇难对付。英国臣民对国王久已不满,此时不想再忍耐下去,要同国王做个了断。全国贵族联合起来,武装攻占首都伦敦,迫使约翰与他们的代表谈判。贵族代表提出两个方案让约翰挑选:要么,接受他们条件,双方停战;要么,不接受,双方再战,约翰如败,他们将另立新王。约翰这回总算用了点头脑:自己麾下,如今只有十来个下级骑士,对方一边,却站着全国豪绅显贵、宫廷官员和高级教士。如若坚持对抗,必败无疑,不如且做权宜之计。思谋已定,开口表示选择前者。代表递过写在羊皮纸上的他们的条件,约翰一看,七窍生烟!原来上面写着63 项条款,要求国王必须保障教俗贵族特权,用封建习惯法约束王权,并选出25 名贵族代表监督国王遵守这些条款,如有违反,贵族们有权再次使用武力。约翰自忖我堂堂一国之君焉能受臣下约束监督?待要发作,抬头见贵族代表咄咄逼人之态,又缩住话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约翰穷极无奈,在这份文件上签了字,这便是后人所称“大宪章”。约翰忍气吞声回到宫中,仰天狂叫一声:“他们给我加上了25 个太上皇!”说罢一头栽倒,周身滚烫,昏厥过去。医官百般救治,终是医得病医不得心,延岩三两月,到底撒手去了。此时为1216 年。
约翰王既死,其年仅9 岁的儿子继承王位,是为亨利三世。这亨利,软弱无能一如其父,却远比其父品质为佳,既不阴险残暴,也不贪婪无耻,而是头脑简单,温顺随和,热爱艺术,因而得以在国王的宝座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