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第59章


毛泽东参加会议有一个习惯,总是要别人把意见发表完了,特别是要多听听不同观点的争论,自己头脑清晰了,然后再发表见解。 
就在这个时候,在右路行动的卢德铭派来的通信员赶到这里。 
毛泽东在仔细听取了通信员关于一团在金坪遭邱国轩暗算受挫的情况汇报后,知道北面的主力部队已经吃了败仗,目前退到修水县的台庄,正准备向南靠拢,心情显得十分沉重。 
对于这位暴动的发起者来说,从起义开始到现在才六天时间,基本力量就遭受如此重大损失,如此出师不利,应该说是始料未及。 
工农革命军的两个团都已受到严重挫折,各地革命群众的起义也未能如同预想那样发动起来。安源方向的二团,此刻虽没有消息,从总的形势看前景也不容乐观。眼前摆着的问题就是,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力挽狂澜,保留住这支革命队伍?还要不要继续坚持攻打长沙的计划? 
毛泽东思索了许久,终于开口说道:“这次三团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在思想上麻痹轻敌所致。敌众我寡,这是客观事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应盲目轻敌。” 
苏先骏一听这话,就表现出有些不服气,因为这明显是在批评他。他想打断毛泽东的话,嘴巴张了张,还是闭上了。 
毛泽东又接着说道:“羊牯垴制高点的瞭望哨问题,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盲目轻敌的思想。这次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 
“我们已经吸取了这个教训。这不,刚到上坪,我们就组织了当地十多名青年组成了梭镖队,与我团战士一起,分布到上坪四周深山小道通宵站岗,严密注视敌人的动向,防止敌人再次偷袭。”苏先骏一听毛泽东又点到羊牯垴瞭望哨问题,忍不住为自己辩护道。 
毛泽东镇静地让苏先骏把话说完,没有再谈这个已经过去的问题,随后又讲出自己的决心。他说:“现在我们的部队损失如此严重,一团在金坪又失利了,二团情况不明,看来长沙我们是不能再打了,部队改道先退到萍乡再说。” 
他的这一句话一出口,便在屋子里引起一阵骚动。 
十、 
“不打长沙?”苏先骏对毛泽东的这个意见显然感到吃惊,站起来问道,“攻打长沙可是中央作出的决定,我们怎么可以随便更改呢?” 
一些干部也在下面附和。 
“夺取长沙”这一口号,是他们好长时间里向往的目标,也是起义的行动方向,怎么能突然改变呢? 
毛泽东当时就坚持自己的主张。其实,他作出这个决定也不是偶然的。
第十章 血战东门(13)
早在秋收起义酝酿时,毛泽东对于夺取长沙便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妥的想法。那时他认为湘东守敌比较空虚,形势对革命有利,所以同意湖南省委制定夺取长沙的计划。不过就在当时,毛泽东也充分考虑到长沙毕竟是国民党在湖南的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强,如果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配合和支持,在长沙进行城市暴动绝难取胜。因此,毛泽东在9月5日给湖南省委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强调指出:长沙城内暴动必须与前方的军队配合,待我军逼近长沙时方能实行,不可轻举妄动。 
而现在,秋收起义的两路革命军主力还远没有靠近长沙,刚刚进入湖南境内,就已经损失过半,如果再按照中央的指示,继续进攻长沙,同时在长沙城内盲目举行暴动,显然只能全军覆没。 
此刻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才能使工农革命军主力避免再次遭受重大损失,也可促使湖南省委在此形势下作出暂时停止长沙暴动的决定,从而使长沙城内的革命力量也得以保存。 
毛泽东在向大家说出他的这些想法后,又鼓舞大家说:“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举行的,加上工农革命军还刚刚诞生,仍处在幼稚阶段,极其缺乏作战经验,所以才使战斗一再遭到挫折,所以大家不用灰心。只要我们保留住革命的火种,就不怕没有星火燎原的时机……” 
毛泽东的说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家一听毛泽东分析得完全在理,也纷纷表示赞成。那些原来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被毛泽东说服了。 
只有苏先骏看来还是不大同意,但见众人都支持毛泽东的这一主张,也就没再开口表示反对。但他似乎憋了一肚子气,脸涨得彤红,低头沉思着什么。 
毛泽东见没有人再表示反对,便说道:“既然大家不反对,那么明天一早,部队就走小路,争取尽快与一团会合!” 
会议一开完,毛泽东便立即以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写了一封短信,让卢德铭派来的通讯员火速赶往一团,要卢德铭率部立即由修水的台庄走捷径赶来汇合。 
当天晚上,毛泽东又派人送信到长沙,向湖南省委报告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平、浏受挫的情况,建议湖南省委立即停止省城暴动。 
这一晚,毛泽东在陈锡虞家彻夜忙碌,根本无法睡觉。自从“马日事变”发生后,他已经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以后困扰他终生的睡觉难这一大问题,就从这时开始形成…… 
此时,部队的损失让毛泽东感到痛心疾首,不能不使他重新思考前一段中央和自己对形势的看法。 
从沈家大屋省委会议,到安源军事会议,整个暴动计划都已相当周密了。三个团的兵力,也颇具实力,其中既有农军主力,也有军事武装,攻打几个小县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原计划三路大军得手后,立即会攻长沙。没料到出师仅四五天,起义军就遭如此败绩。 
经过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是坚信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的,政权上的成功是非靠军事手段不可的。所以在“八七”会议后他一再提出的要求,便是请中央给他派一两个团的兵力。而当他从长沙急急赶到安源时发现,竟有三个团的兵力可供掌握时,那时真是欢欣鼓舞。 
有兵有枪,何愁无所作为!但是,几乎就在转瞬之间,形势突然大变,农民暴动没有起来,工农武装的战斗力又不强,唯一的一个团的正规军也吃了败仗。这样,原有的计划全部落空,目前只有顺应形势变化,想法保存实力才是出路。 
脑海中忽然涌出两年前写过的一句词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是他站立湘江边,望着湘江的碧水,望着岳麓山的红枫,还有天空的雄鹰和水底的游鱼,一时诗兴大发,激昂慷慨之时吟出来的诗句。 
——岳麓山的枫叶又该红了吧? 
——开慧和三个孩子此刻可睡得安宁? 
……现在,同样是秋天,同样心情有些抑郁,他不是站在湘江边,而是在秋天的深夜,兵败东门后,站立在浏阳的上坪。现在他心中却吟不出诗来,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起义队伍向何处去?
第十章 血战东门(14)
又一个不眠之夜。 
毛泽东住的那间农家小屋里,一盏昏黄的油灯,直到天亮时才熄灭。 
曙光从农家的窗户洒进来,他那深邃的目光,久久凝视着军事地图上一个小小圆点:文家市。 
一个关系到起义队伍生死存亡的决定,终于在他脑海中确立:只能放弃攻打长沙!起义队伍往浏阳文家市集结……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1)
一、 
秋收起义部队三个团,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正从各自的驻地,沿着不同的路线,向同一处地方汇合…… 
尽管一夜未能休息,到了9月15日早上,毛泽东仍率领三团迅速离开了上坪,沿着山势高峻的大围山,翻山越岭,向东南开进。 
部队很快又进入江西省铜鼓县境内。 
回想五天前,部队正是从这里高举义旗出发,现在却只好再退回这里。 
当日黄昏,部队到达铜鼓排埠镇。毛泽东见天色已晚,便命令部队就地休息。为了不惊扰老百姓,部队在万寿宫外打地铺休息了一夜。 
9月16日,这支只剩400余人的部队又在排埠休整了一天,仍然未见一团前来会合。 
考虑到在排埠停留久了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毛泽东遂决定,如果次日一团还未赶来汇合,三团便先行前往湖南浏阳县境内的文家市。 
当天,毛泽东等待一团非常焦急,又派人向卢德铭那里发出一封命令:“为何久久不来?真是误事不小。务必于明日上午前赶到排埠。前敌委员会毛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