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第29章


职炖恚衿诠鄢伞?逃牖笠尻饣嵘潭ǎ值?钕睿狭小R毁菇畛锲耄纯梢勒占苹巳招斯ぁ#ㄆ撸┟獬辆柙铀啊O衷诰龆ǔ艺┘胺ǘㄋ熬柰猓卜刖叫性黾又辆柙铀埃缡郴Ь琛⒍肪琛⒚娣劬琛⒚河吞厮啊⒌囟∷谋都诱鳌倩醣T朔训龋忠岩宦擅獬郧岬8憾彰窭А#ò耍┩瓿傻胤阶灾巍O衷谀婢穑〉锥ǎ率逼冢狄迅嬷铡W砸俗裾障茸芾斫ü蟾僦娑ǎ餍醒嫡凳┑胤阶灾危酝瓿晒窀锩钪找庖濉O帜庖勒罩醒敕睿蔚诔闪⒏骷蹲灾位兀谷嗣竦靡粤废八娜ㄖ惺梗床斡胝沃急浮"?br />
赈灾济民 风火施政(3)
紧接着,11月23日杨虎城出席了西安回教公会举行的欢迎大会。在会上他阐述自己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他说:“回汉民族间的隔阂,数千年来,都是牢不可破,兄弟认为这种隔阂是一种错误。因回汉风俗习惯和生活情形都差不多,关于法律政治上的待遇,也都相同;我们总理三民主义上,对于国内民族,又是一律平等,何彼此隔阂之有。不过回族以宗教关系,往往自成一种团体,表现民族精神,遂从此划分了回汉畛域。过去执政者,往往亦固执此种恶习,演成政治表面上的不平等,实在是一种极大错误。希望双方以后打破此种界限,共谋国家的进步。说到回教教义,为民族谋团结,确是很好;但谋自身进步却甚难,因为宗教不肯接受新的学术,所以结果教育不甚发达,人才常感缺乏。
如战争之胜利者,都是知识高于对方,政治之较完美者。世界各国,往往政权为学识高深者所操。若信仰宗教者因守旧不前,无适应环境之学术,又何能达到胜利完善的地步?总理之主张民族平等,是根本平等,智愚贤圣,仍有分别,政治上所演出之不平等,形成一部分人思想落伍,智识不足。整个中国现在若仍是闭关自守,不特事实上作不到,即一切政治也都更难进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就是因中国人思想落伍,智识浅薄,若再不急起直追,岂不是自甘暴弃?总理之目的,是要实现大同,是要世界人种,不以颜色之分别而互相嫉视、互相倾轧,而况民族与民族间乎?而况历史上最有密切关系的回汉民族?所以欲要民族进步,定要接受新的学术,发展教育,增长智识,这样自然能化除种族的界限。这是兄弟从政治上社会上考察所得的。兄弟十五年时和大家同受了围城之难,那时即甚佩回族团结之精神,非若汉族之松懈不坚;但回族因受宗教束缚之故,进化却甚慢,汉族虽不如回族之团结坚固,但因不拒绝新的学术,故智识上有相当的进步。兄弟以后对于陕西教育政治等等,对于回汉民族,都是一律平等待遇,不稍分歧,希望大家也打破汉回的界限。”⑦ 他的这篇讲话独具一格,既肯定了民族平等、宗教自由,倡导了民族团结,宣传了思想进步,又尖锐地指出宗教落后于时代的弊病,很有见地。当时陕西的回民在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 杨虎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拯斯民于水火之中”的精神,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上述工作,大得民心。有人说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火一直烧了下去,后来烧出了个西安事变,乃至烧“变”了中华民国。因为,烧火的已不是当年那个饭铺里的小伙计了,他已历经磨难,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1)
陕西位于西北东部,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自秦始皇建设“郑国渠”后,关中一带曾得到灌溉之惠,遂成富庶之地。至19世纪末期,由于清廷腐败,国力凋敝,水利年久失修,渐趋废置。民国之初,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水利设施更加破败。靖国军对水利曾有过规划,但因靖国军失败无法实施。杨虎城是农民出身,重农、亲农的观念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深知水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主政伊始便将兴办水利列为了他政纲的第6条。并在主政不到一月时间内,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由海外侨胞支援建设的泾阳钓儿嘴水利工程拨款。1930年12月7日,他在出席华洋义赈会引泾工程开工典礼上说:“刚才听各位先生说,引泾开渠,因兄弟赞助,方能够有今日的开工。这话在兄弟觉得非常惭愧。因兴办陕西水利,是陕西省政府应负的责任。
现省政府没力量,转请华洋义赈会办理,真有一点说不过去。在过去陕西不是没有人,不过那些督军、主席,或者注意不到此点,或者竟忘了此点。兄弟是陕西人,对故乡是休戚与共的。过去在关外常谈到此点,总以力量未能及,引为憾事。现在回到了陕西,诸事便不能诿之别人,所以便尽力地来兴办,为同胞谋利益。”⑧从此,他与陕西的水利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虎城为了建设和发展陕西的水利,他聘请了李仪祉等一些水利专家,在靖国军水利规划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勘测、计算、研究,为陕西的水利建设制定了一个全面的规划。李仪祉当时任中央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公务处处长,还兼任浙江建设厅顾问。开始蒋介石并不同意李回陕西工作,杨虎城几经努力才将其邀请回到陕西担任建设厅长。
李先生回陕,一方面是被杨虎城对陕西水利建设的热诚所感动。他对跟他工作的工程师李靖等人说:我于1922年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时,即将渭北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竣事,后因战乱频仍无力兴修,几任省长都答应过,但都因不够重视而落空。这次,杨主席已决定先拨50万大洋兴修这项工程,并说必要时,再派一师军队去作工。他很想给地方上做些事,态度热情诚恳,这在军人中是极少见的,也是很难得的。这可是多年难遇的机会啊!错过这个机会就再难逢了。希望你们组织人力,赶快出发,加倍努力,千万不要辜负杨主席大力支持的美意。另一方面,他也是陕西蒲城人,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家乡人民。
在李仪祉主持下泾惠渠于193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1932年6月20日举行放水典礼。泾惠渠建成后,灌溉了55万亩农田,后经扩建,达到了近70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对农民如雪中送炭,百姓广受其益。当时有的农村老太太请人写了杨虎城、李仪祉的牌位当菩萨一样供奉在家中。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建成发水,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这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32年冬,杨虎城又决定要建设引洛水利工程。他听完技术人员的汇报后很是高兴,决定要和测绘人员一同去踏勘线路。
1933年2月,杨虎城和测绘人员一起沿澄城永丰镇南所勘测的渠线,翻岭越沟、披荆斩棘、艰难行进。当他登上铁镰山望见引洛灌区时特别兴奋,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出:“好大的同朝平原啊!”遂决定加快测量进度,争取早日动工。1933年7月,引洛灌区地形图测绘完成,翌年开始施工,在开凿铁镰山5号隧洞时,遇到了流沙,工程进度因而受阻,杨虎城焦虑万分,多次亲到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探讨解决的方法。惠渠是继泾惠渠建成之后,续建的第二个水利工程。在设计规划中还有梅惠、沂惠、胥惠、襄惠、汉惠等渠。在泾惠渠建成后百姓看到了效果,得到了实惠,因而上上下下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民都希望政府能把计划了的水利工程继续建设下去。
不幸的是,就在1934年春季,洛惠渠刚刚开建之时,杨虎城被免去了省主席之职,只担任西安绥靖主任,不能直接领导陕西的经济建设了。但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改善陕西民众的生活,对水利建设依然热情不减,在水利建设经费不足时,不惜从自己掌握的军费中拨款补充,并从部队中调拨士兵参与工程建设。对水利建设进展,他非常关心,经常到工地视察,就一些不懂的问题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讨教。他不但自己去还经常带着儿子去,杨拯民回忆说:时任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看到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渴望,看到我父亲对水利事业的执着热情,以及群众对他的拥戴信任,所以也不掣肘干预,让父亲继续抓下去。遗憾的是“西安事变”后,父亲被免职逼迫出国,加之全面抗战爆发,使他与李仪祉先生的陕西水利建设宏大计划,未能完全得以实现。但当时已建成的泾惠渠和1937年完工的洛惠渠第一期(灌溉50万亩),使陕西人民受惠至今。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2)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